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29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2246
- 活力
- 89
- 金幣
- 4455
- 日誌
- 8
- 記錄
- 8
- 最後登入
- 2021-11-12
  
- 文章
- 1851
- 在線時間
- 1285 小時
|
最近被咬的人好像變多了....
: n( t) n+ M( P# Nhttp://mag.udn.com/mag/life/stor ... amp;f_ART_ID=3872901 Z' J5 y2 f; T; \/ s) c
. |* h, o% N/ D4 n: f8 N作者:李學進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8 ?5 U2 K+ j7 x+ o
張貼日期:2007/5/4% j3 h, k y0 e7 U; B; e( S( V3 V K4 r" z
3 U" C7 b+ C6 z2 B- }
圖說:小黑蚊體色黑褐,剛羽化的雌成蟲是淺褐色,觸角上具稀疏的短毛。2 M" ~2 ?% H* s
) l4 |# b$ t! ~+ d6 Y0 G. a小黑蚊是一種吸血性昆蟲,幾乎遍布臺灣全島,但並不是蚊子。小黑蚊成蟲在白天活動,喜好吸食人血,被叮咬後,患處隨即紅腫疼痛,且奇癢難耐。臺灣鋏蠓是目前臺灣地區為害最嚴重的一種小黑蚊。, e# n7 m4 h7 ?4 D
% i1 |9 o) i% R$ v& J3 K
小黑蚊的分布
3 k5 w7 m/ [0 V* q i/ Y' {. R6 t7 t; [' y* a
小黑蚊就是閩南話俗稱的「黑微仔」或「烏微仔」,也有人叫牠「小金剛」。雖然名稱中有個「蚊」字,但小黑蚊並不是蚊子,而是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鋏蠓屬(Forcipomyia)、蠛蠓亞屬(Lasioheles)的衛生害蟲。除臺灣外,小黑蚊也分布在大陸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 ; V! z$ {- y; }8 T" O
6 @8 T9 I' l9 l2 O2 }( `' G
臺灣地區的小黑蚊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其中以花蓮縣秀林、壽豐、太昌、福興、新城及瑞穗,臺中市大坑地區,臺中縣太平及霧峰,南投縣集集、名間、鹿谷、水里及竹山,雲林縣古坑,嘉義市,臺南縣歸仁、關廟、仁德及龍崎等地較為嚴重。目前小黑蚊幾乎已遍布臺灣各縣市。
1 e$ C8 S; [6 S8 f; s
% m) H; {4 [1 X% e+ ]1913 年,日本學者 Shiraki首先在台中縣發現臺灣鋏蠓的蹤跡。Lien 於 1989 至 1991 報導,臺灣地區的蠛蠓亞屬種類共有 24 種,其中只有臺灣鋏蠓【Forcipomyia (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及三地鋏蠓(Forcipomyia anabaenae)二個種確定會吸食人血,尤以臺灣鋏蠓是目前在本島為害最嚴重的一種小黑蚊,在猖獗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其擾。因此,以下以臺灣鋏蠓為例做進一步的說明。
4 K @ |/ O v0 E
- c, f2 @/ ~7 }: M小黑蚊的形態特徵
* ^- u9 |( a% M% E6 [4 ~
7 F: g2 y% c$ ~8 ^3 B. v0 Q4 p# U" b小黑蚊是一種微小型的吸血性昆蟲,就臺灣鋏蠓而言,多位學者曾描述其一般形態,也曾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其細部特徵。
+ e) G( ~9 [. a, k6 I7 h& i/ Y5 a) l5 g5 O, M% X; u& z
臺灣鋏蠓的成蟲體長僅約 1.4 毫米,頭部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胸部及腹部都呈黑褐色。雌蟲和雄蟲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在於雌蟲的觸角上長有稀疏的短毛,觸角第二到第九節呈念珠狀,而末端 5 節有明顯延長的現象。雄蟲的觸角上生有長毛,也就是呈鑲毛狀,僅末端 4 節明顯延長。另外,雄蟲腹部末端有一對基節粗大的把握器,可以讓交配的過程順利進行。卵的長度約 0.3 毫米,呈長橢圓形,一側微彎。
L- t! E! A3 ]: c, i+ F
% t! G3 H0 \1 k/ ]4 T2 }初齡幼蟲頭部呈深褐色,體色淡黃、略透明。老熟幼蟲的頭部呈深褐色,身體黃褐,體長約 2.7 毫米,在胸部及腹部背方長有火炬狀的刺毛,身體的最後兩節背部各具一對頂尖朝後的號角狀突起。蛹體長約 2 毫米,剛形成的蛹是淡褐色,羽化時則轉變成深褐色。蛹在前胸兩側有一對呼吸管,蛹體背面長有許多小瘤突。
0 @4 h2 D* N6 {0 q' e
+ |7 B, G. y# [# u6 `# B小黑蚊對人類的為害
& o# Z6 e0 J, X2 q# t* d+ W5 X( Y1 [ I; f3 `
小黑蚊成群叮咬人體,時有所聞,民眾也常向地方衛生及環保單位抱怨。成蟲主要在白天活動,特別喜歡吸食人血,為害人體腳部、手、脖子、臉部等裸露的部位,尤其以離地面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 ; K P/ v+ R2 @$ m' C$ S* E: n' M
2 n5 h$ V, L- X! D4 J- J- R0 Y小黑蚊必須吸食血液才能繁殖後代,就像蚊子一樣,只有雌成蟲才會吸食人血。當牠吸血時,常緊貼著人體裸露的皮膚。由於蟲體微小,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覺,被叮咬後,患處隨即紅腫,奇癢難忍,體質比較敏感的甚至需要就醫治療。所造成的紅疹常持續數日,嚴重時症狀可以持續 10 天以上。至於持續時間的長短,則因個人體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n# A7 I# U* r5 q; L5 w0 x- Y
5 p( S2 e9 H2 V* C, N- G學者曾於 1957 年報導:於實驗室中,在採自福建的臺灣鋏蠓體內,可分離出B
9 Y9 H9 ]& V6 d/ _: Q* L H5 n& N型腦炎病毒,但是在自然環境中是否能傳播疾病,則尚待進一步確認。然而,小黑蚊對人體吸血會造成紅腫痛癢,無疑是一種極具騷擾性的害蟲。 5 Z3 W( d' H" W9 j& ?
* i% A: W; l/ u* q6 ?! G6 X小黑蚊的生態習性 9 h; C, j: T* b
$ ?7 x* ]; j& Y( P* s雌蟲在吸血後 3 ~ 5 天會在陰暗潮濕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土壤表層產卵,每隻吸飽血的雌蟲約可產出 30 ~ 35 粒卵。卵經過約 3 天後孵化為幼蟲,幼蟲具負趨光性,多生活在有遮陰、潮濕含砂質及腐植質、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表土層,土面較硬或完全向陽的場所則未發現有幼蟲孳生。
/ W( z5 w4 K& g+ E! w5 A+ ?* C" D; `8 V7 h2 j# F
幼蟲有 4 個齡期,初齡幼蟲歷經 2 ~ 3 周的發育生長後,老熟幼蟲爬到水分比較少的地方,例如飼育容器壁、土表、或偶爾在草莖部化蛹。老熟幼蟲脫下的皮仍黏附在蛹的末端以固著蛹體,沒有幼蟲蛻支持的蛹難以羽化。
7 d D$ O( Q* p# X2 i# C
6 d! K1 g3 d. W# O1 p! [蛹經過 3 ~ 5 天後就羽化為成蟲,剛羽化的成蟲,顏色比較淡,是淺褐色,經過 1 ~ 2 小時後就轉變為深褐色。小黑蚊(臺灣鋏蠓)由卵發育到成蟲所需的時間約 3 ~ 4 周,成蟲的壽命約 2 ~ 6 周。 ; D7 |" [' l' f W, t! K
- T6 w* W8 ?+ Q. o* c小黑蚊成蟲棲息在戶外,主要如竹林、灌木叢、雜草叢、果園、蔗園、茶園、檳榔園邊緣地帶等處。如果室外沒有吸血對象(寄主)時,也可能飛入室內吸食人血,例如當校園中出現小黑蚊時,學生在教室內上課就可能被叮咬。
5 \' t1 s) i) ]. V- ~ P0 _/ @# t* s, F9 R" g+ |; j
臺灣鋏蠓日間吸血活動自上午 8 時開始逐漸增多,至 14 時達到最高峰,然後漸漸減少,至黃昏時則完全消失,其中以 12 ~ 15 時吸血活動最為活躍。成蟲飛行活動時,一般距離地面不超過兩公尺,大約是一個人的高度。孳生場所的 500 公尺半徑範圍內,是主要的活動地區。
$ B7 z+ I# e$ R: p. ^2 G' Q/ p
" e& J y! f. |3 @小黑蚊的季節消長 2 {. r& j1 D; t- [0 S
& C0 }( ~2 w' {/ o臺灣地區小黑蚊(臺灣鋏蠓)族群密度的季節消長,因地區不同而有些差異。學者研究指出在南投地區,成蟲的族群密度在 3 月至 5 月及 6 月至 7 月間各有一個高峰期。在花蓮地區,每年自元月分起族群密度逐漸上升,至 7 月分達到最高峰,8 月至 12 月則急遽下降。 5 [& X) P9 V5 F( `4 D4 _
9 _/ y9 W0 A6 t6 c8 \在臺南地區,從 11 月至次年 2 月間,小黑蚊雌成蟲密度一般較低,4 月至 5 月及 7 月至 10 月各有一個高峰期,而以 9 月分的族群密度最高。臺灣鋏蠓雌成蟲族群密度的變動,主要與上一個月的降雨日數、溫度及降雨量有關,且與當月溫度也有顯著的正相關。 ) q* M9 D- d. {
, f; B, N; L- p9 o) J' J7 \
大陸學者研究發現,閩南地區臺灣鋏蠓的孳生和降雨量及降雨天數有密切關係,而溫度的影響可能不如雨量重要。但有些學者認為族群密度與日照時數及溫度的關係較為密切。
5 U) d( B% m0 z% J& f# O4 y; B; h" N8 I2 G% A
實際上,溫度與日照時數,降雨量、降雨日數與相對濕度之間,都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適度的雨量有利於小黑蚊幼蟲孳生,可促進族群增長,降雨過量則對幼蟲及成蟲都造成負作用。因此各種氣象因子對昆蟲族群密度變動的影響,可能因不同的蟲種、蟲期、時間、地點等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不宜只用單一因子加以論斷。
3 r. w3 Y6 U3 N& Y$ m3 ~8 F! ]+ d' @" U y* {( y
小黑蚊的防治 / b/ S e( l: {7 D0 U# Q: ^) F2 A
; w' l; d0 r9 b, ^4 Q7 s( f9 R小黑蚊的孳生場所範圍廣泛,現行諸多防治措施尚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實施全面性的澈底防治也不容易。但是可採用下列方法進行綜合防治,以減少其發生及為害。 4 E6 [: z8 O; i% b1 c j% ^* S6 [! D
, L( e" W; p4 q b0 P* G( d! r環境整頓:為了有效防治小黑蚊,清除孳生源是首要的任務。小黑蚊幼蟲大多存在於陰暗潮濕的地方,如屋簷下、水溝邊緣、住家附近枝葉茂密的樹下、瓜棚下、庭院牆腳長有青苔或藍綠藻的表面,或是有遮蔭的茶園及檳榔園的邊緣地帶等,因此應該從環境整頓做起。清除潮濕陰暗處的青苔表土及腐植質,拆除不必要的遮蔭棚架;翻土可讓表土層保持乾燥,以減少幼蟲存活的機會及成蟲產卵處所;清除雜草堆、灌木叢與疏伐樹枝,可消除或減少成蟲的棲息場所。
- D9 C; G4 Y6 I# j* A. F; z$ S' s; \1 z p- l" q* T% q
在小黑蚊發生地區,長有雜草的排水溝或溪流兩岸淤泥濕地,常是重要的孳生地帶。因此疏通排水溝、整治溪流河床及河岸,舖設水泥,以改變原有生態環境,也是減少孳生源的措施。學校周圍也應進行孳生源的清除工作,因為有些學校處於山腳地帶,校園附近可能是竹林、果園、蔗園、雜木林等小黑蚊成蟲活動棲息的地方,因此在校園內進行環境整頓時,這些區域也應納入清理。 4 ~: f: G$ \% D9 U* B8 r4 c6 E! ^
1 o& x# K& _* D' t7 W7 r
地面加舖水泥或石板路、改變栽培作物相、種植韓國草類植物、在竹筍園地面鋪設黑色塑膠布等,都能有效減少小黑蚊的孳生,降低成蟲密度。環境整頓是防治小黑蚊的基本工作,然而孳生源範圍廣泛,民眾雖有配合意願,但實際上卻無法全面澈底執行這項任務,以致在推動上面臨瓶頸。
1 J' }7 h* P8 @0 o8 w; ?& a7 g8 L. r8 x) X0 Y3 M P
個人防護:戶外的民眾穿著長袖衣服、長褲,可減少小黑蚊的叮咬,塗抹忌避劑(或防蚊液)則可避免小黑蚊為害身體的裸露部位。 8 Y* _ O! q0 M0 N8 t+ X
2 \' e! ]" E& k! C) y
物理防治:在小黑蚊為害的地區,學校、住家、工廠可裝置細網目的紗門、紗窗,以阻隔成蟲飛入室內,然而缺點是會影響室內通風。
! |/ Z! ~" S1 Q
* R: V% a& c. D藥劑防治:使用的藥劑應選擇合格的環境衛生用藥,以對人類及家禽家畜毒性低、對環境污染性小且有效者為優先考量。在防治成蟲方面,於成蟲活動棲息場所如竹林、灌木叢、雜草叢、果園、蔗園、茶園、檳榔園邊緣地帶、山坡地等處,可在氣流較穩定時,利用超低容量噴灑法,噴灑有機磷劑、合成除蟲菊類藥劑等。超低容量噴灑法能讓噴出的藥劑微粒在空氣中懸浮較長一段時間,增加藥劑與蟲體接觸的機會,以觸殺成蟲。
+ l" M) n8 ]. c: v- Q/ L0 ` W' o8 d+ \$ ^
另外也可利用熱煙霧法進行空間噴灑,藉由產生大量含藥的可見白煙來撲殺成蟲。但單以藥劑進行空間噴灑來防治臺灣鋏蠓成蟲,防治效果至多僅能維持 5 ~ 7 日,通常在藥劑處理一周後,雌成蟲數目又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時可在紗門、紗窗塗刷或噴灑藥劑如亞滅寧,來毒殺接觸紗窗的成蟲。
& }' m5 X2 h8 S' [2 E2 r2 d" y& O8 d/ o# M8 e& P% k7 H* W
在防治幼蟲方面,則以高壓動力噴霧器噴灑殺蟲劑,如陶斯松、撲滅松、亞特松等,施用在陰暗潮濕長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幼蟲孳生地土壤表層。此外,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也可以造成小黑蚊幼蟲及蛹的生長發育受阻,而無法正常羽化為成蟲。也可在水泥坡崁上局部施用漂白水,不過應小心留意其對植物的藥害。藥劑防治若能同時實施成蟲及幼蟲防治,則防治時效將可延長。 ; Y. d5 \5 ~7 y: U, ` { N
1 Z' F& M! a' I% p$ |: S1 y& _
教育宣導:在各鄉鎮公所、學校及村里活動中心,舉辦小黑蚊的生態與防治講習,讓學生及一般民眾充分了解小黑蚊的發生及防除的方法。建議社區組織義工隊,協助孳生源清除,並藉機加強宣導。噴藥僅是治標,整頓環境、清除孳生源才是治本的方法。 n5 u, R% ~/ X% |! V R
5 d" `* ~" y7 Q; a5 W# L. h
其他防治法的探討:由於使用化學藥劑常有環境污染的疑慮,學術及民間單位目前正積極嘗試其他防治方法的可行性。例如種植香草植物:把具有防小黑蚊效果的香草植物栽種在有小黑蚊發生的環境中,利用植物散發的氣味來驅離小黑蚊;土壤布菌法:布養環境保護用微生物,分解土壤表層的藍綠藻類,來阻斷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進而減少小黑蚊的幼蟲數量;利用捕食性天敵,如蜻蜓等。不過以上這些方法的防治功效,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 c8 w c% _6 z. @
. R: X- ~. |0 K" v# k7 [6 C( _消滅小黑蚊,目前除了使用藥劑防治稍可短暫抑制其發生外,似乎尚無其他更有效又合乎環保的具體對策。在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下,於社區環境中,平時須做好清除孳生源的基本工作,並從教育著手,透過學校教師的講解,來凝聚民眾防治的共識。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必須加強社區共同參與防治的觀念,而不能單獨依賴政府有關機關的噴藥。
% S: h& f; I2 K* L! G2 q7 g1 A/ _8 }1 A. W4 A h6 m
另外,因小黑蚊蟲體細小,觀察不易,且叮人奇癢無比,常令莘莘學子望之卻步。再者由於實驗室內飼養繁殖不易,供試蟲源常成問題,以致除了分類外,小黑蚊相關的研究報告相當欠缺。期待有志之士,尤其各級學校的師生,共同參與探討並尋求有效可行的綜合防治策略,來降低小黑蚊族群密度,並減少其對人類的侵擾與為害,進而共同創造一個現代化、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