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331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2
- 威望
- 4
- 貢獻
- 1678
- 活力
- 46
- 金幣
- 3738
- 日誌
- 1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4-4-16
 
- 文章
- 576
- 在線時間
- 441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旅行的人 於 2011-3-16 15:39 編輯
0 l6 T! u$ u& x6 K! i" H+ I7 N. x) f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6 10:05:52
( E8 g$ e$ p: y1 ^% X2 a% p# u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美國《僑報》3月15日載文《面對震災,我們該向日本人學習什麼?》,摘要如下: 9 Z5 A }: x, b9 T0 e7 V h5 B: p2 c9 C
' l. i/ T+ C7 H' W! y0 p) p4 ] . j. Z# ?# s( Q5 b1 n9 U0 }5 T
+ ^' a& I/ Q, |% B# i/ P8 o1 V' X k
) r. A5 @$ ]' K4 {) ~& i2 n7 |* F3 Z$ u9 `* L0 P5 r! l
龐大的輪船在海嘯中就如同一枚樹葉,被恣意卷上田地;一輛輛汽車如同玩具,木質民房如同積木一樣,在滔天洪水中飄飄搖搖……一場9.0級大地震末日般的景象震驚世界。然而日本民眾在大地震中所表現出來的有序和從容,給中國人帶來的衝擊,幾乎不亞於大地震帶來的視覺衝擊。 / ^$ b/ O5 u6 s+ b* A9 L
- I" G. A1 o( Q4 {5 s4 T
在轉播的日本電視台即時新聞裡,我們看到“災民”表現得相當從容淡定,接受採訪的日本人面對電視鏡頭,沒有哭天搶地,他們只是平靜地說,日本是個多震的國家,經常發生地震,所以心理上與行動上都有所準備。 * N1 w; W F, t, {2 {; w9 f3 r
" G( q) \" q4 R
來自樂清城北鄉黃坦洞村的盧榮富地震時正在東京上班。他撤離到臨時避難的公園裡時現場已集聚了男女老少數千人,沒有一人大聲喧嘩。人們離開公園後,盧榮富注意到,公園裡沒有留下一張報紙、一只塑料袋和一個煙頭。 4 }/ X- z p1 F0 G; x
$ n: z- {' S% `. F' A& I
失去家園的日本老嫗,堅定地說:“這就是生活,必須承受。”
7 Y5 W2 R; j( l4 ?
1 f6 o6 e/ B, n# u6 g. U3 W 在海嘯席捲一切的宏大場面中,根本看不到人,因為它太渺小,甚至不如一只螞蟻。然而當洪水退去,滿目瘡痍的土地重新浮出海面時,人類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站立?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4 k+ w3 l6 r" Q; r' Z
4 e4 T' h- h: P% ~" y( W: b8 R# | 有報道說,震後兩個在等車的外國人攀談了起來,其中一人用英文對另一人說:“告訴你,這裡的機場和火車一定很快恢復過來。日本人就像螞蟻一樣,你沒見過蟻路嗎?即使大水淹來,衝散了蟻路,他們很快又會回來,走出一條新蟻路。”
% @) v7 t" x1 ]$ w; `5 c
! U& w2 x+ s8 g) ]* m3 U1 W 6 z2 D0 V# `, w9 I; o; N
螞蟻的秩序感與頑強,令這弱小的生物面對不可抗拒的大水展現出強大的一面,它們可能會死,但它們不會輸。
$ }' S8 b' `) `! J0 m) h: C
3 t0 K( S, {8 p+ T1 q8 | 在接連的特大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核電站爆炸一重接一重的災難面前,日本遭受重創,家園被毀,製造業損失慘重,股市暴跌,首相菅直人稱此次是自二戰後日本遭受的最大的災難。但日本人在災難中仍然挺直腰板顧全大局,這不僅令人生敬,也讓我們看到日本重新恢復的力量所在。因為每個個體的高素質,對國家、對集體的擔當,對秩序的極端尊重,這都是支撐一個大國的最根本力量。 / W3 ]/ v8 a' O/ M5 G
- n2 @6 ^6 [+ x' g- R& }& y
作為中國人,對於日本民族的感情是複雜的,既忘不了戰爭的創傷,又讚賞其優秀之處。其實整個亞洲都有同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這樣評價:“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是一個隱藏在‘曖昧’表象之下,無與倫比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家”。但不管你喜歡抑或厭惡,日本人在地震中的表現,給其他國家上了一課。比如美國,在“卡特裡那'飓風後出現的燒殺劫掠現象,至今陰影猶在。從本次特大震災中,日本人展示了如下特質: 4 ]/ i6 H5 l4 k! m( H6 K
. I6 P% p! ^7 z' T9 w! I/ y: J5 `* T 第一,憂患意識:從島國文化中衍生的日本文化充滿憂患意識,諸如列島沉沒論、資源匱乏論、生存危機論,等等。到災難真的來臨時,能夠做到從容不迫,而不是不知所措。 6 Q% V* R: Q$ M$ t9 H9 S
! h: T* ~$ j* S 第二,預防手段:作為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我們看到,日本人在防震抗震方面做的非常扎實。從建築的抗震設計,到國民的防震訓練,能夠認真對待並長期堅持。地震發生時,建築倒塌和人員傷亡相對較少。
' d! q' \ K# A+ U+ _1 |& a6 b4 a8 ^& e/ \8 S- a
第三,國民素質:國民素質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高素質的國民不僅是文明社會的元素,在災難來臨時,更是減災抗災的力量。
! e8 A+ g$ S1 H7 A9 j7 `! a7 J% R6 j1 G- L, A0 X1 y1 w1 ]+ G& |
第四,社會組織: 社會動員能力與組織能力是一個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礎,也是戰勝災難的基礎。 直面災難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中國歷來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這些年,中國的抗災能力、救災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中,中國人的救災力量舉世矚目,湧現出眾多英雄人物。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國民基本素質,防災意識,社會組織的成熟度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 ]# T# W5 A* t
7 P9 q ]; z" D9 r4 k" H 前不久,中國的GDP總量正式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要真正走向強國,我們仍然需要學習,需要敞開胸懷,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之處。
, e3 D6 B1 @# c: W, B& e# P+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