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九大關節暖身运动、放松连动法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12 14:59
標題:
九大關節暖身运动、放松连动法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2 18:12 編輯
4 u. U w- g' v& z. Z' L+ p
( [! b/ E8 g' l* j( P$ r4 ]
本文已发布在太极拳社家族,在此仅供安心社好友可一并参考之!
' o0 T" h* e* r6 O/ s: T/ s
九大關節暖身运动、放松连动法
4 _3 |( j* b$ i, m9 i+ i
九大關節即踝、膝、胯、腰、脊椎、頸、肩、肘、腕。包括脊椎系列的頸椎、胸椎、腰薦椎,手臂系列的腕指、肘、肩膀,以及腿部系列的踝、膝、髖骨。
& h% d# a+ q9 Y
一、氣機導引養生
& B$ \& Z. f- ^
氣機導引養生除了鍛鍊身心能量,也關注耐力的訓練。一般以為,慢跑可以增加肌耐力和肺活量,是訓練體力耐力的基本功。然而,就跑步而言,只能對固定肌群進行單向訓練。
7 o( Q2 H3 z+ e4 A0 F: r' F
以氣機導引的觀點來看,要增加肌耐力,「專注」、「覺察」與「放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藉由螺旋、延伸的原理,以鬆柔、緩慢、深層的本體運動,使肌肉、關節組織達到整體的平衡。
4 `% M0 f, p4 T7 k
「螺旋旋轉」系列功法就是在這個理念之下設計動作。
+ Z0 y/ Y' O4 o {) C
例如功法之一的「雙併螺旋」是藉由九大關節的立體螺旋旋轉、身體的弧線拓開與延展,深入經脈臟腑,牽引全身,而達到全身鬆柔的效果;並且可以加強大腿和膝蓋韌性、增進腿力與身體的反應度。
% e9 w5 r( @4 c/ [9 I
而「螺旋旋轉」動作,是整體關節肌肉藉由螺旋、延伸、開合、壓縮、共振的鍛練。以兩手打直上提、交握於頭頂,意念放在肚臍,可以幫助身體在動作中保持穩定。動作時觀想丹田內氣沿脊柱提至頭頂百會穴,提腳跟,略停。以意領氣,依全身骨骼組織,從頭部額骨→顴骨→上下頷骨→頸椎→鎖骨→肩峰→胸骨→肋骨→肱骨→腰椎→骼骨→兩股溝→股骨→濱(骨+賓)骨→脛骨→踝骨→趾骨,這樣由上至下沿著骨髓中心,以順螺旋方式,配合動作緩慢下行,同時吐氣、身體重心落至湧泉穴。然後,再以意領氣由趾骨尖端,以逆螺旋方式,沿原路線返回頭部額骨,吸氣,同時配合身體緩慢螺旋上升。如此上下往復練習,配合慢、勻、細、長的呼吸。練習久了,氣息深透骨髓,打通全身關竅,體健力強,心平氣和。這才是標準的東方耐力訓練。
& S8 A# g: u5 ?: H3 F
9 Y/ N$ v6 }( p! E3 O0 n d" C
二、九松十要一虚灵
; x4 G, m' N% a( f. `
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理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不按照太极阳阴学说的规律,不适应太极拳学的特点,是很难“装进美酒佳酿”的。
' e6 N5 D# x% |
(一)、九松
$ I( W/ `# E9 W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
, i( D. l* M! B: q0 s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
9 P7 P% ]) ~: h/ q4 z: V
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Y' s0 R9 {! e4 `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 s: k5 U/ x" g5 @( x* ~
1、脚
, L. R6 w5 [% W$ q! x) i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
2 ~! v; _% c' D S- Z% y6 s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
9 H3 s5 e7 W: \8 e3 `+ d
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
: Q; k, Z) M, T
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
% `: X+ c3 W) g* W5 e
2、踝
$ a1 n$ I0 c. N- @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
, p% j% v8 x; ^1 e; Q. e6 z
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
; b8 T5 u9 b) T
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1 A# o4 z- d. j( i6 E
3、膝
' i, L5 J& H$ S1 D; E( t2 A3 w
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
9 j; a- f/ N9 f& @0 H
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
- B* B( `' z4 ]3 K4 b7 f% h
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
q. f$ W/ h: j. k$ M2 h
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 V1 p- x& O5 t! f, i
4、胯
3 r+ v0 k X% h2 j/ f5 }) q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
( O' z5 I, } {$ B3 t
松胯之功法中,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
! a$ e+ |) e+ [
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
1 @3 O5 ?. i, q5 G% e
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
& I+ h$ S( \+ d E- \- Z6 h
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
3 B2 N# G+ {8 w. j; u# d
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 [, I" Z8 q) b7 m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3 I; J( K$ I F7 b
5、腰
) @2 q) X" w7 s
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5 r6 w4 @- B) Q7 L; @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
) h, _& S) t) C* b/ d, m
腰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
4 I" f" E; c# q* c# m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
8 p, f6 P$ L) K8 A( x
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
, S6 A3 z4 U" S1 m+ I. R* [( Q
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
" S; I% w1 |. N; {! p
空腰是命意源头。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
! t2 ~: G0 Y: @& \1 y
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4 ?+ k g9 j& w" b, Y
拳友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以松脚转身,转不过去不转,在重心上找问题。
. c! s6 \/ j- |) G# E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其它良方。
" Q, A; F" Z! h: H) H
6、肩:
, x7 r! M- g2 ~/ o# h% H9 W! E/ j6 U
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与胯合。
1 c+ N# f8 B( x M- `) A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
$ i. Q3 I7 N" }4 n# d$ ]# |
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
0 k0 o# P( ]7 [; o; i
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
+ s6 v7 L* M0 y/ \
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
, l' `6 S _0 T0 D* j5 X; e7 z
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8 m2 W* x% P7 a+ `; E
7、肘:
# k& g) h4 @* Y7 v2 ~! U6 }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
8 l# V; K3 e1 y% i0 O/ Y0 {5 b
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好。
6 a1 p7 T+ \1 o3 q- ^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
9 H: t# n8 w s, [! V. e
例如“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9 D7 {2 H/ y3 Q- B- R; {! [
8、腕:
' M' S5 `$ z4 ]6 N/ e
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 o# V% d* o `3 U" X
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3 o7 b1 c5 n6 @% n
9、手:
8 B" W, Z7 e9 `3 a
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
5 I M3 ^5 h9 H' D* H x3 U
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4 e3 M: w2 l) O& C
(二)、十要
% S$ x# w0 U1 y$ d
“九松”、“十要”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 l/ V& K8 p: D9 l5 ?# P3 L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 ?* S8 B# x$ T2 o$ ~. {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
# q! \' Q9 ^; b$ s4 `2 ~$ @; G& |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 b2 Y! W: n( { W) E5 ]
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 u3 [# Q1 A# v" y& i
1、臀
) K' e( _# r/ j* r# x+ v
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 z$ I3 Z. \- I: C( t3 T o: q/ d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6 G' Q K6 d7 L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
: H9 p0 F G) C$ t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9 I% x- F" ^* X& ^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 t0 [9 `* u' {0 p" q% k; h
2、裆
+ o" Z3 [1 R; N; y
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 P+ V# W& [2 S+ b' V& C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 u- B# V; H/ T% w5 a- p# {; ^/ c: f% i# p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8 o- T3 y# A) [( Z; L. s
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 q5 i; C3 R! C, e
3、收腹
* U! C* }! o P6 A( E0 q- J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体内轻松不瘀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松腹。
& Q; I- `& S( X8 J# Y" w
溜臀、裹档、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中部部位。
E6 @9 k7 E2 i* G5 q; y
臀、裆松活,腰空,背圆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变转,开合自然,这是收腹之功效。
* @ C8 V, O/ f( l2 @
腹内松静与气沉丹田是不协调的。太极拳家一般不提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似扣着一口锅,看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影响练家在技击场上操胜券。
8 A, i4 W; H- K( f+ ]' R
聪明的拳家在修炼身形的过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气沉丹田有悖太极阴阳变化。丹田为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使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锅也许是病态。
2 r2 t- u; s' k6 k$ W8 r
“气卸到足底”、“劲起于脚”、“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
/ y2 \( i W, e
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有“用脚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给人感觉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老拳师从来不说“气沉丹田”,可见气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 o/ ^1 C- f& Y3 L
4、腹股沟(右左)
6 u1 d3 Z, u) p+ R
小腹左右两侧部位各有一条向下走向的沟,名为腹股沟。
: k# `" Q; d( }; a, t
腹股沟对吴式太极拳的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单腿重心为“主柱式身形”,两脚双重仅仅是瞬间的过渡。弓步和坐步为单腿是实脚,不着力的为虚脚,功法规范不容虚实不清,实脚实,虚脚虚净。
. b4 x& k) e- I' |) d/ l* p& I# K
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对”即弓膝无过不及,不得超过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遥相相对。脚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对之势,尾闾“坐”于坐步后脚跟部位。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这一动作。
; ? C( e/ e p/ d8 b$ }& @( D
5、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窝)
! N5 z9 C8 M A" E2 i7 x
胸部放松有关周身松之大局,拳论有“腹松净气腾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难度很大,如何习练松胸是极为重要的拳法。
& f1 `. ~* _4 m0 t! ]3 r# o
前人有“含胸”之说,但我们对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练含胸者,又都松不下来,从外形看可以观察到两肩前倾或两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触即滞。
2 h" c# M+ e! U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在胸部放松时,含胸动作把握不准确,影响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响周身松净。
9 Q) e5 @# F$ f& w0 n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展胸为佳,展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净,这时应轻吸胸肩间之胸窝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听劲有追不上的感觉,似有一个深洞。
; e; W9 d W% o6 x
6、背
* ?) p" n( C* V( d& ^' @
背与空胸相关联。
& k: j9 E$ V4 _
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技击运用有“力从脊发”克敌至胜的威胁力。
# [% J% I6 ]: x8 M9 z- u8 C
空胸、圆背的过程中,空腰、脊椎骨节节上松的同时,脊椎有胀热的感觉,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显现出来。
( \& a; x4 c1 q8 s7 @2 L5 M6 Z
请注意,因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单找单练难以如愿。
5 o7 L3 X8 O' v- _: k+ ^" Z0 @' z
7、颈
+ O# k4 q$ z0 `+ N3 D- y2 s
虚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颈部,松颈部也称谓弛颈。
6 E0 T; e+ f# V' R* }, ^% |
弛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弛颈”之说。不要刻意“竖腰立顶”,如此意大力过,影响空腰、圆背,不利周身放松。颈部以自然虚松为好,为了找到弛颈的感觉,以收下领,两眼平视为准。
3 O z: h6 Z: T' ^
(三)、虚灵神顶
- F8 \3 e9 w+ [% u
“精神能提得起”“虚领顶劲”“顶头悬”等顶的拳法使初学者难掌握。
$ G: G4 U7 R0 u9 Q0 r8 l6 F
腰、背、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
+ p9 a$ D4 X/ F( O$ _5 q
头部僵紧不利脑平衡,心脑意念僵紧影响全身放松。
8 B3 T" m6 m3 a) I% s
对初学者来讲拳法简单易于习练,顶上以精神虚灵为佳。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已经够了,不要再去“提”“领”“悬”,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对于修炼多年的练家,能作到顶上虚灵,自有一种新的感觉和“味道”。
0 Y4 r" `; t* i5 {5 J5 h
3 I6 r& b' k; _- T. ^8 Y+ _1 z
三、
瑜伽打通九大關節
+ L" C% u2 H6 F7 w1 O9 D# N7 C8 \! q
人體容易累積濕氣、寒氣於關節處,身體血液需要暢通需先將關節處濕氣、寒氣代謝掉。
$ u# k5 F' R. G+ |$ O
1、 頸關節:雙手以反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肩峰天髎穴(三焦經)。
8 f! P# w( [1 N3 x7 q
2、 肩關節:雙手以魚際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腋下極泉穴(心經)。
% r% _6 C/ F2 h f0 X$ \
3、 肘關節:雙手以正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肘窩曲澤穴(心包經)。
: [, Y% K6 L" q" E, L l
4、 腕關節:雙手以正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內脕橫紋中點大陵穴(心包經)。
& B5 F! O3 n' i# ?9 W$ g8 B, u% t) |
5、 胸關節:雙手以背拍交互修打背部肩胛骨下方脊中穴(督脈11胸椎下)。
$ [5 y; z9 t: t' \
6、 腰關節:雙手以掌根左右交互修打背部命門穴(督脈)。
% g( y) m# ~$ l F4 K( t
7、 胯關節:大腿向外側抬,同手同腳正手刀左右交互修打鼠蹊氣衝穴(胃經)。
7 L/ |& {5 S; l" }
8、 膝關節:腿伸直向前抬高,同手同腳用掌根左右交互修打後膝窩委中穴(膀胱經)。
! p9 W& w0 v0 @4 I P- j+ Z
9、 踝關節:小腿內抬同手同腳用掌根左右交互修打內側三陰交穴(脾經)。
( H% c2 }, c4 H" q: t e
10、雙手在腹前甩手100下,握拳三秒(讓氣血流至手末梢)。
2 x. P. }! I, V8 R) w r
相關穴道基本作用如下:
6 N& m( t- D+ r/ E6 k+ O
1、三焦經【天髎穴】:手臂不舉(五十肩)。
. K( Q0 f3 V: ^) `$ [% T
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6 X" l1 e( j& S- o
2、心經【極泉穴】:脅肋疼痛、降腦壓。
; d. ]: I" M/ h
穴在腋下高處,局部凹陷如泉。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 h! M% `& x# q2 E2 w9 e: s; K& ?
3、心包經【曲澤穴】:心痛、發燒感冒洩熱。
& R7 h G* g6 n& y) I- D
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 o' v: W8 |3 b
4、心包經【大陵穴】:安眠、鎮定、手脕痛。
/ v. `8 {7 ^' A8 {& G
仰掌,在腕橫紋正中取穴
7 R$ l" x! `9 A3 K: A
5、督脈【脊中穴】:腰舒展。
2 U+ y1 o; T( ?* c+ C0 L
位於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2 m1 ~. N( M) K: ~( B: l& V7 X
6、督脈【命門穴】:強腰、補腎氣。
3 k* J; `+ |" m# p0 y/ b
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b5 j, e/ i& ?5 z1 l
7、胃經【氣衝穴】:疝痛偏墜。
. x- _3 k; k; ^# ?1 c5 U/ X
臍中直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或天樞穴直下5寸
0 n% P2 X7 ]5 G3 s( b
8、膀胱經【委中穴】:腰膝疼痛、膝不易屈伸、半身活動不順。
! I8 z/ g3 _3 H: h" X
膝膕窩橫紋中央,小腿伸直取穴
4 @. t5 _9 ~4 q5 f1 u t5 H Y2 f
9、脾經【三陰交穴】:脾胃虛弱、月經不調、婦科疾病、生殖器疾病等
, I+ f$ q3 i _# Z3 j1 ]: m
內踝尖上直上3吋,約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 m9 ^* s& E) G/ O
10、肺經【魚際穴】:喉痛、咽腫、定喘。
4 i( S( n5 P0 }3 U. d8 p2 G% ]
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并节)后,约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 E) q5 a- C& b
11、小腸經【後溪穴】:補陽氣、眼睛疲勞、肩背痛配合穴。
) N; }' G, S) J+ f
手掌尺側,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當掌遠紋尺側端。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