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错误的桩步震脚与发劲--何靜寒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6 05:02
標題: 错误的桩步震脚与发劲--何靜寒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筆者獲聘 擔任「大專院校年度國術暨太極拳推手錦標賽」裁判,參與「內家拳」、「北拳」、「拳術團鏈」暨「槍術」的評審,有幸見 到後起之秀日盛一日,參賽56隊,合計850人之眾(依據秩序冊統計數字),真是盛況難得,各主辦承辦單位人員可說居功至偉,也備極辛勞。
6 z- b2 g# {; d" V0 u9 x在裁判過程之中,所見到不同選手的各派練法固有生熟優劣之分,不在話下,但有一些流行己久的錯誤動作,竟然有跨越門派而愈演愈烈的趨勢,筆者不忍熱情好武的青年朋友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乃在此提出警告與規勸,希望前輩與同道們能體諒我的直言。4 h5 W5 y4 D% L$ s0 l( L) c# c
什麽是「樁」?
) i. @+ y6 ]' S9 I「樁」是打入土中作為支柱的木頭,所以好的「樁」要直而堅硬,才可以承載重量,當然「樁」也有橫斜擺放的,但那是作為輔助的支撐,不是「主樁」。
  Q3 r! {/ k2 m1 O: O人 的「樁」是兩條腿,用來承載身體和行動所產生的力量,基本上也耍求直而強壯,問頭是腿有三個關節  (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可以活動,其中「髖關節」是用來承受(以腿而言是「承受」,以全身而言是「傳遞」)力量,「膝關節」是用來正確銜接大腿骨和小腿骨,以順利轉承上力下達或 下力上達,「踝關節」銜接小腿骨與腳,是身體直立時人力與地力作用的關口,所以在結構上而言,「髖關節」與其周圍的肌肉筋腱最大最強,活動度也最廣泛, 「膝關節」和「踝關節」只負責調節傳遞,不能擔負重任。
1 p$ b' a0 E6 g5 w瞭解了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無論靜態的「站樁」或動態的「行樁」都應該保持兩腿能夠「流暢」的傳遞力量,如果關節位置偏移或僵硬,不但無法傳遞力量,更會造成運動傷害。 + F+ Z+ q7 X2 Y1 I1 R' i: O$ z$ h
為了要「流暢」的傳遞力量,膝尖永遠要與腳尖同一方向,受力的小腿(這是主樁)要儘量與地面垂直,也就是所謂的「膝尖不過腳尖」,但是「弓箭步」的前腿應該「膝尖不過腳踝」以保持住膝後彎處的圓滑平順。 * y6 A7 t; c4 y0 s9 r3 z; E5 Q( c
同樣的道理,站「騎馬步」時,尾椎不可低於膝彎,否則不但影響力量傳遞,更可能導致痔瘡或疝氣,又有許多人站「騎馬步」時不是「坐」於跨部(髖關節之間),而是「跪」於膝蓋,這樣把大部分的力量交給脆弱的膝蓋承受,不但錯誤,而且危險。  7 ^- T8 `) E1 b& n4 b& f
最有問題的樁步是「虛步」和「僕腿」,後坐的那條腿幾乎承受全身的重量,居然有許多人還是「跪」在膝蓋,這時膝關節和踝關節都嚴重走位,請自己感覺一下這兩處的壓力就知對錯,如果練武而對身體沒有感覺,豈不是白練。
! x0 J4 {; M2 y1 X$ X2 w各門各派都強調「松胯」、「坐胯」、「沉胯」、「收胯」、「吸胯」、「抽胯」…等等,不一而足,其所講的就是要會用「髖關節」,「樁步」的問題大多出在此處,希望有志者能在這裏多下工夫,其效果勝過多學十趟拳路。
) t1 E+ I/ A- Q: t) k' U為什麽要「震腳」?+ u5 v5 m3 E: X) k# y( p
腳底水準落地而產生震動與響聲的動作稱為「震腳」,也就是因為「震腳」具有這種威嚇與音效,所以頗為表演者喜愛,但是「震腳」的原意是什麽呢?震腳失當有沒有害處呢?
7 A5 D: K' P, _; p  S4 b2 l拙見以為「震腳」源於兩種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現,二是換勁的需要使然。( \, K0 u5 A1 f# A3 ?
練「陳家太極拳」的「金剛搗碓」有人震腳,有人輕落,如果要震腳,應該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現於腳,腳本身也是在正確的架構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絲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八極拳」中的許多震腳也應是如此。  
  H/ Z" W$ _6 a* t! N7 H& s, u' V類似「小纏絲」的震腳是屬於換勁的一種,也就是要在急切間變換身形、步法,其應變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時完成變式而產生震腳的現象,其實這也是以松沉為要領,與前者的區別只在變式與不變式,換勁與不換勁而己。  H! R# x' w- i' f8 ]  }
由上可知,「震腳」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襠勁」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襠勁,必然導致疝氣或子宮下垂等流弊,所以依照傳統練武的規 矩,女子不可以震腳,功力不到也不宜震腳,更不可以用膝蓋震腳,如果把「震腳」當成表演效果而硬練,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m4 k1 a3 k) g1 h
誰可以「發勁」?" Z6 S4 ^& ~$ |2 `: [. Y6 P
與 「震腳」同一原因而流行的是「發勁」,尤其「陳家太極拳」的新架套路流行之後,大家更以「抖勁」為尚,殊不知「發勁」的條件是「有勁可發」,而「勁」是一 種長時間積蓄而有的能量(有關「」勁的討論參閱《臺灣武林》創刊號拙作「勁與身、心整合」),不是一種「方法」,所有的「發勁」動作之前必有蓄勁的階段, 功力高者,其蓄勁階段或許隱而不顯,但功力不足者必要多蓄勁而少發勁,初學者更要蓄而不發才是正理,許多習武者身體單薄瘦弱,丹田空洞乏力,架勢歪歪倒 倒,呼吸急促溷亂卻「發勁」不已,這比銀行沒錢還猛刷卡更危險,習武應該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切勿自欺欺人,又害己害人。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