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5 H/ ?0 U d1 ~ A「無論如何,整併都是無可避免的。最後,台灣和中國,只會剩下兩三家太陽能公司。」他說的沒錯,新日光財務長許嘉成更認為,未來一到二年內,這件事就會發生。隨著兩岸太陽能公司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我知道現在有好幾家公司在談,」左元淮說。「以我的觀點,未來大概也只有中國的廠商可以存活,台灣??,應該都被併掉了。」1 \. h/ Q7 T, l' a; t [
" e ]$ P$ c' [% z7 ~" z$ Z
9 M# A9 a: x Y% E! d然後,這位太陽能大老竟用一種迎接結局的態度說出下面的話:「我們當然希望成為一個長久存在的公司,用茂迪這個名字??,我們從一九八一年成立到現在,股東也以身為台灣公司而驕傲,但是??」左元淮把話懸在半空中,然後苦笑了幾聲。窗外的陰雨持續著,而映入左元淮眼中的,是窗外的烏雲,還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未來? / B/ P' ]4 `. V" _# v3 H# ] , I2 K% r" A4 O6 |1 I( }4 \' S# u7 d2 |" k9 [& K+ z' {; q: Y1 t* s
產能過剩、產品沒有差異 A# S/ z. p* M" F* }, K9 H `' Z( K台廠併台廠沒意義 5 D3 j6 C6 C z2 g3 t* f; H! A0 z c) q5 a) r. t
6 `$ a/ Q4 v Q, @
「台灣太陽能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是做電池,大家都虧錢。合併後,產能愈大就賠愈多錢,那就沒什麼意義。」左元淮點出台灣產業的弊病。 : G% H, K) H9 C0 N1 O( b# B4 {0 g2 m/ E; X
P( I7 Y% P" y" G( U! R! g綜觀台灣太陽能產業,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公司都聚集在「微笑曲線」的最中間,也就是獲利最少的電池、模組中游,而上游的材料、下游的系統等獲利較高的區塊,公司卻很少。而更糟的是,現在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正嚴重過剩,產能足足比需求多了一倍。4 A [8 y. J# \# t. d+ K
( J: S* H! D4 i0 U
9 `: l) }* T' b! z
「如果台廠合併可以增加獲利潛力,是好事,但是現在還沒有真的發生。」因為,相較於全球產量,台灣的產能還是過於集中在電池,而且也達不到規模經濟。「拿台積電來說,全球晶圓代工有五成以上的產能都在它這裡,而技術又超越競爭對手,所以它有規模經濟,可以呼風喚雨。」左元淮接著說:「但是太陽能是台灣『四大慘業』裡面最弱、產能唯一輸給大陸的。」 " T# ^4 w/ p' `5 S* @: l( }- o/ }) \1 U Q3 B&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