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九松十要一虚灵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2 15:03
標題: 九松十要一虚灵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19:32 編輯 9 N0 ~) i& w, e" u+ A

0 C1 p/ e) \& ^5 q* ~) u祝大彤太极拳网 网址:; U, {# ]. i: E7 f/ Z: f7 d0 w9 ]
http://www.zdttj.com/news/ReadNews.asp?NewsID=198
# v" }# O: e- g2 M4 P0 U( d改变思维 改变观念与九松十要一虚灵
; R. C( \0 w4 D. z: y& ?三动三不动与心神意气安静: E" H* S0 n0 d" n; j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DU4MzI4.html& G1 }2 Z& D9 t" `. m" B
: i: W& g5 {: h' o# d
九松十要一虛靈       3 I+ s3 j: E! i! n8 d" S4 ]
九松' W& d% T5 {9 e+ J# M2 u7 S
1、
6 z" ^, E7 _* ^/ [% C在太極拳套路中沒有肩的單獨拳勢,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與胯合。
& h& T% H$ A) o/ v2 D)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之重要顯現在拳勢套路之中。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腰緊受制。
4 ^. E$ F% c3 Z- n5 F3 W, o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松腰的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著力。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後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
+ n) I. u/ s) E6 [0 H2、
9 ^' E+ w8 f: K6 ^, i9 u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吃虧,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好。 5 N" J! a8 h$ l! r( h. @8 T
太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著力就是
; ?5 H7 a9 n+ w1 j3 C太極拳修煉中以垂時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過身”之說。象“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 v, x2 w0 `4 E  r% ~3 e. F! @4 M- m3、. f4 [+ P1 w$ X" H$ s4 G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鬆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0 b8 i4 a1 [7 L! ^: S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鬆開,腕自然舒松。
0 p" a. s/ l. |8 A5 |$ Z& v4、
' J5 S% [! m. l以太極手修煉太極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練家的手應為“形於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關節也要節節鬆開。
8 \2 M: }) }* j" a" z5 h: t  B在武術中手的運用變化多端,分為拳、掌、勾、爪、指等五類,五類手法中,演變出百余種用法。太極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4 f7 Y% y' i7 r# z, w4 S“九松”、“十要”是練太極拳之前放鬆周身以進入修煉狀態。九松是松身體的九大關節,身上其他部位當然要放鬆。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襠、收腹、吸腹股溝、展胸、圓背、內吸肩胸窩、弛頸。
3 m; l, ]+ \# D# Y) E* |太極拳的身形十分講究,一定要規範到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極拳所要求的體能。身上的九大關節鬆開後,身體的各個部位亦應配合,相適應放鬆如松腰與溜臀、裹襠、收腹、圓背密切相聯繫,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難的。在講述放鬆臀部等十要部位,還是從下往上,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論述松之拳法。
  `4 P# G4 }) v" R, n5、 + k. p6 |4 f/ {; _8 [, S' \# V
臀部在太極拳中主身形中正。 " k+ E* ^8 X6 H* Y: E
王宗嶽拳論有“尾閭正中神貫頂”的教旨。尾閭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於長強穴
! E! Z0 O* O4 f* Q5 a5 M身不正而尾間歪斜,影響身形中正;擺尾必定搖頭,破壞了身形的正體中正。
6 I$ x% q9 B' Y! A7 n% w太極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稱溜臀,方可保持身體正直。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會陰部位自然上提,身體易於放鬆,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響松腰、圓背、拔脊、裹襠等部位的修煉。翻臀則破壞全身的松柔關係。
. ?, z; V8 f$ S5 `9 f1 E溜臀動作並不難,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部位,動則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2 [6 M0 @4 b4 @2 v& \+ W7 }
" [2 g! H( p$ J襠是任督兩脈的交會處。練家檔的功夫以圓襠、檔開一線為佳。襠在會陰穴兩側,會陰與百會穴上下呼應相對,自然疏通任督二脈.王宗嶽有“虛領頂勁”“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先賢拳論,可見襠在全身之重要。
# ]* w6 Y* n  M5 O! z+ |練家在身形拳法中應刻意修煉,技擊中常被對方“腳踏中門襠裏鑽”得勢使自己失敗。
$ q* Q$ L1 _' j' V9 _在拳勢中坐步與弓步的虛實變轉,襠圓胯松步法自然變轉,稍一用力即受人制。練家要警惕,襠不可著力以虛為要。松襠的關要是裹襠,似嬰兒以三角巾從臀部兩胯自下而上,從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襠動作。 & {4 y& ]% [8 x
6、收腹
# {* R# f. E/ I5 U/ C; I/ f% y+ t1 H- h王宗嶽《十三勢歌決》云:“腹內松靜氣騰然”,體內輕鬆不瘀阻,呼吸順暢深沉,都來自松腹。
" p( I( t/ s1 ~' b溜臀、裹襠、收腹是緊密相聯的三個中部部位
$ o# _8 n& j0 A' x臀、襠松活,腰空,背圓靈活不滯,使全身鬆開,虛實變轉,開合自然,這是收腹之功效。腹內松靜與氣沉丹田是否是不協調的。太極拳家一般不提氣沉丹田。氣沉丹田久練小腹似扣著一口鍋,看著圓鼓鼓,摸著硬邦邦,影響練家在技擊場上操勝券。氣沉丹田有悖太極陰陽變化。丹田為練氣不存氣,練意不存意,練勁不存勁,使腹式呼吸順暢,兼有養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鍋也許是病態。 - Q8 _% f+ h9 t: R) w. x/ o
前輩太極拳家有“氣卸到足底”、“勁起於腳”、“其根在腳”、“上下相隨人難進”之說都論及到氣到腳。太極拳名家楊禹廷有“用腳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給人感覺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洞。老拳師從來不說“氣沉丹田”,可見氣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 I/ [& R0 v7 b. D6 q" l
腹股溝(右左) - f* J) z0 O! \( V0 |
小腹左右兩側部位各有一條向下走向的溝,名為腹股溝。
7 l0 S9 T7 P; t( h0 R( Z腹股溝對吳式太極拳的身形、重心的變轉十分重要。吳式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單腿重心為“主柱式身形”,兩腳雙重僅僅是瞬間的過渡。9 K* S1 @& ?, W  x
弓步和坐步為單腿是實腳,不著力的為虛腳,功法規範不容虛實不清,實腳實,虛腳虛淨。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對”即弓膝無過不及,不得超過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遙相相對。腳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對之勢,尾閭“坐”于坐步後腳跟部位。這個動作難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溝方可準確完成這一動作。  5 H) d) u7 ~4 G2 S" P6 j4 K
7、(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窩) , `/ Y# x7 u( `6 y) k
胸部放鬆有關周身松之大局,拳論有“腹松淨氣騰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難度很大,如何習練松胸 是極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嗎?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說,但我們對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練含胸者, 又都松不下來,從外形看可以觀察到兩肩前傾或兩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觸即滯。 , m8 v5 q  u' U0 t7 S( K
部放鬆與松肩關聯,在胸部放鬆時,含胸動作把握不準確,影響背部的放鬆,胸背不松,影響周身松淨。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展胞為佳,展胸與松肩、垂時同時進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淨,這時應輕吸胸肩間之胸窩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聽勁有追不上的感覺,似有一個深洞。
3 e3 x, s, A& G+ Y1 b8、1 Q& p$ P* x4 I" ?% K
背與空胸相關聯。空胸背部自然活圓,似龜背,空腰脊椎自然節節上拔,是督脈從會陰向百會的自然走向。空腰,脊椎自然節節上松至頂,有“氣遍周身”“滿身輕利”之感覺
* I1 }/ o; A# h; J& q) G" k* z技擊運用有“力從脊發”克敵至勝的威脅力。 % g" i% Q; \. m" o7 `+ E- l/ c
空胸、圓背的過程中,空腰、脊椎骨節節上松的同時,脊椎有脹熱的感覺,有粗大的感覺,你的背部功夫就已顯現出來。請注意,圓背是練拳過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單找此功。單找單練難以如願。
! `7 z, m0 E# ~/ e- Z+ B9、
6 X) v) L& y" s8 |- g虛松胸腰、背之後,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頸部,松頸部也稱謂弛頸。 2 ^. G% a) z- N* h. N
弛頸以靈活頭部,有“猴頭弛頸”之說。不要刻意“豎腰立項”,如此意大力過,影響空腰、圓背,不利周身放鬆。頸部以自然虛松為好,為了找到弛頸的感覺,以收下頜,兩眼平視為准
; Y' b3 ]* Q' O; M3 ^' k3 t$ M% K; g' R
虛靈神頂 % L& O3 ~0 `" s$ K$ }
“精神能提得起”“虛領頂勁”“頂頭懸”等頂的拳法使初學者難掌握。 3 C$ p; f8 H: T- u# N
腰、背、頸部緊張僵滯不利中樞神經系統對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調節。頭部僵緊不利腦平衡,心腦意念僵緊影響全身放鬆。對初學者來講拳法簡單易於習練,頂上以精神虛靈為佳。使頂上有虛靈的感覺,將精神意念虛虛的想像在頂上已經夠了,不要再去“提”“領”“懸”,使頭部自然虛靈有神即可。對於修煉多年的練家,能作到頂上虛靈,自有一種新的感覺和“味道”。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