- UID
- 1609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2
- 威望
- 4
- 貢獻
- 1536
- 活力
- 7091
- 金幣
- 22120
- 日誌
- 0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17-8-21
- 文章
- 622
- 在線時間
- 615 小時
|
(媽咪們看了這篇文章一定會覺得自己在家照顧小寶貝是多麼重要多麼神聖的事情呀)& C' p+ O, D- P
" b7 i3 ~) y: ~" y6 P9 L. d小嬰兒只會吃喝拉撒睡,誰照顧都一樣?/ H0 i* l. I4 w& R# l
研究顯示,一歲之前愛哭、不睡、也不愛吃的寶寶,與行為偏差有強烈相關;+ S2 a1 S/ z# O: f6 A) w
這意味著初生兒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是未來行為的重要關鍵。' f3 t5 H9 F. W
可別再認為在家帶小嬰兒是不值錢的「粗工」!
' L- A% {- J/ o6 B- G: H: @ ! f9 b2 W4 L! v* [' \# I
這幾期的《親子天下》有多篇文章談論回歸家庭的價值,我深刻的以為這是所有教養當中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我聽過許多家長跟我反映:「小嬰兒才這麼小,不就是把屎把尿的粗工,孩子長大了也不記得我的辛勞。還不如等他們大一點再來花時間陪伴,是不是比較值得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四月號,找到了答案。8 i6 d6 Q3 r" ]2 \3 E- X
. k$ H8 d; N1 L7 f; r2 m, P4 G
! ~/ J' M3 C4 R# h! D `1 H大約有二○%的嬰兒,在一歲前會有一些難養育的問題:過度的哭泣、睡眠失調、餵食問題等等。這些嬰兒常常表現出焦躁、不安,對於改變無法適應:比方說半夜醒來之後就很難再入睡,或無法接受新的食物。我相信許多家長都曾經歷過這些麻煩事。
+ F1 s7 U3 C v% L# b: Z & H, l- o2 h8 B& X. o
& p; o5 i/ l) j難養的嬰兒vs.行為偏差的兒童
6 G5 R% O9 j& @( M& H5 j
' h5 o/ O8 R2 S) B% o3 y! g
/ h! x4 z# ~7 w) h雖然這些難養育的問題可能只是暫時的,然而有些孩子長大,這些行為並沒有隨著年齡消失。令人驚訝的是,研究者發現如果嬰兒表現出多種難養育的行為,將直接導致兒童期的行為偏差。- `, w0 I- I7 y0 g* Z( a
# m0 |" j" F( I# B8 u- i
+ ~0 Y* K- b% B" H" S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學者綜合過去二十年的研究,蒐集了二十二篇文獻,從一九三五名嬰兒的資料加以分析,試圖找出難養育的嬰兒與行為偏差兒童之間的關係。 o. ^# J9 ]. ?$ [; V
- ~2 y1 A: m( v% y \) p
; c: y; |9 E; q! F H所謂難養育的嬰兒包括哭、睡、吃三大型態:比如說嬰兒時常無緣無故的用力大哭,且難以安撫,尤其是三個月大後還有這種情形;或寶寶不容易入睡,六個月以上仍無法睡過夜;還有不肯吃東西、嘔吐、食量很小、吞嚥困難等問題。3 Z7 f+ _ g9 p
- T1 Z( A6 ^4 t+ V1 M d4 u, N) o# s' x* l- {
至於長大後的行為偏差兒童則包括三大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內化行為偏差(Internalising behaviour)、以及外化行為偏差(Externalising behaviou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定義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了;而焦慮、憂鬱、退縮等等是屬於內化行為偏差;攻擊、破壞、霸凌、暴怒等等則是屬於外化行為偏差。
" @4 M9 |$ @+ h( J! Z2 C/ A 2 H8 o# R4 v0 ^+ K8 |: Q
# c7 z i9 i1 @/ b( c0 X
研究顯示,一歲之前難養育的嬰兒,與長大之後的外化行為偏差有強烈的相關,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內化行為偏差則有中度到弱相關。難養育的行為以莫名的哭鬧最為重要,與上述三種行為異常都有關聯;睡眠障礙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較有相關。雖然過去的研究認為,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哭鬧與兒童的行為偏差並無關聯;但是這篇研究顯示,即便是三個月以內,仍然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 D- {. A" z2 _9 X6 v 8 h, [! N6 J7 k' P* b8 g* c& T
; `& g- f5 m5 Y8 m+ {. S
如何解讀這樣的關聯性呢?當然基因本身的確扮演部分的角色。然而,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初生嬰兒在這一年當中,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嬰兒所學習到的氣質,以及理性認知的建構,才是更重要的關鍵。這也可以解釋某些行為偏差的孩子,從家庭背景都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說單親、隔代教養、照顧者本身情緒不穩定等等。
6 {3 i5 c: d. \0 H# y5 H1 c! o) @9 h4 h * f* M/ i0 D: t# k3 Y( a* g* O
! {4 O7 E7 Z5 |0 L
因此,照顧小嬰兒不只是把屎把尿而已,而是培養孩子未來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如果嬰兒有難養育的問題,不應該怪罪於嬰兒本身,而是積極尋求幫助,找出癥結來改善父母自己與嬰兒的互動模式。9 y! E3 a" Q: A0 r
5 g) H; @! k$ I: G. c+ j, d# }5 _& l9 p) @2 k+ j' h1 `# ~
俗語說:「三歲看到大」,這篇橫跨二十年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只如此,根本就是「一歲看到大」。身心健康的照顧者,所帶出來的嬰兒不但有氣質又能溝通,他們未來的身心發展也都是穩定而健康的。還有誰敢再說在家帶小嬰兒是不值錢的「粗工」呢?8 z, K2 s% N$ C4 _)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