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474
- 閱讀權限
- 30
- 精華
- 0
- 威望
- 1
- 貢獻
- 268
- 活力
- 889
- 金幣
- 4899
- 日誌
- 44
- 記錄
- 15
- 最後登入
- 2016-12-1
 
- 文章
- 717
- 在線時間
- 130 小時
|
《目送》裡的人與人生,就像一座秋山的落葉一樣重
1 ?$ q, v4 M9 t z2 S8 h: P) \ [- w7 T5 w0 z- `
五月 29, 2015 ; m3 B# T7 |. o$ v, y- b
8 T m7 e. q; w' _% g
人阿!獨自一人走向這個社會;相對的,我們不也是一個人獨自離去這個社會的?9 U) c) X/ T; S: v! A, j
1 E7 h B2 j, M+ H/ a+ p1 g這兩者間,都有喜悅及悲傷的淚水—但這淚水畢竟不是鐵打的,總會乾的……。
) K P1 [2 h# {4 [/ i% ~6 ^9 F2 X- _0 C+ S7 d
「人生」這個字眼對於正在汲汲營營於求學中的我們要做出一個合理的解讀或許過於望塵莫及,人生,太抽象了!龍應台的《目送》,起初對於剛拿到書的我,只是因為有名且暢銷—沒想到翻開後,我對於「人」及「人生」有了極大的改觀,每個文字,厚實而有重量,捧在手上,靜靜的細讀,悟出了一些道理,因此,對於本書,我想分為「背影」、「時間」、「距離」、「聲音」四大部分作為情緒上的紓解。
8 G! y p1 [, z
9 K$ J( h2 K F! t9 a( f. L' ^# R背影
& d6 M, B; V- \/ I6 o
7 B& ^9 d: ?* k7 m9 D* I% l5 U「……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 S8 h' z$ u/ T* W0 L. D6 W3 p; u2 x# k: I7 \1 l" @1 ?, m8 |
我們曾在剛入小學時默默望著父母的背影離去,眼中即使泛著再多的淚光,依舊無法喚回父母的身影。有一天,你長大了,抱著成熟的心態想要脫離父母並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時,父母也是默默望著你的背影離去,而當你眼角瞥向父母眼角的餘光時,是否也是像你當初上小學時一樣,默默泛著淚光呢?- [) L7 r8 `) A( y( e1 j% Q* n
$ \) i; c9 U) }人的成長,或許就是相互看著摯愛的對方的背影離去時,而更加的堅強吧?遺憾的是,這之中總是牽引著孤獨。
" R+ `1 u3 X6 F' B! U8 @$ R1 `( q4 n, O# [, n
「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也就是說,人逐漸退為影子。」─〈雨兒〉
* U" \) p( [5 `+ @& K6 O/ E
' z# @. G- u& t' K! } f6 P正當背影逐漸消失終究化為影子時,正如作者般,身為兒女的我們,對於長輩的消逝,總是無法拿定主意—人生,就是這麼令我漠然。正當自己的眼睛正光明時,把握住所看到的一切,或許能夠減少一點遺憾也說不定—背影,使人生更堅強。
, n5 {& a/ Q6 E* ^* G& X4 x3 {7 x" b* X* k
時間) H4 j9 F3 s8 ~" C
' h9 T+ |# l" m「時間」,盡你所能的闡述它,你會怎麼解釋?還是靜靜的取下時鐘,無奈的看著秒針與分針一一的流逝?8 U9 P; g, A" D% |$ F
& |# M! y6 o Z: K4 G: N$ p「怎麼就知道,你活的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菊花〉8 V* \% i H0 i2 d- b8 r
2 O( G0 W1 o; N8 r
作者對於時間有不同的丈量方式:「一只沙漏裡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柱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時間〉
( |" B; K0 D1 A3 m& `6 H1 U U9 ^) q
是啊!每樣物品,都牽引著時間。手上所拿著的寶貴書籍,也終將被時間磨的瘦黃。一陣颯爽的夏風吹過,沁了身子,心中卻盡是蕭索。心頭一緊,手掌一握,並半舉空中—人的手上,是否也牽著一條細繩,慢慢的被時間拉著走呢?雖然只是緩緩如冰河移動般,卻不會停止。, b3 S+ S2 Z0 s
1 n9 ]' Y. H9 ~- ]# h' \: L0 }
距離
( M1 `7 r# ?, G+ o
( O: R5 p$ H2 [; m/ d9 n, v「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心中漸漸有一份明白,如月光瀉地。」─〈明白〉。/ r, r4 ^3 |8 W0 G! j3 ]$ H
: d' B0 a! a/ m$ K看著友人遠去,但心的距離很近;與生人會面,即使靠得再近,心的距離卻差的遠遠的—我們該如何看待距離?搭車十分鐘是距離。用尺丈量十公尺是距離。與人相處的冷熱也是距離。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人,而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個距離,可惜由於現代社會的冷漠,大家的相處就像是繁星般,感覺彼此聚集,其實大家的心都距離十萬八千里,甚是可惜,人世間自有緣分在,不必將友情看的太重,或許「君子之交淡如水」便能「細水長流」,與貴人相遇,有緣便吸引,不可強取。, ^" i6 ^1 `: A: E0 l
% n& k+ ^1 z* K. w/ Z2 H3 d「生命和死亡之間,保持一種馴良的距離。」─詩人顏艾琳之舊作1 E7 b, W: n; t1 F1 |0 _8 a6 S0 w
2 }3 p: \3 g' g0 N }" ^
不只是人相處間有距離,生死亦是如此。新聞報導死於非命的年輕人;隔壁鄰居老長輩高齡九十大壽—每個人的生死,是否也存在一個距離呢?我們就像乘坐在時間的列車般,終點到了,列車便停了。既然我們都還好好的坐在時間列上,是不是就更應該用心的觀察列車移動所流逝的風景呢?正值青壯年,趁著體力還健在,多多做些值得的事吧!別留下了遺憾。! A9 s4 l9 \' b0 f4 x
! S0 p+ u# q( ]8 ]4 r8 @% Q+ Q
聲音5 J+ @# ?" W" L
- q# t$ A6 D* b5 j6 n6 y4 R「『喂—今天做了什麼?』,『你是誰?』,『我是誰?媽媽,你聽不出我是誰?』。」─〈關機〉
" G: \. D- B8 p& X: _- g' b0 t4 F+ T
每通電話,都是思念,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大家都有耳聞。為何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要打回家向親人報平安?這並不只是一種習慣,而是代表著一種放心。: i2 r6 w% q3 G4 j
, a4 J7 {, w) U
「聲音」,是生命的一種表現方式,聽到了對方的聲音,代表對方健在,只是距離過於遙遠罷了。作者的母親親由於大腦萎縮而導致記憶力減退,即使看到了、聽到了,也記不起什麼,讀到這邊,我突然一陣鼻酸—難道作為兒女的我們,要等到那種時候才盡孝道嗎?讓父母覺得自己正受到陌生人的幫助,那份親情被漸漸抹煞掉了,一切盡是枉然。就在自己的的父母還認的出兒女熟悉的的聲音之際,多多的甜言蜜語,多多的稱讚,把好的一面表現給父母看看—讓自己的父母覺得,把這孩子養大,是件多麼驕傲的事,此時你所留下的淚水,不都是喜悅且滿足的嗎?
1 U2 G1 A# U& W$ p7 L# f4 `/ b% x- i. ^# l% ^ L" s) Q( Q
「人生由淡淡的幸福和淡淡的悲傷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1964〉。- v8 D7 H9 m6 l* q) T
( C: H& k* ~! L& q& e) {; A' p
人生,要怎麼過,由自己詮釋,你要快樂、你要悲傷、你要期待、你要憤怒,爾是關心、爾是鄙視…等等—你的一生,都是自己飾演,不受到任何人支配。9 D2 T2 j4 K3 o x* i4 ?/ P
3 T) v' `$ B/ q! n$ f3 s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山路〉
* y! P3 [3 w a i
+ ]; }$ b% O) X$ ^, s2 z, t人生的高度、長度,由自己決定,或許在別人眼裡,我們的人生不過像是公園老樹落下的一片落葉般微不足道—但你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更有價值。「背影」、「時間」、「距離」、「聲音」都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展示方式。這是一本自己讀的書,內容由自己領悟,或許我們就像是江上舟中的一點般微小,但我們可以讓自己像一顆漁火,照亮迷途的旅人,不是嗎?! p5 U7 V6 Q5 B. g( I" r4 X
7 z# T- f! w# d4 s
《目送》,是作者分享「人」與「人生」的一本好書,而這篇心得,是我慢慢沉澱並領悟出的,或許悲傷,或許沉悶,也讀過本書的朋友,你們也會悟出不同的道理,畢竟生活型態大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會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並且更認真的生活下去的。
7 P8 P3 ~, _3 `! }$ ?. G q& |' K
. x0 e+ t$ o, e* n' O; `若你問我,這本書的內容沉不沉重,我會回答:「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葉罷了!」。! Y* v7 N( Y Z
+ B: C8 \$ h9 ]% r* w
1 b5 b& ?* I% W; @
% f! W6 ]3 M8 c) z8 t& m作者:楊政諭6 X- e, s: I; b0 _. M1 K; X- Z
原標題:自己的書,自己的路 。談《目送》
7 [( q- r9 `2 `
0 p) \# u4 |/ D4 h, R/ U( Z; U/ }2 o9 Q# G! i4 L5 ?, k
4 i3 K: x! @- h {- p& y8 M
《目送》裡的人與人生,就像一座秋山的落葉一樣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