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5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4
- 貢獻
- 2993
- 活力
- 641
- 金幣
- 4154
- 日誌
- 0
- 記錄
- 72
- 最後登入
- 2017-10-25
  
- 文章
- 3005
- 在線時間
- 1285 小時
|
.作者:李佩芬、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1 d# L& I3 s9 b) s2 W$ D
3 ?- m% i7 ]. J& }; W$ W! T
5 C9 J) _6 P1 \+ {" k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你害怕自己成為直升機父母、聖誕樹媽媽、快遞阿嬤嗎?父母該如何拿捏愛的分際?
2 m. H0 N1 Q3 ~' c. v& n% @3 T/ o; [4 s
某知名私立大學。
! l4 j/ F4 W- A! [一名媽媽為了兒子申請國外研究所,親自到校跟老師討論該申請哪些學校與推薦信的內容。但二十出頭的當事人坐在一旁,彷彿事不關己。
3 c/ g/ h! _, g( u' q3 L. ~# \2 e/ f, A/ V
高雄市火車站,某知名補習班前。1 z) i! x- H" N6 I' f4 X
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她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自己來排呢?「因為家長負責排隊,小孩要負責讀書,」一位提供「代排隊」服務的「跑腿幫」阿泓,回應「客戶」們的心情。( r* g5 U' d% [
7 M; o$ K! r0 Y/ j+ B0 q台北大安區公立明星小學。
3 f& Y" y1 _. A5 K& y剛開學的三年級教室,七、八位大人幫學生拿書包、作品進教室,身上還掛著孩子的水壺、便當袋、樂器等。「全身大包小包,簡直像棵聖誕樹走進教室,還幫學生把聯絡簿、鉛筆盒拿出來放到桌上,才放心離開,」班上導師感嘆:「父母幫孩子代勞得愈多,孩子適應得愈慢。」
4 @) {4 z8 ^' O9 y0 Q; f# b( W) x" E# n: \
這些看似極端的個案恐怕不是例外。過去中小學生才有的「班親會」、「親師座談」,現在是大學必備的「基本服務」。每當新生入學的親師座談會中,憂心忡忡的家長從「誰叫孩子起床」,關心到「孩子該怎麼選課」。一位國立大學教授表示,現在大學教授要定期將學生的成績登記上網,目的不是給學生看,而是給遠方的家長「監控」,協助大學生萬一可能被「二一」(二分之一的科目被當)時,提前警示家長。
- ` u1 e% g/ e2 D* N
; K7 \" c3 J. h. r3 |9 x7 ]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的統計,二○○六年,TEPS訪問近三千名家有高中、五專青少年的父母,只有兩成五家長篤定表示孩子「非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更有兩成六家長認為,孩子「不太會/非常不會」規劃事情。4 ^4 T8 J8 Q6 t+ W. I# K! x- k
. h# _ A g2 l, L* W* a
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為什麼該是獨立生活的年紀,卻仍在父母的管轄範圍、憂慮清單裡?你對孩子的照顧與幫助,究竟是愛,還是剝奪?現代父母放不了手的困難有三:
' P" j+ g; X- R; f7 y& J5 n6 i/ f# t$ k3 e
困難1少子化浪潮,造就做太多的直升機家族! d+ c2 B& S M( [, {* g' X
隨著少子化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愈來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快遞阿嬤」與「聖誕樹媽媽」,搶去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0 X k. i+ b0 ]( Y
9 g! ]' A4 i3 ?% V' F: `0 |. n8 {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1 N, P& Z6 G6 b/ t5 X
2 V [ {; D1 D3 L6 j曾在台北市都會區國中擔任訓導工作,現任福安國中校長的施俞旭,就曾遇過母親早已替孩子訂餐,但孩子嫌味道不好,打電話回家,疼孫的阿嬤,於是中午頂著大太陽,送來孫子指定口味的便當與冰涼果汁。
+ k3 b0 Z8 c$ L2 r; `5 G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的高淑清觀察,一提到「放手」,許多父母很容易會立刻聯想到「不管」。「放手不管,代表我不愛孩子」的迷思,讓家長不知不覺中,陷入愈做愈多的惡性循環。
! y7 \) l2 A$ P% n& m* B# N! Y: T/ P1 Q$ o7 L
困難2雙薪家庭過半,造就沒時間「好好生活」的父母
- m; c; ~5 T7 B$ i* L1 v社會結構變遷,雙薪家庭過半是最近五年內才發生的「新鮮事」。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局」。( N* j, P' | N5 s1 P
1 O3 G& N) A; O! ]" m/ G9 t% k
無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須「快快做」。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敵。. {" e) F' e1 u7 S
& v3 `9 G1 u8 E: B2 {3 V0 }「現在的家庭,已從過去的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觀察。隨著社會對「便利生活」的需求提升,家庭使用「半成品」機會大增,如晚餐調理包、家事外包服務、已削好才販售的水果︙︙都與早年農業社會凡事都需自己動手做,才得以換取生活所需的景況大相逕庭。
$ N0 C6 m- f# d& p
9 g* ]; R D' B) _' u \ |兒童的角色,已從家務「分擔者」變成「消費者」;服務型社會成形,外包的項目也開始「走火入魔」。0 U2 k" K4 P- H. u3 H8 X4 T
一家私立幼稚園特別聘雇一位保母阿姨,她的工作之一,竟是「放學時站在門口,負責幫孩子穿好外套」。因為家長會抱怨:「接回小孩前,園所都沒幫孩子穿好外套,真是服務不周!」
: c+ o8 e) ?0 h) I
. U2 Q: I" l o' U5 R學校如何拿捏「提供服務」的界限,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值得思考的課題。
8 U9 R! s3 B$ d# Y
p8 x% ?! K( T! k8 Y為提供足夠貼心的「周全服務」,許多原本可提供給孩子更多「體驗」機會的課程,經常因「恐有安全之虞」而儘量精簡。如以短程校外教學為例,儘管多數人承認,讓孩子學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其必要,但為確保學生安全,多數學校仍寧願以遊覽車包車載送,好讓家長安心,老師放心。' L6 r; X! D2 D, A( \/ Z j
* w8 @9 ?+ t; r: J9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林慧芬觀察,在造訪幼稚園所時,每到放學時間,孩子「伸出腳等大人穿鞋」的情形已不稀奇。家長是否能自覺到「親手練習」機會難能可貴,還是已落入「服務愈周全,花出去的錢才愈值得」的泥沼而不自知?
' u2 [ a$ h/ B1 _! | |/ f* }! y3 g% ^2 d9 a9 B& ^) s) I& D
困難3升學至上價值觀,家務靠邊站
2 a+ o! I% n9 W: c6 g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師長重視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過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
. U6 `$ A2 F; S% `
2 d5 f9 j' I% H3 M! C今年初,千代文教基金會發表一份台灣家庭狀況調查,在受訪的一○七六個家庭中,只有四九%的父母「經常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經常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家長,也只有四五%。任教於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的程鈺菁,曾目睹大學生在修服務學習學分時,竟是「坐在椅子上拖地」,「以後人類可能真的都像頭大與食指大的外星人,因為都用心電感應,加上食指觸控螢幕,」她打趣道。( r% E K: X. f
0 h( S; \% d+ Q2 Y! q) G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補習課輔行程,與家人相處時間大幅壓縮;當孩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家事了。
$ g3 a- P } c; _. H* e, {- T. w9 M
推動「五一五讓愛上餐桌」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家盟),今年三月調查發現,每天與家人至少共餐一次的家庭不到一半,只有四九%;而無法每天一起用餐的原因,已經從過去「大人很忙」,轉變為「大人、小孩都很忙」。
* Z+ O8 j- e8 N: A+ R
: K! q, ?6 ^& ^% w- U全家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指出,相聚用餐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家庭也是如此。「好好共餐,是把家人拉在一起最簡單的儀式,也是孩子認識父母、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場域,」蕭慧英指出,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典範」,透過坐下來,慢慢吃,好好談,就是最好的交流時機。* t5 f2 K, ^" C: X0 N/ a3 m
. @& Q0 y8 C7 B3 [0 N! ?
「就算一週一次,也是好的開始,」蕭慧英語重心長。若不分平日假日,孩子看到的都是「累得坐在電視機前」的大人,當然也就很難想像,眼前的爸媽,當年也曾有過熱血的一面。
6 @' ?; C% {3 R- A8 J7 S
W6 Z/ }# y* T, @生活力,從家事開始
- P) p' ~/ ?( Y* x @! l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之一杜威,早就主張「生活即教育」,愈來愈多當代研究也主張:讓孩子動手做的生活體驗,才是將學習內化的基礎。
! I6 q$ U! ~, d
. [8 h) t+ b& ~( V9 c7 S8 f; F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長期追蹤一組青少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工作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較佳、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T) k5 l! a T& z5 L
" t: f( |, q9 k7 g1 N, b日本小學從五年級開始到高中,每年要上六十個小時的「家庭課」,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1 P( K- H! _* m' Z$ B
- h' C+ F" c2 z3 n% K- O( N近年美國的家事教育內涵,也逐漸從「家事技巧」轉移到「生活技能(life skills)」。「僅把縫紉與烹飪視為女子持家技能的訓練,是錯把手段當目的,」師範大學家庭與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指出,隨著時代變遷,家事教育重點已逐漸轉變為「裝備日常生活所需技能,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到理想生活」。如美國紐約州針對五到八年級學生所設計的「家庭與生涯技能」課程便指出,溝通、領導、管理與思考,是家事教育中更值得關注的「過程能力」,而非局限在能否學會某項技藝而已。
( i( S" T) v2 J
) s& {: J- E+ [: s& ?, j' i如在下水餃過程中,除了煮好水餃外,思考「浮力是什麼?為什麼水餃熟了會浮起來?」的過程,以及「如何不把水餃煮爛、更好吃」的聯想與應用,不僅讓課本知識不再遙遠,更讓技藝成為生活中可以應用的能力。
/ W! J/ C& A+ Z$ \; H7 t
0 S& S) K5 [: b當重視教育的國家都更在意當代孩子的「生活體驗與做中學的能力」,台灣的總體環境與價值觀卻逆勢而行。社會結構變遷,也使得家庭的功能在生活教育第一線退場。學校,於是必須擔負起更沉重的責任。
6 w; Q f! n( t$ S9 V
1 w- W3 d+ M- h& }/ l$ U7 _採實驗教育的新竹私立道禾實驗中小學暨幼稚園,在特別設計的「生活學程」中,強調家事教育和做中學。如刷馬桶,即使幼稚園孩子力道有限,老師後續往往也都得再刷一次,但孩子卻從中習得「刷馬桶左側邊緣時,身體要靠右站才看得清楚」;國中生更能背著重達三十公斤的帳棚、睡袋等宿營用品,走上八天七夜越過八通關古道,從汗水與行動中見證自己的意志力。4 D( _+ @( ` F
+ k2 a: _! P0 a% g. L- p道禾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曾國俊認為,貧窮與資源有限的環境,最容易磨練人的意志力與挫折忍受力。但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家庭,小孩在優渥環境中缺乏歷練的機會,但家事這種「日復一日,簡單事,重複做」的過程,卻是磨練「內在意志力」的最佳場域,也是現代小孩最難累積的能力。不僅如此,孩子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才有因汗水而連結的生命記憶,對這個家也才會有感情,」曾國俊觀察。
1 F8 Q. I, \) R7 b5 x
8 ? {# f0 E% _2 C5 z6 Z' L, ?台北市的五常國小,則將「家事教育」列為重點特色,為每個年級孩子的家務能力設定能力指標。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等等,每學期還舉辦多次家事抽測闖關活動,鼓勵學生增進自己的家務技能。
2 G$ q8 b" _% D. V& K6 `& j% r: b0 N
v: ]* m6 ?" K% U家長,怎麼開始?+ V/ i( c8 X% g5 U
「獨立的本質,在於能自己做事,」著名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曾如是說。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提姆•沙丁︵Tim Seldin︶也指出,孩子原本就有渴望獨立做事的本能,「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q; P# G2 H* y4 |
' Y* G0 Y8 {3 p( z- d( O* T Q
台中四季藝術幼稚園創辦人唐富美觀察,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自理能力,背後卻會牽涉孩子的自信心與同儕關係。如在分組時,若有人特別容易弄翻東西,除了對「我可以完成」的自我能力打折扣外,在團體中也會顯得退縮。% f4 K% p: B2 m" n( d
, G! f, }/ L! B( V+ I I「我們都得認清,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蔡穎卿娓娓道出為人父母者的心境:過去十幾年的付出,就是期待孩子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培養生活力,就是培養孩子能擔當責任的完成力,」蔡穎卿如此詮釋。) {/ s! G+ j4 e' g4 s
% F ?- O7 k) r% i3 P3 k
愛孩子,不要剝奪他成長的機會。身為家長,需要學會三件事:: ]; a {; @2 u+ }5 T0 e/ F
6 |0 w* x$ V% Y p+ R3 U
策略性的放手: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適齡適性的還給孩子。8 i9 R% }1 g7 \1 ^4 ?5 I
/ F5 Y, U9 H a2 d) d真誠的放心:鼓勵孩子參與分擔,相信他能做到。; X' ]! w1 r; y( ^+ q+ y8 S6 h
幽默的放輕鬆:學會忍受混亂期,別怕他做不好,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
3 J- |9 X! e+ t5 ]* M4 ?8 S7 ~! N% O1 X+ a: ^" R
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時代在轉變,家長毋須、也沒有機會要求孩子煮飯洗衣打掃收納事事都做得到,而是給孩子基本的經驗,當他自己想做、需要做的時候,有能力做到,有方法學得會。9 ?9 \* I, l( a
# w' i5 [ F) u8 a1 }& |& t- o) z與其等到孩子三十歲還賴在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每位父母,都該從現在開始警惕自己,學會放手、放心、放輕鬆,讓孩子從小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邁向獨立。3 o; I) L O+ z8 X. n- C7 h/ }
3 N* D$ Z% J9 Z- i做家事,培養四大好能力" Y. I6 k+ s4 X
日本 BENESSE 教育研究開發機構調查,常動手做家事的孩子,不僅能培養責任感、計畫能力、堅持度,也是推升大腦成長與學業成績的良性因子。
( s+ N# w- H4 q) G2 i4 A N/ v" k( O- `
9 ^0 h% N' r: z6 \專家歸納出孩子在家事生活中,至少可培養四大能力:
7 |. I. C& I! @2 i, H6 t8 P1 N# N+ u* d9 E
能力一:增加感受力,培養自我監控力0 X& x( C8 F: \
日本筑波大學附小資深教師勝田映子指出,做家事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物感受力較佳,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關注周遭動態,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後設認知能力。如果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步驟為何?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學習策略。
* d! w0 ?$ G8 K6 _- R4 i$ \- O+ ~8 o
能力二:培養責任感,強化自我約束力7 t7 `$ T* j# u. L$ t, d: \2 v8 a6 ]
固定分擔家務的孩子,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較強,責任感也在無形中獲得強化。例如:當孩子分配倒垃圾的工作時,必須學著對自己有所要求,在特定時間內暫時放下想做的事,先去完成該做的事。藉由完成目標,孩子可累積貢獻一己之力的成就感,以及身為家族一員的歸 屬感。" @! |5 }3 x- D7 |+ l5 ^4 m+ c
3 G* z# N; s+ o6 E) X8 f4 q- }8 T能力三:強化挫折忍耐度,提升問題解決力
$ G0 T; b, r: o" b% c/ j8 m- n父母在學著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事務的過程中,也提供了「錯誤中摸索」(trial and error)的珍貴機會。日本早稻田教授田中博之指出,在面對種種無可預期的困難時,孩子必須學會堅持下去,主動思考如何化解問題,無形中可強化挫折忍耐度。
& m/ f2 i4 Z7 I" g/ U此外,做家事也能提升思考判斷,以及區分優先順序的能力。如兩個小時內必須辦妥三件事,應先從哪件事做起才好?怎樣的流程步驟最有效率?遇到問題時,該找誰協助?都是最佳的練習機會。
; ^3 q+ B* n C1 B/ V
( k2 c3 P5 h" e1 S0 f- {6 j能力四:活化前額葉皮質,開發大腦功能2 L" m9 t) S; Y2 ]1 y, t
動手參與家務,也有助於開發大腦的功能。日本腦科學專家、諏訪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篠原菊紀指出,看似繁瑣無益的家事,可訓練大腦的工作記憶,是屬於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因此,多幫忙家事,可以讓孩子在和家人互動的同時,活化掌管情緒、判斷和推測能力的前額葉皮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