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祝大彤谈太極拳的松(2)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4 13:09
標題:
祝大彤谈太極拳的松(2)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18:36 編輯
% Y9 p. [' o n
7 A) i* `6 Q+ X6 L+ W2 _
祝大彤的太極拳相關文章摘要(2)
0 F2 y$ g2 c- H) l: r: j9 k( W
全文詳見祝大彤太極拳網:
http://www.zdttj.com/list.asp?cid=1
* _4 a" i, c, i& H0 a/ V+ J
七、
論松關節與太極拳功效
(2011-12-15 祝大彤太極拳網)
( X' V8 s2 l' [& N7 {' J
1、
松踝
# F( j( W# G% G. ]* M
踝是腳與膝中間部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節。在九大關節中,它屬於腳以上八大關節。在中間拐彎的關節是下肢四大關節,上下聯通的重要部位。
9 {9 B0 o4 H9 R9 u
踝的位置僅次於腳,
沒有腳踝的放鬆,腳很難“雙輕”
。放鬆踝關節,盤拳自爾騰虛,飄飄欲仙,十足體驗到太極拳的“味道”。在太極拳圈子裏,有人不明放鬆踝關節是松空周身之關鍵,往往忽視腳踝的松功訓練。拳訣道:“人身為太極之體”,太極是陰陽相濟,包括人體內外。從體表看,某一塊小的肌膚都蘊涵著陰陽,踝關節也不例外。盤拳、推手、技擊,活動在肩、肘、手反映出的動作,腳下陰陽變化的反映,踝關節起著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
4 V" R) _( @+ [' p& ^0 r: M7 {/ T+ }
平時行立坐臥,都要注意放鬆兩踝。初始管住自己兩踝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掛力,養成踝不用力的習慣,進而把握練拳時踝不掛力,在雙方對練推手時踝不掛力,
。
0 T! [% p7 d( w; e. i7 m$ {
2、
松膝
0 I/ T. t, p, U
膝是大腿與小腿之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
膝在套路裏勢勢負重,各種步法缺膝難成。像坐步、弓步、馬步、歇步等等,還有的拳勢扭動雙膝,若膝不能松,膝關節不堪生負會出毛病。
( M+ g6 h; H4 L# D4 B
吳式拳對膝的訓練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過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閭“坐”在後腳跟。這個姿勢很難作,關鍵部位是收腹股溝,形成腳、腹股溝、頂三點成一線;另一說腳尖、膝尖、鼻尖成一線
,兩者其實都不矛盾。
( v$ s5 T- n$ j3 e
3、
松胯
! k# y0 T) M. [! w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
胯在下,往下松比較困難,找不到放鬆點
。
( b$ ~/ l$ H- a/ c5 [- Z, p' _
人體結構,
大腿骨的股骨頂端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髖臼穴部位,俗稱“胯尖”
。兩
邊胯尖意往兩側突出,然後意往下松,襠開一線,這個動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的運動。
松胯動作完成後,由別人輕扶聽勁,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動,似鑄入地下之水泥柱樁。
# S% z; c1 C6 e% Z
但是,
松胯要與提膝、擴踝、松腳貫串一起,同時放鬆才有效果
。如果孤立去松胯效果則不佳。
) O3 i: s% C. I
拳論告誡拳家“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切忌技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左右旋轉似靈活,不能放鬆雙胯,扭動也是僵滯,易受人制
。
8 Z6 u! P0 h, V8 G% E( |
太極拳功夫不是表現在某一個部位,也不是顯露在外,而是整體的綜合內功。是周身整體從裏及表,從內到外,“全體透空”的修煉。有拳友用腰練腰,用胯練胯,平搖胯圈,雙“∞”字胯圈,斜胯圈。練來練去胯仍然松不下來。如何操作松胯呢?根據筆者的多年實踐,單練胯不可取,效果也不佳。太極拳是整體綜合功夫,還是應該循太極拳的規律練拳行功,整體綜合功力提高了,胯關節便自然鬆開而貫通。
, d! d$ v7 t' F) C3 T9 |- H3 g
4、
松腰
6 V3 s6 W; N/ }0 D# ]
“腰為軸,主宰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 E4 T8 s# k; o6 I
腰為太極拳體用結合之主宰,是體內“九曲珠”中間那顆大珠子,位居中央,是體之中樞。
+ o- y$ M0 _5 j. }9 d) ]) j
拳論中論述腰的經典要言,絕非差異,我們練不好是我們的理解有誤。
在行功練拳時,一味在腰上用功,舉手提足以腰坐之帶之,初始練拳用腰不算大錯,但易走彎路。
! L. s* ^7 ?3 N: O3 B( n1 w y
最佳練法應在明師指導下練習空腰,否則拳難以練好,周身也很難松下來。
i5 F6 g( Y0 ]
我們進行雙人對練推手時,聰明的拳家都知道“搶中”“藏中”。所謂“搶中”,就是雙方接手,聰明的拳家搶佔對方中央部位,“吃”住對方,給對方以威脅。所謂“藏中”,中兩人較技將自己中央部位的腰藏起來,或者移到離開對方進攻腰部的勁頭。
如果此時你還教條的搬用“主宰於腰”,等於送給對手一個實實在在的身體軀幹,也實實在在地被打翻在地。
- ~* w, H; K7 s
由此可知,此時拳家不應該有腰。準確的說要空腰,也就是沒有腰。拳論說“腰隙”、“腰間”,且在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詞,“命意源頭”,讓後來練家“刻意留心”。留心什麼“腰間”?隙者,空也;間者,沒有也。空間、時間、房間,都是空的。
, E L$ P$ t6 N
空腰是命意源頭,源頭乃是發源地。
按照太極陰陽學說,拳家行拳只有五個點,即頂、雙手和雙腳。軀幹呢,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沒有軀幹。準確地形容,肩以下膝以上,胸腹部位空,拳者感覺沒有軀幹。
有拳家形容,胸腹是提著的燈籠,對方觸摸也確實摸不著東西。
' F k. y. l, G2 c; V9 z# a% Y
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
1 p8 P9 X' {" D
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以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松腰解之。
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在重心上找問題。
( y. @6 k+ O( N9 G4 M' D1 i/ j+ h+ O
拳論有一句要言,“
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
怎麼求,松腰松腿,除此沒有什麼任何良方。
; g6 o; U J2 s# G' u% Y. U
在松腰訓練中,松不是孤立的練習,須要有別的部位協助,相輔相成。
你練松腰,先去溜臀,溜臀中找感覺。
不溜臀難以松腰,
溜臀的同時,脊椎節節上松,給腰部留下空間,會出現“命意源頭在腰隙”的狀態。
# N& h% j7 n- F
松腰亦分為陰陽,用手輕扶“聽勁”。陰松,腰部呈現細長空心管狀,是沒頭的深洞;而陽松,深洞擴大超過腰圍。
此時習練者周身上下內外有“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感覺。
# m1 w# t1 u2 c
腰松不開,等於練拳沒有“ ”,沒有“軸”,主宰沒有了,車輪也無法靈活,“腰隙”“腰間”也無從談起。腰松不開,在深研太極拳的道路上遇到極大障礙,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腰松不開,腳難以放鬆,膝胯僵緊,腰為中間地位,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大關節,松不開是一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腋、手等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絲毫沒有太極拳的“陰陽變轉,舉動輕靈,不用勁力,動分虛實,動靜開合,上下相隨,內外三合”等太極拳絕妙拳藝,所以腰是重要的大關節,要刻苦習練,細心體驗。
6 C- |2 x5 q6 ], B
6、
松肩
- ]3 y4 E# i8 [: H. S- z3 P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的重要性顯現在拳套路之中
。
g: W: l2 k A/ p+ U
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
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
。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
4 O# r( M$ X, \5 P4 P( U2 N
太極拳不像外家拳對肩訓練,拳法有靠、壓、倒、纏、聳以及七寸靠、八面肩。太極八法中有靠,但太極法裏多提介松肩。筆者在實踐應用中,認為以松肩為最佳習練拳法。有拳師提倡“沉肩”,筆者從修煉中認識到“沉”肩意大。凡有經驗的太極高手,一般說松肩,以自然松肩為上乘。一味沉肩或有意沉肩則失去自然。太極拳講究輕靈。總是想著沉肩,很難輕靈。
4 w" |6 I1 G$ _& N
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時松腰,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不著力。
+ f6 w7 M/ G( ?4 X6 N
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後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
筆者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松肩練一節,介紹
習練太極拳套路時,什麼意念也不放入,只是練松肩,動即松肩,動動松肩,勢勢松肩,一套拳練下來,肩很松柔,周身舒服
。肩與其他關節配合行動,外三合之首為肩與胯合,松肩垂肘等動作均為配合。
9 h( D% ]8 t+ T
而松肩的松會經常“欺騙”練功的人,常誤以為肩是最容易松下來的關節。我們在公園裏常見到二人推手較技,二人你來我往,曲伸較量肩最為忙活。此時可見到為了推發對方,或防守對方來攻,便抬肩、寒肩、晃肩、轉肩、閃肩、滑肩、躲肩,看上去肩很靈活,自我感覺很好,化過進攻,躲過一劫,似乎松肩的功夫很好。其實質他的肩並沒有松下來,而是更加有力了。有的只是靈活了一些。
" q) E/ v" E% h
前年有一位南方中等城市的青年太極拳練家登門來訪,他做了幾個動作,還說每天練習“平搖”,即兩手手心向下,左右搖來搖去。他說他的肩很松,當地很多練太極拳的推手都推不過他。我說:“你那肩是假松,只是靈活。”他大大不解。我請他將雙臂後擺大約半尺,筆者左右手以指扶他的小臂,請他將臂自然下垂到原來部位,他用了幾次力都沒垂下來,最終承認自己的肩沒有真正松下來。
( s$ ]' K2 E# n2 G! I$ ^3 _
松腳、松肩、垂肘、展指、舒腕,從腳下產生一股難以阻擋的威力,但又不是用力將他打出去。完全是用意,而不是用力。
" N; C0 ~' i& m/ Y- v, \
在太極拳松功修煉中,肩是最難以放鬆的關節。因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力的地方太多
,每次用力,無不與肩有關。天長日久,蘊藏在肩中的力量最多且最有力,像肩擔肩扛之類的重擔也壓在肩上。
# ?/ {+ Q+ J) m/ e
欲退去肩之本力,最佳的修煉法是練拳。楊式太極拳家楊振基說的比較肯切:“
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
”。楊禹廷說:“
太極拳就是二個勢子,一陰了理一通百通
”。松肩退去肩的本力,最佳的選擇是練拳。
! [9 i$ n( b. V# @) T
如何檢驗是否放鬆雙肩呢?
8 ?% B3 S6 l$ Z2 x' Z
檢驗他人,請以兩手抓住對方大小臂,往上托舉雙方的肩。雙放的肩上去了,並隨著你的端力往後仰,證明肩未放鬆。相反,用力端不起來對方的臂,此時,你的腳很穩地站在地上,也證明對方的肩不松,是以本力在支撐著。如果端臂者端不動對方的臂,有上浮感,腳下飄浮不穩者,證明對方的松功有一定修養
。
/ |) Q3 I! v- J1 M& i7 k- j
7、
松肘
* x- |4 I/ n. \' _$ J; ?/ \
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必然技擊,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通走順。 太
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不可著力,在“彎弓射虎”勢中有掩肘出拳之用,除此在套路和技擊中,垂肘不著力就是
。
' |5 z/ r+ E- m( V1 h, Y1 ^, t
外家拳用肘之技法頗多,像靠身肘、撐肘、盤肘、七十二肘等百種肘法。
太極拳修煉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
。
) V4 c' t9 B3 Y2 t/ J! a( l1 i
像“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
2 x( D9 {( s5 G% R' B7 A
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肘以自然下垂為規範拳法,以意墜肘明顯意大,沒有自然垂肘顯得輕靈松沉。在行拳時,肘並不單獨行動,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與膝合,對“上下相隨”拳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 m* ^( M q0 G' h
8、
松腕
( a& w7 N/ A/ D
關於腕部松功,吳圖南曰:
運用氣力,如何始能隨心所欲,達於敵人之身?必須視腕之能否靈活而定。蓋肩不松,則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則力不能達之於腕;腕不活,則力不能達於手指,況望其力能達於敵人之身者乎?故腕之靈活,實為練習國術者,必須之條件
。
" Y) n' Y! Z% K
其
應用之法,有提出腕,按腕,仰腕,垂腕,擠腕等
法。
( }- N: c/ h2 S0 m$ s
人之手腕,以多塊小骨骼組成,所以能轉運自如。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鬆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
如與人掰腕亦不可用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 S( e1 {- J( V* q/ \; X2 c1 j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
松肩垂肘、展指松腕
;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鬆開,腕自然舒松。
5 m Q( m: `8 F8 s( c8 s
腕在周身九大關節中不是占讓導地位的關節,上有肘、肩,前有手掌和掌指的14個小關節,關後受到保護,推手、技擊受到手和肘的牽制,難以獨立活動。但是,松腕在周身的松功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腕部僵緊,肘、肩受制,手也難以空松。
9 w' r6 R3 I# [# |6 |
腕部的空松和僵緊,影響手的空松。腳踝僵難以使腳部放鬆,即使雙腳放鬆下來,踝部僵緊擋道,難以達到“由腳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氣,不能節節貫通,周身受制。
% `- \$ O" Q+ \1 s2 Z/ o# Q# ^1 R
練拳時欲松腕先展指,“展指舒腕”,食指不掛力,對松腕起到上乘效果
,不妨多試。
盤拳時,凡有腕的動作,一定要以避免腕部出力成按的動作;腕及掌根要松力,由四指引領向前舒展,向上舒展,千萬不可身下直下壓按。
7 Z3 I: g; F' O; i! O5 J4 |0 D
推手或技擊退去踝、腕本力,你有一雙松柔的踝,你有一對松空的腕,定將立於不敗之地。
+ V% W' ]# Z- n. V) o! y
3 n" A2 B& q1 q; r1 S7 {
八、
九松十要一虛靈
(2011-12-15 祝大彤太極拳網)
3 J" H3 L4 D, i8 s( t
详另一发文的专文说明
0 O' i8 C; {8 J. l1 S7 F
3 A% b6 d! U8 J7 W5 P
九、
太極拳的“身知”
(2009-8-14 祝大彤太極拳網)
2 X/ _2 }: {% }
太極拳屬內家拳,沒有內功就稱不上太極拳。“身知”需要一定的內功
。
0 V% |; A* L/ ~% ?# Z
具有“身知”功夫的拳家基本可以做到 “無形無象”或接近“全身透空”,幾乎看不到動作,只是從腳到手各個大小關節牽動陰陽變化。
8 _2 r4 w) {. u% \: `
“身知”可以稱得上是綜合功力。所謂綜合功力,是“用意不用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是“一動無有不動”,“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是“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總之,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松柔功夫。
7 s: }- I. Q4 t" _# m& v' ]
楊禹廷訓練學生,並沒有什麼捷徑,就是教學生認真盤拳,一招一勢,即遵循陰陽學說,輕扶“八方線”,行拳走弧線,每招每勢注意陰陽變轉,即如拳論所講“變轉虛實須留意”。
$ u& N f$ j, Z; C( c/ f
“拳論”仲介紹“身知”時,這樣寫道:“
兩人相沾,不但皮肉相接觸,還要勁與勁相接觸,才能進行順勢借力發放
。”
9 f1 M+ U3 f }1 P! Y' A4 `
“勁與勁相接”是太極拳之術語,實際操作,恐有誤傳之弊。“勁與勁相接”與“引進落空”的拳理正好相反。例如前面所說,李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扶手上,其表弟用力按住他雙臂,接觸點是雙手按臂的地方,如果以勁相接,則很難將他的表弟發放出去,故須“引進落空”,即在準備接受攻擊者之前,周身處於松柔狀態或“全身透空”狀態,實際已對來犯者產生極大的威懾力。松柔透空者松定後,自身已經變為高大壯實了,像一根鑄入地下的十分堅固的水泥柱,正如拳論所指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5 e) `. n1 R: [4 ?' v8 d
0 b5 _ U; P+ A, K0 e, |; G
十、
慢練太極拳難克有成
(2008-3-24 祝大彤太極拳網)
7 X# X' ]8 c. G" F
太極拳是慢練好,還是快練對?太極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 Y: L5 ?( n/ b* E" I
怎麼掌握練拳的度呢?首先要以陰陽變化而動,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又說:“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分陰陽,可見
快練慢練都不能離開陰陽之道,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
4 p# z j+ x) r6 d& t' X( p
習拳者在練拳過程中,按太極拳陰陽學說反復演練,可從陰陽變化之中受益匪淺。但在技擊時,周身上下則要陰陽對應,也就是拳家所說的“以靜制動”,引進落空的一刹那,合即出。即先探知對方勁力,在對方舊力剛過、新力未生之時,抓住瞬間即逝的戰機,發勁打之。
" ]0 d; ?- S4 r1 r
慢練太極拳適於健體、養生及慢性病康復者,但是單以慢練去演繹太極拳是言猶未盡,是松柔慢練,用意慢練,還是用力慢練,僵緊軀體亦可慢練?“慢練”二字似有含糊之嫌,筆者認為,
在松柔狀態下慢速練太極拳是有益的。
但若欲進一步向高層次去修煉,則慢練二字難以包容太極拳棚、履、擠、按、采、、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八門五步十三勢之傳統功法。
( u. ]. `8 @% s& Q9 H2 u2 Z
太極拳講究陰陽、虛實、開合及用意不用力,因此,練太極拳應以“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為標準。單純地慢練難以達到以上要求,也難以體驗到太極拳之博大精深。
" F" T$ d' E0 f- F) p6 @3 x
楊禹廷傳授拳藝時要求學生在松、柔、圓、緩、勻的狀態下慢練,以體驗陰陽變化。
* r7 I% I" ?* \+ r- e
在陰陽的變動中,拳勢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獨立存在,又在一陰一陽相互轉化中運行
。如“
玉女穿梭
”一式在拳套裏共出現過20次,是套路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勢子,其中有10個勢子是“陰動”,10個勢子是“陽動”。陽動的起點接陰動的止點,陽動的止點又是陰動的起點,陰陽變化循環往復如此,絕不是單純慢練所能體驗的。
3 I; J5 a4 r5 F1 B6 U
慢練太極拳須規範動作,循規蹈矩地將拳之特性融入習練之中。即慢練中有陰陽變化,慢練中有松柔,慢練中虛實變轉,慢練中有一開一合,慢練中要輕靈
。拳論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說明了輕靈的重要性。
( J; }: x: t3 L
慢練時應用意,不能用拙力
。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云:“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後退,乃能得機得勢。”
1 Y) T$ ~) A! h' l( `
所謂手上不著力,是手掌、掌根及五指指根不能用力,所有指關節亦要放鬆,在意念中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
+ t! W6 U0 C- E8 V* U
只慢練是難以循道而修的。慢練如上下四肢松不下來,只是板腰掄著兩“肉棍子”,不如去做體操。因為太極拳也有自身的韻味。
/ i# G( N' _3 U. n; A
其實,
松柔就是用意不用力,指不著力便是通常說的意練
。
. @# G# A7 s, j/ _. Q1 U# r& i
如何做到指不用力呢?
" Z' z' q! U" [* Y% u8 T$ S& \
在練拳時,意念以食指輕輕扶著空氣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即在意念中,以食指輕輕扶著所練拳套的行進路線。
* T# k6 V1 H @
例如“
雲手
”:
左手從右手勾(陰動)的止點為陽動的起點,順勢從右向正中到左止,習拳者食指輕輕劃弧,似行雲流水般緩緩運行,即為輕扶弧形線(八方線)
。如此循環往復,可體驗到太極拳陰陽變化的道,太極功夫也自然上身,即可嘗到其妙無窮的滋味。
3 t: @( R/ _5 E7 a+ }
太極拳拳理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個“慢練”就可達其深邃的拳理,須用心去深深體驗陰陽變化的內涵。如果只是單純慢練,就難以體會到陰陽、虛實、開合、輕靈、用意不用力等拳之境界,有的習拳者只是慢練,不管陰陽變動,不顧輕柔、虛實,不問開合、輕靈,不聞用意不用力,練來練去,十年八載過去了,只是練了一套太極操!
+ _5 I1 O/ v3 s7 ^- s" h
修練太極拳要循太極陰陽之道、松柔開合之理、虛實變化之法,習拳明理方克有成。
4 k) S" I4 H3 r9 k1 W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