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年新希望不會實現
我有個作家朋友,他知道如何將感情轉換為句子,是位語言的藝術家,每七年會完成一部近百頁的著作,產量相當於每天兩行。被問及為何創作量如此微小時,他回答道:「研究比寫作快樂。」事實上,他每日不是瀏覽網站數小時,就是全神貫注研讀最深奧的書籍,希望發現被隱藏的偉大歷史。當他終於找到合適的題材時,又認為如果「沒有靈感」,勉強寫作並無法令人滿意。不幸的是,靈感很少造訪。
另一位朋友在這十年間,每天都下決心要戒菸,每根香菸都是最後一根。而我呢?從六個月前至今,我的納稅申報單一直擺在桌子上,顯然我希望表格會自動填寫完畢。
科學界將這個傾向稱為拖延症,意指拖延不愉快但重要的行為:轉個彎到健身房、換個更便宜的保險、寫感謝卡。新年願望也無法改變這些行為。
拖延是不理性的,因為計畫不會自行完成。我們也不是不知道什麼對我們才是好的,但為什麼我們仍一再擱置重要的事呢?因為付出與回報之間有時間上的差距,要跨越這個差距需耗費大量的心力。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利用一個巧妙的實驗予以佐證:他請學生坐在一個飄出陣陣巧克力餅乾香味的烤箱前,烤箱前有另一個裝滿蘿蔔的碗,他告訴學生,可以盡情享用蘿蔔,但嚴禁食用餅乾。然後,他離開三十分鐘。第二個實驗組的學生則可以盡情吃餅乾。接著,這兩組學生必須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數學問題。被禁止吃餅乾的學生的解題速度,比可隨意享用餅乾的學生多了兩倍。將精力耗損在自我控制上頭,導致他們失去了解題的意志力。意志力像電池一樣,至少就短期而言是如此。當能量用完時,便無法面對未來的挑戰。
每個人都知道,自我控制無法隨時待命,它也需要放鬆、自我放空和充電。在本例中,吃餅乾就是其中一項。
第二個避免拖延的必要條件,就是防止恣意自我放逐的技巧,其中包括消除雜念。我寫小說時會關掉網路,特別是從事消耗體力的工作時,瀏覽一下網頁的誘惑力太大了。最好的訣竅就是訂定期限。心理學家丹‧艾瑞利發現,由別人設定的最後期限成效最佳,例如教師或稅務機關規定的截止日期。自我擬訂的時程表,必須將工作清楚畫分為小步驟,並為每個步驟訂定日期時才有約束力。新年願望沒有明確的次目標,因此注定失敗。
結論:拖延是不理性的,卻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運用不同技巧來對抗它們。我的鄰居在三個月內完成博士論文:她租了一個小房間,裡面沒有電話與網路。她將論文分為三部分,各自擬訂一個完成日期。她將自己擬訂的目標告訴每個願意聆聽的人,甚至把它印在名片背面。如此一來,等於公開自己的最後期限。她在中午和晚上時會翻閱時尚雜誌、睡一頓好覺,以充飽自己的「電池」。
. I; I! P& n5 l2 E( t) l
書名: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C4 s$ @7 x0 s# T
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
8 D7 \, j+ `0 F( |3 x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