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847
- 閱讀權限
- 2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200
- 活力
- 294
- 金幣
- 1585
- 日誌
- 9
- 記錄
- 26
- 最後登入
- 2013-3-25
 
- 文章
- 88
-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 Y! [" z3 t" n0 p( _翻開今日台灣的報紙,打開任何電子媒體或網路頻道,似乎永遠不缺食品安全的議題!從去年的農藥殘留營養午餐到最近剛剛解禁的美國牛肉進口,從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的問題到福島核災後海產輻射超標的危機,任何一樣問題都是ing進行式,只能說不想還好,一想簡直叫人食不下嚥,胃口全無!
5 E5 D/ F" z7 v$ I( U* o( f/ I$ H3 S* c
面對這樣無處不在的飲食危機,我想大部分的朋友只能做反射性的自我防衛動作,今天報紙說東有問題,我們就三天不要往東,明天網路說西不可行,我們就暫時避免往西靠近,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積極一點的朋友,往往會認真尋找比較安心的食物來源,如今坊間大量出現的有機商店或有機農產品通路,或許也正好反映出這樣的一股趨吉避凶的潮流!& z0 u4 {& W' {1 f. F( {- L9 w
1 p) l$ o9 H/ v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有機栽培或有機農產品在台灣受到矚目,至今已近20載,可是整體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卻未見明顯提升,這點可從有機耕作面積仍低於百分之一窺見一斑。有趣的是,無論是政府、學界或生產者乃至於消費者,大家都或多或少正面肯定有機農業對環境保護及身體健康的意義,但是有機農業成長的腳步卻始終有如牛步,讓人不禁喟嘆,難道有機果真難脫曲高和寡的命運?
6 {) w6 e z+ X. W' u, w: U5 c: A! _, c4 e: b, H) x
作為一名實際從事無農藥生產的農民,難免對這其中的落差感到納悶?為何政府花費了大筆的補助款,投入許多的研究人力,吸引不少有志農民參與,甚至消費者也願意接受較高的售價,卻落得如此下場?多年下來反覆思索,我想問題終究得回歸到產消之間的平衡,才有機會尋得合理的解答。
, e" d5 z& B2 B A* R* E$ w' B$ m5 j& u1 [# B" O
既然有機生產又健康又環保,不但利己也利人,為何大多數的農民還是興趣缺缺?我的看法是「種有機不賺錢」!哪有這回事,有機農產品最起碼貴五成到兩倍,這樣還不賺錢?然而事實上卻是,沒有一個有機農民有把握提供穩定產量,更別提將產品統統賣掉換成鈔票,到頭來與其貪圖空中的大餅,倒不如老老實實參加慣行農產品大賽,至少還有機會在熟悉的市場起伏中求取生機!& i9 G& K. J1 k% k; s) \1 ]% e
- ^8 v, K6 z- ~至於消費者這一端,每日上市場腦中所思雖為新鮮與健康,然而下手所買卻往往變成方便與任性,明明台灣米新鮮滿點,沒時間煮飯只好餐餐面對飄洋過海充滿問號的進口麵食!明知夏季葉菜不易生長病蟲多多,可是嘴饞的結果還是受不了環境成本無上限的甜美高冷蔬菜的誘惑!0 U, y0 ?$ g( D7 n" h# P
) F! G4 F6 O- l: T1 |
我們今日所面對的飲食危機,基本上來說是價值體系崩盤的問題,人們早已養成慣飲食應該是安全而廉價的習慣,然而打開眼睛開清我們的世界,這樣的幻想唯有幻滅一途!我們的社會一直努力要將「有機」變成另一種方便的商品,遺憾的是商品只有比較價格的本質,沒有解決價值問題的能力!
: g& ?; R; l3 F& }% D+ Y
0 H ]; C- i( T ^2 w在長久關心這樣的問題之後,我發現唯有把生活腳步慢下來,才有機會真正面對這樣根本的生存問題,這或許也是先行者提出「有機慢活」的原因,因此,我最終選擇了回到鄉村生活,直接耕種能讓家人與朋友們安心的食物,那您的選擇呢?
( f8 m6 x! u8 }- |
( t: }% s: U' _" _5 X賴青松 / 專欄作家
7 x2 Z" u U4 m/ E( r# ~- d日本環境法碩士,創辦穀東俱樂部,邀人出資支持農夫乾淨耕種,自己也吃到乾淨稻米。
8 r- r6 \8 Q9 F* u/ U v6 `( P
* _: B% v; M" W0 y; E1 L, ]8 }
1 j. i" h w2 f8 t7 @2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