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 V- \ @8 Y『我恨。』一個說我恨的人起碼在說他有一個『我』能夠去恨。一個說:『我沒有權利去恨。』的人卻沒有去面對他自己的個人性。0 f+ U/ v6 w; n( T. s
_0 H9 c0 b2 r6 J q
" S s. ?2 U/ @% a% S* q" ^- ^; d
- g l" Y* A/ K, t
一個知道恨的人也瞭解在那個感情與愛之間的區分。動物自己的模稜兩可、對比、相似與肯定容許了牠情感的自由流動。(停頓) 許多人否認他們認為是負面情緒的經驗,而試圖肯定他們認為是正面的情緒。他們不容許自己動物性的幅度,而藉著假裝不去感覺他們所感覺的。他們否定了他們自己經驗的完整性。 8 {: e9 S* J4 V3 x4 m& c/ S% ]# V+ d, }2 S' A1 N9 X1 t2 ]) i/ B B) E; o1 a
$ R& W `: o( Z( h% L4 g7 T( L1 H9 M4 { F6 B
情緒跟著信念走,它們是情感的自然而不斷變化的狀態,而每一個都是在一個能量與活動的自然流動裡導入另外一個──豐富而多采多姿,給意識的性質帶來了變化。人格的這種狀況可以單單的與顏色相比,亮的與暗的,那永遠代表運動、生命與變化的能量之強烈模式。 + w% s/ A4 V* ?% ~( w9 m) o; Q) }; y+ l' i. L' d
( Y9 j4 \9 r- i, F
0 B8 {9 Y- a) o6 F, I% v- O去拒絕它們是無用的,它們是與肉身調準的意識知道它自己的一個方法。它們不是破壞性的,一種情緒不是善的,而另外一種也不是惡的。! v% W4 |+ f* A j. d7 Y
& J: v& @( `( G/ }' y 2 ]: ~3 i! e8 g1 e' B4 i
9 D- _5 u Y# w
情緒就只是情緒。它們是意識的力量的要素,而充滿了能量。當不受干擾時,它們可以匯入一個存在的『力量之海』。如果你肯定一種情緒而否認另外一種,你就會建立起一個障礙。你試圖把你認為的負面情感藏在你心的密室裡,就好像在過去,他們把發瘋的親人關在密室裡一樣。所有這些是因為你不相信你在肉身裡的個人性的一些面。 - {0 F4 P0 {# K/ W! K9 M; ` $ F2 N$ l* S- a, t' E % G$ w* y" b& F7 X
/ G3 X$ I* z* W! ]: {3 ~3 z
常常,恨是愛的近親,因為懷恨的人被很深的引力吸引到他所恨的對象。恨也可以是一種溝通的方法,但它從不是一個穩定的、經常的狀態。而如果你不去干預它的話,它就會自動的改變。 J, K b- {. @2 ^* T8 r J, k+ B6 f0 ]5 O- X1 _( u4 v
( S. _0 j" m6 y+ H3 J0 p: q( {
% X) v' q& m$ n, L# u
如果你相信恨是錯的,是惡的,然後發現你在恨某人,你可能試圖壓抑那情緒,或把它轉過來對付你自己──對你自己發怒,而非對別人。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假裝它並不存在,在這種情形裡,你就把那洪流似的能量阻積了起來,而不能把它用在別的目的上。 8 F- a9 l3 ~- h* M' O/ F! s; X 6 E/ q5 e' A% L6 u+ ~' I$ \. O ! F5 w$ @% H! F$ B8 N* I
: M9 U# z Q! e* q1 z- k* y y$ @2 u在它的自然狀態裡,憎恨有一個有力的激發特性,可以啟動改變與行動。不管人家怎麼告訴你,憎恨並不會發動強烈的暴力,如這本書先前談過的,暴力的爆發常是一種天生的無力感的結果。(見第十七章六六二到六六三節)。) |/ j5 k9 g* S9 T
9 V4 c7 S* ^% g( M _5 v: ?- Y, g" Y2 O一個想像打自己的父母或小孩,甚至打到死的這個想像,如果被貫徹始終的話,會引致愛與了解的眼淚。 2 {6 F7 g( `8 L( u 6 r0 p ]% v5 P9 `1 a. k - r# J* N+ P1 f, A/ l) S
1 d' u, \9 Q0 n" A; B
現在:我將結束我們的課。我對你倆最友善的祝福,並祝晚安。! I2 J1 ~+ K' A: q4 }! E8 \
! p8 C+ T8 y$ {/ x6 B
5 S; Q! L* F9 K% r8 I
! ^" X- H8 N! O% d2 P
第六七四節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日 星期一 晚上九點二十三分 & o( H& ]! R3 K. A" t- K- ]7 f ' U" ^3 b. d% |0 d2 j! { * n! _, B1 E4 z5 J
9 k! ~# |' r7 B6 [5 }. Q% n
那麼,在你永恆的實相的偉大之流裡,會有帶著你走的一個整體的愛與創造之流。 . m, T7 c$ e4 X9 k9 w& d# u4 Y V- j" [9 I2 F# s* t3 y1 M& T
2 [6 m! g! J. s1 F7 N3 D
: @/ S7 z& u1 j7 C. `/ }" Q「肯定」是在你的現在接受你自己作為『你是』的那個人,在那個接受之內,你也許會發現到你希望你沒有的特質或苦惱你的習慣。你必須不期待做一個「完美』的人。如先前提及的,你對完美的概念是指一種完成了的境界,超過了那個,就沒有未來的成長,然而,是沒有這樣的一種境界存在的。(例如,見第五章六二六節。)3 Y3 B* |1 x* v6 k. @( `
+ }5 S. I. M, d, Z3 {3 g
' C% z4 P! ^0 u7 T* F , L$ m& ?+ T# N. f+ z. O「愛你的鄰人如你自己。」把這個轉過來,而說:『愛你自己就如你愛你的鄰人一樣。』因為你常常會寬以待人而嚴以責己。有些人相信在他們所認為的謙虛裡,有偉大的優點及神聖的美德。因此,對自己覺得驕傲似乎是一種罪,而在那個參考架構裡,對自己的真正的肯定是不可能的。真實的自傲是對你自己的完整性與價值的懷著愛心的承認,而真正的謙虛是建立在對你自己這種摯愛的看法上,而再加上這個認知,即你住在一個宇宙裡,在其中所有其他的存在也都擁有這個不可否定的個人性與自我價值。( g& B( G) F& @/ V5 g% w) i3 L
7 `; h1 |. s6 @9 f ' Y1 m. {( k! ?9 h) [
; S: M% T; M) l9 S% R9 \5 ^假的謙虛告訴你你什麼都不是,它常常掩蔽了一個扭曲的、吹了氣的、被否定的自傲,因為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的接受否定個人自我價值的理論。 / @' O3 K s) L) _# |3 A 2 K" f ]; n8 V [2 m8 n9 X - e8 p6 Y: W3 ?; z* z) B( H. B- h8 P! n- \: \
假的謙虛能夠引起你去撕下別人的價值,因為,如果你不接受你自己的價值,你也不會在任何其他的人裡面看到它。真正的自傲容許你去感知你的同類的完整性,而讓你幫助他們用他們自己的力量。舉例來說,許多人把幫助別人變成了一個浮誇的表演,而鼓勵別人依賴他們。他們相信這是一個十分神聖的、有德行的做法。其實,他們反而是不讓別人認識並利用他們自己的力量與能力。 ! i* E$ x& j4 b+ y& X # K: k& ~' [+ u0 j7 f5 ` ) O; L5 s) K, ~3 M* S
; |/ S3 L/ L7 k/ I2 {. ?6 K
(九點四十分。)不管人家是怎麼告訴你的,自我犧牲不是美德。首先,它是不可能的。自己成長與發展,而不能夠被消滅。通常,自我犧牲是指把你自己這個「負擔』丟到別人身上,而使它變成他們的責任。 0 n. ] }1 V, u7 p7 {! r* T/ @+ Q/ H( U7 i: Y8 a, Q6 R& j
j( p' Q2 K. N2 w $ |: ^2 ^, w7 V+ B( P: p; _% p' M8 e. g8 \$ M- [- ~# X
愛並不要求犧牲。那些害怕去肯定他們自己的存在的人,也害伯讓別人為他們自己過活。你把你的小孩綁在你身邊對他們並無幫助,但當你鼓勵你年邁的雙親他們的無助感時,你也沒有幫助他們。透過你的動物性所給你的一般的溝通本能,如果自發地和誠實地被遵循的話,會解決你們許多的問題。只有被壓抑的溝通才會導致暴力,愛的自然力量在你內是無所不在的,而正常的溝通方法永遠是要把你帶到與你的同類的一個更大的接觸上。# k5 Q3 d9 B1 v. w9 p
& D+ Z6 D" P7 k2 e: J) x% c & _- l# ]- t1 M2 x
3 p {1 C& R% X/ V! ~) U
(停頓。) 愛你自己,並且給你自己一個公正的禮遇,而你也將會公正的對待別人。當你說「不」或否定時,你這樣做永遠是因為在你的心與情感裡,一個現在的狀況或一個被建議的狀況離某些理想還遠得很,這拒絕永遠是對某一件被認為──至少──是更好的東西的反應,如果你對完美沒有太僵化的概念,那麼,平常的否定就有一個十分實際的目的。但永遠不要否定你自己的目前的實相,只因你把它與一些理想化的完美相比。4 M) d2 {3 m5 a$ ?3 n*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