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太极拳-阴阳相济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2 15:05
標題: 太极拳-阴阳相济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04:40 編輯 " S% A+ Q' N1 Q+ u/ t( k& l

( ^  H4 {7 }7 c阴阳相济
, \. B) B- q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DU3Njg4.html* P7 _+ E  d8 g9 N7 J4 m
+ l! _$ q7 C5 t! E8 Y6 a
陰陽相濟--陳式太極拳的十大關係
9 w9 Q+ G8 N1 u, P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統而言之,一陰一陽而已。陰陽相濟(互濟、交濟、互根、互孕、對稱、平衡等)的辯證關係,體現在太極拳的一系列運動、乃至一些細微的動作之中。1 G: L; g, a! M, j
分析太極拳的勁路時,處處都涉及陰陽關係,今擇其要者闡述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先後、虛實、開合、剛柔、順逆、快慢等十個方面的關係。
( a- |- M8 T# i% H$ [" j8 t(一)上下關係 0 y: _. j0 z/ e: U
上下關係,主要體現輕沉兼備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6 Q& x8 d/ X, M! L9 }
從整體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絕對不許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為了穩定重心,維護平衡。例如:$ c& A: v. M. M/ R( E4 R7 Q
金剛搗碓”動作一,雙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關節則下沉。“金剛搗碓”動作五,右拳右膝上提,而左手、左腿下沉。2 N) u: {* @- y
金雞獨立”勢,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 M+ E$ l$ B- N9 u1 A0 P% z
如此等等,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輕沉兼備。即便是有些動作四肢皆上升,雙腳騰空,而軀體部分,特別是腰襠部,仍要求相對下沉(如二路“搬攔肘”式動作一)。
3 L! T! U, l, o; S- I打拳的整個過程中,對刻都要注意,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和五趾抓地。
# m  W$ Y0 s2 v0 d5 j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動作,也要堅持輕沉兼備,如許多揚指坐腕(舒指塌腕)動作中,也是要求有輕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揚,掌根下塌。. v! y7 o; |& k$ A# l
從內氣、內勁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對拉拔長,上下對稱,升沉統一1 a5 z% Y1 d- t9 p& J2 M; ?, n: `& l
從技擊上看,則要求上下相隨,上驚下取,上引下擊;甚至是上、中、下三盤同時並取,但支撐軀體的一條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穩定重心(如“金剛搗碓”動作五)。
! t( U6 ]7 s( {& K) ~- D. l$ ~因此,打拳切忌有上無下(飄),有下無上(失去領勁)等病。時刻注意做到上盤輕靈,下盤沉穩;四肢輕靈,腰下沉等等規律的要求。
1 d' |1 V! D; `# X3 C9 [; H9 F(二)內外關係 : X# @3 ]5 a. \0 N8 i
內外關係比較複雜,首先要求內外一體的整體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內動帶外動,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大小動作均要求丹田帶動( P) U4 c, t7 W  D% f- x6 p
同時,外形動作的熟練,又促使內部(丹田)運動。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所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內外互濟、互用。
9 U  H  L0 r9 W* E, J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與動作相濟,內呼吸(丹田)與外呼吸(肺部)相濟,做到內氣、內勁與外形動作相協調,順遂。內氣的周天開合與肢體的動作開合要一致,切忌內動外不動或外動內不動。內外關係,還有一個意與形的關係。& D( y6 ?7 q& j8 _0 T/ t+ u6 I
有的拳種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陳式太極拳則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備,要求意、氣、力、精、氣、神高度統一。
. a4 F& ~. J$ I- K5 C; t9 C(三)左右關係
; A% L& T- B$ E6 `“拳者,權也。”(陳鑫),打拳過程中要使自己身體象一臺秤,隨時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發右塌,右發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
7 y. t- b; ]) _& u& v! Y- j9 t凡是右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須偏左;左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偏右。左手往前發勁,右時要後稱;右手向前發勁,左時必然後稱(如“掩手肱捶”最後發勁)
( ?4 s% r  {. a8 ^$ O雙手同時向右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作三),左臀必須下沉;
, i3 f' \; L8 k' {) D4 w7 O- Y雙手同時向左發勁時,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剛搗稚”動作二)。
. r, \1 J/ B9 h' I3 M" j總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隨時維持自身平衡。切忌一頭沉,跟頭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搖擺  r3 ~- E5 R# I& t
此外,在左右關係中,還有一個左右與中間關係問題。即不論向左向右運勁、發勁、都要保證不失中,保持中盤中正安舒,維護“大本營”的穩定。如下棋一樣,老帥不能輕易離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隻在中線(胸前、腹前、眼前或兩膝前中線),就是為了不失中
; ?6 o0 i/ }' f9 c再次,發勁時還有左右一體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發勁,左拳(肘)必然向左後稱勁,這時開胸合背,左稱之勁通過脊背傳導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發勁整體若一(如“掩手肱捶”動作五)。 7 W( [' D4 h4 Z4 E# f8 B
(四)前後關係 * l; G' v( ]% |4 F3 E- c/ E' g- i
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發後塌,逢前必後“9 d5 {. e' d" ~7 T9 j$ p; b
同樣,後退之中必有前進(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獸頭勢”)。做到退中有進,前後兼顧6 \; E  `3 S  R5 v) V
一般後退之步要以腳頓地發勁(勁傳導至前手),又是一個前後一體,即後撤頓步所發之勁力(反彈力)與前手發勁既對稱又合一。同時,後撤之腳還可以套擊、扣套敵人之前腿。這樣,一退一進,邊退邊進,下退上擊,後退之中有前擊,又是一個“前後相濟”。6 I6 E  c3 |$ i& @% N- |
又如“左沖、右沖”勢,有前有後,八面支撐,以保持重心穩定,自身平衡。
: T$ Y) U9 {+ X4 l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後仰,切忌彎腰、挺胸、蹶臀、跪膝(膝蓋超出腳尖)
. V( |+ B0 H" R5 I7 a打拳還講求“耳聽身後”,也是為了打前防後,前後兼顧。
6 s$ @/ E3 u1 P/ J+ Q3 @+ V(五)先後關係 或稱“往復關係”。6 }( ^  w* i9 |
《拳論》有云:“往復有折疊”折疊者,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 I% [, q7 R% F  p9 j. C
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後發,先引後擊,“引進落空合即出”等要領,都是這種往復折疊勁的運用7 c5 t# ?" ?' |% l# \1 \
所以,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進,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尤其發勁之後,必須有一個“接勁”,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折疊勁。例如:6 L& m2 P1 }; n" T: p$ v" P4 ^
懶紮衣”結束之後,接“六封四閉”,右手一定先向右棚一下之後再向裏收。1 V6 W2 P2 H+ Z' T; ]4 S
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棚一下再走下弧裏收。其技擊含義就是“欲要先給”,先給對方一點棚勁,從而加大對方向外的反彈勁,以便更有利於“引進落空”。“兵不厭詐”,就是這種先後關係在拳法上的體現。9 T& L  D2 @, J7 ~; V
拳法中還有“後發先至”一說,如何解釋?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不主動進攻別人,我處於應擊者的地位,但一旦對方出手,與我交手,我即神速擊之;二是我不先發勁,讓對方先發勁,我對來力先引化之,化其實,探其虛,即先沾連粘隨,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然後快速擊其要害,破其根節而取勝,故“後發先至”還含有“後發先勝”之意。
8 t1 S+ s8 h5 H0 Q1 F  @9 Q(六)虛實關係 & C7 t6 v& j$ F3 d6 H8 ~
不倒翁為什麼不倒?一是它只有一個重心,二是它的重心總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圓形的,四是它上虛下實、上輕下沉。2 |( ^2 o+ j: f+ j! Y3 U
人有兩隻腳,如何掌握這種“不倒翁”的本領?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虛實互換,虛實互根,並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為了在倒換重心時仍能保持下盤沉穩),以維護自身的動態平衡(又稱為隨遇平衡)
9 T+ n1 g  N" h, z5 h那麼全身在複雜的運動中,各個部位,特別是四肢,如何和諧地相互配合,來達到這種平衡?這裏要把握三種虛實關係:一是重心虛實的調整,二是發勁時的虛實關係,三是手足虛實的搭配關係& F* E1 Q# r8 F; b
整套太極拳在行功過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兩腳在虛實倒換中以維持身體平衡。陳式太極拳兩腳虛實比例一般是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的動作(如虛步、僕步等)。發勁時,發勁之足為實,另一足為虛(與重心虛實是兩碼事)$ T9 w; G( r( X8 t. P
上肢發勁與下肢配合問題,按陳照奎老師教拳,左手向前們下,或向下發勁,左腳必然為虛。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發勁,則左腳也可以是實。這與那種強調“凡左手發勁左足必虛,的機械虛多論大不相同。
3 d6 r: K! L: @/ Q3 N6 k(七)開合關係 4 y/ J, F# q+ n7 X6 g
把握開合關係,要注意四點:①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即逢開必合,逢合必開;②開合相寓,即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白鶴亮翅”定勢)雙臂展開而兩足相合、足合而膝檔開,兩臂開而兩手相合。而且先是兩手虎口相合,最後又變作兩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動作一,兩手相合(上搓勁),而兩肘卻要棚開(為加大搓合勁)。“懶紮衣”動作三,則是上合下開,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③掌握處處都有一個開合,例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就是一隻手中也有開合,如大小魚際合,拇指與小指合等等;④要講求外形開合與丹田開合相配合,動作開合與內呼吸開合相配合,從而做到內氣鼓蕩,外形飽滿。陳照奎老師講:“推手時誰能合誰能贏。”他不僅要求手與手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時左肘與右膝合,右肘與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勁合到一個著力點上,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開也是為了合,欲發勁,必先求勁合。“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強調一個合字。
( a2 x$ {9 ]* e, w2 v; t(八)剛柔關係 9 ~7 H  {( d8 _
剛柔相濟,剛柔互補、互孕,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徵之一。( N- d% y1 \7 f6 |
剛柔相濟的勁力,是整體性的(剛與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輕沉兼備的一種彈性勁。不論勁大、勁小,不論動作快慢,不論是蓄、是發,其勁力都是剛柔交濟,即陳鑫所云“五陰五陽稱妙手”# T" R: q! {8 w  ^1 s% m
太極拳的“棚”勁即是這種剛柔相濟勁的總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撐,膨脹之意,如氣球、輪胎、彈簧、鐘錶發條等等,都是這種棚勁的形象化  P* o; [% a" w9 s) p
《拳論》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這個含義。又例如農民趕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發抽打勁力時,則是非常有力的非剛非柔、又剛又柔的彈性勁。2 h, g/ {8 y$ ~2 s+ t1 Z' G
陳鑫云:“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
! s/ w+ g4 H+ O1 _/ H8 }) f. y(九)順逆關係
1 S$ z7 Z: o6 E7 f# D7 m陳式太極拳以順逆纏絲為其精華。非順即逆,處處皆講螺旋式的纏絲勁,不論是開合、虛實、剛柔快慢變化,都要走纏絲勁1 L+ y) ^) X! A9 {- n
順與逆的變化,是根據著力點的變化而變換。因此雙手、雙臂、雙腿,都是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的折疊變化,其變化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敵人力點的變更而變化。有人認為手臂可以雙順雙逆,腿部只能一順一逆,不能有雙順雙逆。他認為雙順必後仰,雙逆必前俯,陳照奎老師則認為不能絕對化。9 {2 U- E$ g- ]0 j. M
例如“倒卷肱”退步時,撤退之步裏扣,兩膝裏合,就有一個短暫的雙逆過程。從技擊上看,這時雙腿裏合,正是用膝擊或足套對方腿的時機。9 G: G: l& [) i* y( f. f# i! q' \7 G
太極拳推手中的沾連粘隨,化打結合,都是靠順逆交替變換,不斷變更著力點,以達到化實擊虛之目的。所以,馮志強老師說:“推手的訣竅,一順一逆而已。”  a  L, X4 w* y9 Q
此外,為了在順逆變化時避免飄浮之病,還必須注意在手的順逆變換時要坐腕(塌腕),以腕為軸。同時,要注意垂時、松肩。注意不論梢節、根節,順逆變化都要走腰勁。
$ y9 f0 @# M$ X- |: U+ R(十)快慢關係
1 t7 M' C7 m- L: Y+ f& S1 p: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進,為了體現太極拳的節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勢,甚至一個動作,也要有快有慢。
1 e3 g* [8 Q% w2 @! M- g1 I4 B, G例如走一個圈,下半圈慢(蓄勢或引化),上半圈快(發勁),這樣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興趣,做到活潑潑地汗流而不氣喘。9 B. K0 i4 Q, A) S* O$ [$ T
從技擊上看,這種快慢相間的鍛煉方法,利於增強發放彈抖勁過程中的緩衝力與爆發力的結合,並且有利於迷惑敵人。正如陳鑫所云:“虛攏詐誘,只為一轉。”) |) O& r/ v5 V! j7 D& u
當然,在學習和練拳過程中,快慢可以由練拳人自行調節。
; q3 K3 c% c. R1 M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習拳時慢,發勁時快;練套路時慢,練單式時快。習拳時必須慢,慢方可動作到位,勁力到位,處處規矩。練單式則必須快,快方可練速度,練力量,以增功力。練功時慢,表演時快。
  a* M. Q8 _, Y7 r2 \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快而不丟纏絲勁,不丟動作,不忘輕沉兼備;快而不失沉著,慢而不可間斷。
* s2 u9 j( Y9 b, U5 }( g  @3 l: k我想,打拳時能處理好這十個關係,其拳的功力和神韻就可觀了。以上我主要是根據陰陽相濟的拳理,闡述了自身維持平衡的一些重要措施。此外,在應敵實戰之中,還要運用陰陽相濟的原理),千方百計破壞敵人的平衡。運用纏絲法,設法以我之陽擊敵之陰,以我之陰化敵之陽。並且要千方百計使敵陽之更陽,陰之更陰(如推手中之打空、打回、打直等等戰術),使他陰陽不能互濟,使他陰陽離決,從而失去平衡。只要他失去了平衡,如何擊打和發放,就都好辦了。《內經》有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運用到技擊之中,就是千方百計使我本身陰陽互濟,而使敵人陰陽離決。按《老子》的說法,這叫“以正治國,以奇用兵”。6 j( a, i8 m2 R$ D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4 04:44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05:09 編輯 : B1 c* S% h! s5 G

4 A# [1 Q; }* M" Z對稱用意陰陽相濟——張志明+ t1 d; @1 E5 F) J& T( |$ M
《拳論》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的關係,就是對稱關係,也是陰陽關係,矛盾關係,是陰陽雙方差異互補、矛盾統一的關係
  _3 T) a' v7 a# @# Y, U  Q: M對稱關係是普遍存在的,肢體的任何地方都有與其相對稱的部位。每組對稱關係都有三個部分組成,即陰、陽,及雙方之間相互貫通的樞紐——中。 陰、陽、中三位一體,就是一太極/ p* {# {1 j7 e- w# {0 D- Q2 S
練太極拳對稱用意,是心法,也是勁法,是陰陽哲理的具體運用,是行拳用意的重要內容,是拳術對稱協調的內在品質。
" }1 ]0 U* e/ w練拳要注意中心點,要練出對稱勁”(馮志強)。沒有對稱勁,就是空架子。
/ b8 ?! z" @7 d1 F; f% j對稱用意的基本規律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對拔拉長,曲中求直”(唐豪、顧留馨)。
0 j* p0 W8 R: [/ V. L& p對稱用意的主要內容是:在意念地引導下,在“中”的調節下,肢體的對稱雙方,或互借吸引力相向相合,或互借排斥力逆向相開,或互借杠杆力此起彼落,或互借力偶力左右旋轉,或互借順作用力一領一隨。總之是相互貫通、相互支撐、相互推動,以實現省力高效、和諧圓融,達到陰陽相濟的目的。& }% C, C0 v) Q! O8 w4 Q4 ]$ G
現將主要的對稱關係舉例如下。
, N4 {" Z" v  x5 ]一、上下之間對稱用意
, h* {; ^/ O: X上下之間對稱用意,能將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對前後之間和左右之間的對稱運動有帶動作用,理應位列第一。, x$ N7 L4 y) x. ?
1、上下兩半身對稱用意! O, m& w9 c1 q
以腰為中,腰以上到手到頭為上半身,腰以下到腳為下半身。
! \3 t  H% ?7 ~2 A2 T與各種局部的對稱關係相比較,上下兩半身的對稱用意最具整體性,是全身性的一動無有不動,對其他各種對稱運動有統率作用。0 M, @# G( j( }' U: g1 o  y
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脊柱向下松垂,上半身氣向下行;同時,肚臍內吞,小腹提收,襠向前翻,下半身氣向上行。上下兩半身意氣相向相合,聚於腰腹,產生整體上收合、屈縮、蓄勁的效果。
/ T( c9 o3 E1 {* a4 J$ y: Z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命門前送上頂,脊柱向上伸豎,腰以上氣向上行;同時,肚臍前吐,小腹下沉,腿腳向下伸蹬,腰以下氣向下行。上下兩半身相互排斥,對拔拉長,產生開放、伸展、發勁的效果。: N6 ?1 s, L: N* N  _3 U
在意氣先合接開的情況下,上半身、下半身相繼向下松沉,感覺上是從肩到腳一路順流而下,又像先是上半身下沉送下半身,等下半身向下松沉時,上半身卻伸腰豎脊而起。( o6 N, o9 z/ ]# g# l2 C# \
2、肩與頭頸對稱用意
2 _6 Y/ F7 d7 y聳肩必縮脖,沉肩自豎頸3 p% N3 X* ]3 n- z
練太極拳雖然兩肩一直要沉,以保持豎頸頂頭,但沉又有不同的沉法。
$ X4 D; j8 S2 [' j凡意氣開放、重心前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鎖骨;意氣收合、重心後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後面的肩胛骨。2 f! s( z  L6 e3 R4 E
正因為有此不同,所以,雖然一直是豎頸頂頭,頸部卻在一弛一張地交替變化。
% _% y+ i/ U/ v" W3、頭頂與尾閭對稱用意9 E' F) x5 j; o% J, H5 _/ `5 K
《拳論》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中正”當然是指不歪斜,但怎樣才能保持尾閭不歪斜呢?那就是松沉。
4 |# ~1 l9 Y1 Y0 X7 s4 E& s; ?3 `尾閭是由寬大的骶骨和尖小的尾骨聯合組成的。因骶骨寬大,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墜的感覺,不像釣魚線上向下沉的墜子,永遠是沉在水下的;而頭就像釣魚線上很輕的浮標,永遠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頭和尾閭一上浮,一下沉,將脊柱對拔拉長,使貫穿其中的中樞神經上下通暢,自然就有了“尾閭中正神貫頂”的感覺。
& ]" b" V$ B8 m3 E$ j4、胯與腳對稱用意& b. ^# P/ i- x1 ~0 b
腿弓要求以膝為弓把,以胯和腳為兩梢,使腿保持弓一般的彈性。身子坐在腿上打拳,如同載重之船行駛在水上,既穩重又有輕微鼓蕩。
1 p: m+ x# f, R) O1 B- A0 @每當意氣收合、實腿變虛時,實腳側腰胯下沉,其反作用力牽動腳上提,胯與腳彈性相合。
3 D) R6 u  v9 k3 A' S4 }& E5 S8 A( G每當意氣相開、虛腳變即時腹胯下沉,兩胯分別向兩腿灌送意氣,支持腿向下伸,腳向下踏;同時,向下伸踏的反作用力上升,使胯有上下順直拉長的感覺,以支持伸腰豎脊,上下兩半身反向對拉。

4 W8 t( C% Y) x/ A  k5、腰骶與小腹(丹田)對稱用意
% ?7 S! w+ h0 k一般說的丹田就是指小腹的整個腹腔,通俗地說丹田就是小腹。而丹田的核心部位卻是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後夾室內的一個點,是全身也是腰腹運動所圍繞的支點和軸心。
7 b5 Q) f( g' _; g0 l4 a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襠向前翻,小腹提收,腰與腹是後下前上地反向放鬆,命門前送上頂,腰與腹是前下後上地反向對稱運動;每當左轉身時,小腹向左,腰骶向右;右轉身時,小腹向右,腰骶向左。
# c6 M- g7 ]+ A  I% n; g總之,都是腰骶與小腹圍繞丹田的核心部位反向畫圓' O, |  i! q) b4 v! E8 r' T0 S
二、前後之間對稱用意
8 R3 b" S7 J1 h# A3 t7 `1 o! n1、眼神與耳神對稱用意
, d2 l, f4 Q  Y) u1 S/ ^0 Z' |" `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隨著豎頸頂頭,眼神向前看遠,同時豎起耳根,凝神於耳,耳腔內的神意向後貼靠,細聽身後有無敵人偷襲,是眼神與耳神前後撐開,對稱平衡。
! U4 T5 D# _' @. w* D8 v9 ?! \! _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隨著頸部放鬆,眼神收近,斂入眼底,同時耳根松落,耳神從身後收回頭內,耳目兩神相向相融。

. Q. D+ I+ n: t1 R7 F0 n4 e2、手與喉頭對稱用意& S1 f% @1 R% Z# m1 A) Z
每當意氣開放、手前伸時,喉頭內收,上找頭頂百會,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 s& r  R, f9 r% F! f1 ~) x$ j
每當意氣收合,主手回縮時,喉頭也自然放鬆,有迎手之意,與手相向相融。

% d% Z! x$ r& D" o; U. A- `3、手與肩對稱用意( w* b+ j8 ^4 _# \
手不論伸屈,與肩都有兩種不同的對稱關係。處於向前推伸狀態的手須要屈收時,先是肩胛骨隨身松沉後靠,肩窩內收,而手卻順著伸展的餘勢繼續伸展,與肩身反向對拉,折疊轉換;當肘關節松屈,手向回收時,肩隨身微向前迎,與手相向相合這是收手時與肩先開後合的兩種對稱關係: ^! ~1 A, h. x! [0 N
每當松屈之手須向前伸時,先是肩隨身向前送手,前送之勁到肘時伸肘,到腕時舒腕,到掌時展掌;當伸肘舒腕時,伸舒之力一方面向前推手,同時也後坐於肩身,使肩窩後縮,肩胛骨隨身後坐,與手前後反向撐開這是向前推手時肩與手先順方向推送,再反方向撐開的兩種對稱關係
8 ~9 x" g0 z1 B* `/ I4、手與腰脊對稱用意
( B% A$ Q* d6 u! l4 [7 ]腰脊是手的力源、支點、主宰。腰脊以命門為中心,是個一橫一豎的十字形結構
; y6 M' j6 }+ j, X一橫的兩端是兩腎,其中左腎管左手,順著左手的方向走,而與右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右手。同樣,右腎管右手,順著右手的方向走,而與左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左手。
. K3 c: E  i. C, b7 F% {腰脊的一豎當然是脊柱。脊柱又分命門之上的腰脊和命門之下的腰骶。
0 \4 y5 L" l9 B, l先說手與腰脊:
4 M, T: l1 o0 t+ [( D每當意氣收合,手要屈縮時,腰脊松垂內隱;腰脊松垂,以帶動肩胛骨松沉和手臂松屈回收,脊柱內隱以向前迎手,使腰脊與手相向相融的對稱。! ^! T/ Y5 Y5 @) Q
每當意氣開放、主手前伸時,腰脊上拔後鼓;上拔以催開肩胛、推動手臂,後鼓以反作用力將手撐開。; |7 ~" |0 v0 r7 a" u
再說手與腰骶:
( b9 P, p% t, A) r
腰骶是以反作用力支持手動最明顯的部位。主手上舉時,腰骶下沉;主手下沉時,尾骶上托;主手前伸時,腰骶後靠;主手回收時,腰骶前迎。$ r* o9 b& s0 ~2 s% q0 h
5、腳步與腰腹對稱用意
0 ?9 Y, q8 r" g7 Q5 T凡一腳向前提舉時,與之反向對稱的命門及實腳側的腰腎後撐下沉,與前腳相互平衡。凡後腳須提前收時,前面肚臍外吐,小腹向下松沉,與後腳離地相互平衡。3 s% i3 U; [( {8 J$ S
三、左右之間對稱用意) t: q, x; d& O7 X  t4 a$ w- O4 \4 n" M
後背以脊為中,前面以臍為中,將身體分為左右兩側,相互對稱用意。9 j* M+ O; C, g& G7 ]7 i* y1 Y
1、兩腎對稱用意7 Z# C- R; E2 w( A$ ?% y- x9 _
兩腎分管肢體的左右兩側,或以命門為軸心,像二人推磨似的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地反向對稱運動,推動腰身旋轉,手腳擺動;" B2 F" v1 K$ r: X& w
或以命門為支點,像杠杆的左右兩端,一上一下地反向運動,以帶動手腳起落,調整兩側虛實;
% U" m) W9 X4 x4 @  v或以命門為弓把,像一張弓的左右兩梢,一前合一側開,帶動兩肩兩胯前合側開,帶動四肢外旋內旋;
$ Q5 A3 R  r9 V) D. P2 r
或是綜合上述三法,以命門為圓心反向畫圓,以帶動手腳繞擺
1 q" [* z+ A0 x2、兩手對稱用意3 K8 P: l# y* o
以夾背為弓把,以兩手為兩梢組成一張弓,兩側的背、肩、臂、手相互貫通,像一條完整的弓背連成―條線,使兩手或者如拉弓時相向相合;3 L  }4 N  e( H; r5 L2 R
或者如放箭時反向相開;或以夾脊為支點互借杠杆力一上一下運動;5 [* g. ]$ L2 _, y5 v: x) J
或者以夾脊為軸心,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運動;- ^5 q# Y" }1 D) K5 K  C
或者綜合上述運動對稱畫圓。

; o, \) d% {* [- ~% Z2 b$ x0 c3 A3、兩腿腳對稱用意
* m) E& h4 k$ W6 u2 s3 Y  S* e以襠為弓把,以兩腳為兩梢組成一張弓,使兩腿腳經襠相互貫通,對稱用意。每當重心從偏於一腳移至偏於另一腳時都應分兩步走。
8 s, B' O* N) s! n* U# a第一步為合,即放鬆實腳側腰腿,使重心滑到兩腳中間,同時開胯圓襠,兩腳心上提,像騎馬一樣,用襠控住兩腿。
6 W- b: J% i% m# Y2 ~" s第二步為開,即腰腹意氣分別經兩胯沉入兩腿兩腳,同時重心移至偏於另一腳。
! y$ G6 x; s. M  Y重心移到位定勢時,不論正弓步、側弓步、虛步,雖然步型不同,兩腳的虛實比例有所不同,但兩腿都須相互支撐、相互送力,如弓背扯弓弦的相互爭力。
% j9 y0 s7 g+ C9 T+ o% J不過,這種爭力不是用筋骨之力,而是自身重量使然。* l) O/ k* d' q- _) z5 s+ z
以上說得像是很全面、很仔細了,其實差得遠,只不過是舉例而已,還有更多的對稱用意關係沒有說到:整體的如外撐與內抱之間;上下的如頭腳之間、肩胯之間、肘膝之間、手腳之間,四肢的三節對稱又分同側的之間和異側的之間;左右的如兩肩之間、兩肘之間、兩胯之間、兩膝之間;上肢的如肩肘之間,肘腕之間、腕掌之間、掌指之間、指根與指尖之間、手指的每一骨節之間,乃至全身的“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解守德),都應松松拉開,又虛虛對準,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彈性伸縮。
: {9 |: @2 }, U* K1 v道理雖如此,但誰都不可能同時想這麼細。怎麼辦,只有化繁為簡,抓綱帶目,抓大帶小,抓住上下兩個半身一開一合,一伸一縮這個大要,開時從腰脊一路走到指尖腳尖和渾身皮毛,合時從指尖腳尖和皮毛收回到腰脊。通過大的對稱用意帶動小的對稱用意,帶動全身所有的關節開合伸縮
* C2 D' f+ T* c; d( n“開合”是側重於意氣聚散而言的,“伸縮”是側重于筋肌舒卷而言的,開就是伸,合就是縮,開合與伸縮在行拳用意上是一致的。
) o3 c: Y, c6 s% P3 L練太極拳只要抓住了以腰脊為中心的開合伸縮,就抓住了太極拳的根本,就把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分到各處,推動拳勢了, d- T9 g$ V  ~
太極拳的許多原則,要領也就不求自到,抑揚頓挫的韻律節奏自然產生,許多思想文化和功能效益也就融入其中了。因此,陳鑫先生說:“一開一合,拳術盡矣。”孫祿堂先生說:“太極拳乃一氣伸縮之道。”都把開合伸縮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值得我們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認真體會。”7 G; m* E$ ]& R+ Z- L
要使對稱用意、開合伸縮達到陰陽相濟的水準,還應分清虛實和守中用中。! z7 {. p- [' r
分虛實就是將對稱雙方分出一沉一輕,一主一次來,使之雖然對稱,卻不對等,因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對稱用意追求平衡,但追求的是相對平衡、動態平衡、隨遇平衡,是許多小的不平衡相互協調而組成的大平衡。
0 M% @- A6 i. i7 g8 L4 S% P$ R, l: s如果對稱的雙方絕對平衡,像天平的兩端一樣重,“雙重則滯”,它就不動了。水不平才流,球不平才滾,只有不平衡才能引起運動。左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左動,右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右動。腳體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交替不斷地偏沉,就會連續不斷地運動,從而形成一定的拳勢。
! H& i% J- G3 Z$ o一般來說,肢體支撐負荷較大的部位,以及向下松落的部位為實,應偏沉一些、主動一些。偏實之處不但客觀上受地心引力較強,蘊含的力量更大,對拳勢有更大的引動潛力,而且意念上要更多關注,要實以虛運,注意松沉,主動接受地心引力,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引動拳勢的作用。  C) s* r8 F7 x
守中用中的“中”有兩層意思,一指中位,二指中度。
' j8 p* I4 P+ V. y; v0 ]先說中位。在相互對稱的一陰一陽之間,有一個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交匯之處,如上下兩半身之間的腰脊,站在陰陽兩儀的角度說可叫作“中”。“中”是太極本體,是動靜之機的活眼,是陰陽轉換的靈根,是陰陽的“家”。
% d& v& C4 a$ \, R' X0 U陰、陽、中三位渾圓一體就是一個完整的太極9 z1 i# i5 U  l" ~1 C+ Q! s3 `
對稱用意的意應站在“中”位上開合陰陽所謂“分則陰陽”,就是意念憑藉地心引力令“中”膨脹,把陰陽從“中”膨脹出去,送到肢體末端、皮毛,像送兒女外出打拼似的,形成意氣地開放和肢體地伸展
( w' |6 Z4 ]' U. A/ B所謂“合則太極”,就是意念憑藉地面反作用力命“中”收縮,把陰陽兩儀從肢體末端和皮毛牽拉回來,像召喚外地兒女回家團聚似的,以帶動意氣收合與肢體屈縮
! _" K& Q# N7 t; J* y) Q; u) D“中”要具備這種開合陰陽的能力,就一定要松,松到空無的程度,松空得好像沒有實物了,就充滿能量了,就有活力了。# P8 o6 W) r  b
再說中度。中度之中是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開合伸縮和分清虛實最適度的分寸,是無過不及的恰當。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要開中有合,伸中含縮,使伸開的每一動點都在掌控之中,都富有彈性,既對拔拉長,又曲中求直,以避免散亂
$ L2 Y0 [& V9 h2 S& H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要合中有開、縮中有伸,要均勻逐漸、節節帶動,既相吸相系,又不失圓滿,以避免癟陷。
7 b$ p% U1 b* {4 u9 s0 s5 ^3 D無論開合伸縮,筋骨都只能走到八九分,留下一二分作為迴旋餘地,用於折疊轉換。. [, X! V/ H. K$ P
“中”還是協調之後的自然,是和諧共存的原則。以中的方式達和,產生陰陽互生共榮的中和。中和是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種狀態,是寬廣胸懷和立體思維的收穫,是對稱用意、陰陽相濟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練拳修身的終極目標。2 w# D7 a/ s  X
在眾多的對稱關係中抓大帶小,在每組對稱的雙方中分出虛實,守住太極本體,開合陰陽兩儀,使對稱用意達到陰陽相濟的效果。: F1 V% _6 a1 w- n" w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4 05:11
tracytsao 發表於 2012-12-14 04:44 " D7 r" x' E9 a+ w$ w$ ?' I
對稱用意陰陽相濟——張志明" T0 Q- g$ h) r  u& L6 V) u$ G
《拳論》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上下之間、前後之間 ...

. O% a6 \' _! N3 k; c我个人觉得这篇讲太极的阴阳相济理论,非常重要。有兴趣学太极拳的好友们务必详参!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