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太極拳的力學原理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5 16:27
標題:
太極拳的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力學原理
( E$ E# [/ p$ Y( F9 X( g
太極拳是建立在科學的力學基礎之上,是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並有體弱老者可勝多人的實例可佐證:
' C5 z1 w( L1 D
一、
平衡中心是太極拳技擊的中心環節
。
0 l% d' ?% E: G" K1 }; ~4 {
物理學說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學上則指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一。平衡和運動不可分,在絕對的永恆的物質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的暫時的靜止和平衡。
I! n7 D% A* `8 C
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放並攻防兼備,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 x9 c5 j6 f3 H5 K( B; K7 `
練拳經驗有三調:調身、調心、調氣:
. W0 C- M# Y; f& J0 m. g9 O- I' Q: {
調身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調身,調心調氣就無從談起。
! c+ x- m* H- w, p. @6 U
身體中正不偏,各部關節屈伸順隨;全身才能放鬆,也才能正確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
- `. G5 S$ t' N+ c( o3 Z! U
在太極拳的步法中,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中定最關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擊化打的基礎。
相反,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失去平衡,行功走架東倒西歪,技擊發力便無保證。
% v0 ]+ b$ d; \
歷史上許多太極拳高手,都特別重視立身中正,將立身中正做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則。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特別注重豎直腰身,立身中正。被稱為牌位先生。
; Q) `3 e3 a3 a
所以平衡、穩定重心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穩固的中心。才能擊倒對方,而自已不會失重、失手、立於不敗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穩固,成為決定技擊勝敗的關建。正如王宗嶽說的,有了‘立身平准’,才能‘活似車輪’。才有取勝的保證。
/ |5 l9 ]' D& ]' ~) z; V0 [& F
運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拳術運動中的平衡是暫時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
。在千變萬化的招術中,如何保證重心平衡和穩固呢?力
學方法是保持隨遇平衡就是‘處於平衡壯態的物體受到微小擾動後,能在任意位置繼續保持平衡’,
' O: T. w1 P* M& w- s5 Z
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行成,有三個過程;頭起勢、中運行、後定式
。在行動過程中,身體重心在隨勢而動。套路中前一式過渡到另一式,重心也會移動。所有這些的動是隨對方動而動,並且是‘動急則急隨,動緩則緩應’。就是說無論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轉換,也無論是化是打,也無論是揉是剛,凡在發力的瞬間,都必須保持隨遇平衡。
! j7 G+ Z- A. w. ~5 Q. ?0 {/ V5 t
具體作法是,
兩條腿的步型,不管是弓步虛步馬步,也不管步型重量比例是三七,還是四六,在發力的瞬間,重心要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腿貫注。如需動步子,步法轉換要迅速輕靈。適時加大兩腿跨度,擴大身體底面積,增加穩固性。
這樣由於重心降低而穩固不偏。如果不是向兩腿同時貫力,勢必造成重心偏向一側,自身中心就會偏離,會不打自歪,被打必倒。
6 Z8 b5 r$ @' y O5 @* j, s
正如楊
式太極拳把步法規定了兩足間的著意點,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前足為第一點,後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這樣做弓步時重心落在第二點處,使前腿不僵。做虛步時重心落在第四點處,使後腿不滯。馬步平行步重心落在第三點處。無論什麼步型前進不過二點,後座不過四點,二、四點之間是活動控制範圍。
也有
前不過腳尖,後不過腳跟
的說法。都是重心隨遇平衡的方法。
; b$ g& X9 F' a6 ^/ y3 Y) D
‘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是對倒換體重漸進方法的形容。一不給對方進攻的空隙,二是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從而周身內外不偏不倚,以達行功松靜自然,技擊攻防兼備,戰勝對方。
4 s w" |- h U! b/ N' v% F6 f! O
二、杠杆定律能四兩撥千斤
。
1 p# d( v1 p2 `. q3 x: w
自王宗嶽太極拳論提出四兩撥千斤論點之後,就成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拳理拳法和鮮明特點,但也有人提出疑問,不相信四兩能撥千斤,說這是形容誇大之詞,不可能做到。更有甚者說成是先輩拳師的自我吹虛。其實這並不神奇,只是力學的杠杆定律。
& ]* `) C9 D. O B8 f+ O
杠杆的受力點稱力點,固定點稱支點,克服阻力的點稱重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重臂。當力臂大於重臂時可省力。生活常識中為什麼剪刀剪斷布或物品那麼省力。撥釘鋃頭能輕而易舉撥下鋼釘。桿秤稱重,為什麼小小稱砣能壓千斤。
3 I" h5 `/ i, R8 `3 o C) z0 O
這就是當杠杆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內時,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和重臂的乘積。當力臂長於重臂,作用力小於阻力時。必然省力的簡單原理。
( n0 } i, h7 n( k5 Q' p2 _/ x' r
太極拳的發力,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這樣身體的幾大關節接牢連在一起,就相當於增加了力臂的長度,全身組成力臂,腳是力點,肘膝可做支點。根椐拳勢和對方態勢的不同,靈活變換重點支點和力臂
。
+ a1 h. S0 S$ T9 _, b
但幾個接觸點必須同時發力,才能發揮杠杆作用,同時才符合‘手腳齊到,方為真’的拳法。
- Y) Y! \9 |; a6 T& X
另外,太
極拳發力的作用特徵,是攻擊對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對方中心勁路,以梢節制末節,同樣是發揮杠杆作用。
% L' K5 k! ?7 T8 }
再則,
太極拳眾多拳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斜飛勢、單鞭、三換掌、高探馬、白鶴亮翅、倒卷肱等。都是兩手、兩腳、上下、左右、前後、平圓、立圓、斜圓 、交叉力、多點進攻的方式,也體現出杠杆的力學特點。
" q% l J9 q% u$ \/ ~" ^: |
比如在太極拳推手中,當對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沖來;我左胸抵住對方右手,左手托住對方右肘,右手抵住對方左胸,用我左胸與左手合力抵住對方向我沖來之重心,這個合力如同接手先順後抵。合力是指左胸內含裏裹與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對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擊之力抵住對方全部前沖之力。這時我右手向對方左後推按,用力不大對方必倒。
V1 H4 v& t* x
(高探馬、單鞭、倒卷肱等有其類似功法)因對方前沖直力重心被我左胸左手控制,我右手推按相當於以橫打直,出力雖小,威力很大,如同滑動稱鉈壓稱杆的作用。體現了太極拳,力從人借,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法。也體現四兩撥千斤,以輕制重,以弱勝強,以力小勝力大的力學根椐。也是對懷疑以弱勝強,慢勝快,力小勝力大的人的最有力的說服。
2 C4 F1 E% Y9 C( P0 A: W9 A
三、延時加速使太極拳威力無比。
3 Z9 l# r$ |, e' y, ^
歷史上有人曾懷疑太極拳綿軟不能打人,時至今日也還有人說太極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擊。其實,太極拳技擊威力無比,特別利害。
& _2 g& D2 x4 Q, J
老拳譜有滾、磨、彈、斷、踏、拍等十幾種勁法。只要被擊中,輕者擊倒,重者傷其內臟。這是由太極拳發力技法特點所決定,並不誇大。這些技法特點,符合牛頓‘動量的變化相等於力與時間的乘積’的原理。
D5 t- V& N4 O7 R9 J( }; U
太極拳的剛揉相濟,沾連粘隨,只要與對方接觸,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繼續不斷加力,直至使對方跌倒或被摯遠扔出,這種延長力的作用時間,並使對方身體發生加速運動的結果,被打擊的力度大,傷害重。
' L5 N [2 T( R0 K5 I
這與外家拳猛擊對方,(因怕被打)而迅速抽回,所打擊的力度小的多,正如挑擔百斤,一是挺起立即放下;二是挑起走一段路再放下,二者所受力的程度顯然是不同的。
$ K) W% x$ s) g( a5 Q9 g! f+ n! ]( g
再比如在天平上稱重時,用一小筆桿猛擊一端,立即收回,平衡不受多大影響。如把筆桿放入一端盤內,天平立即失去平衡。說明力作用時越長,受力就越大。
) X- X0 {+ o" n
太極拳發力,就如同向天平一端加重和讓對方挑上擔子,並繼續不斷地加大重量,直至壓垮為止。
/ N5 Y, n. f$ N: f2 ?
這也體現
太極拳以慢勝快的道理
。在太極拳諸多對立統一矛盾中,以揉克剛較為容易理解;最難理解的是以慢勝快。有人說‘以慢勝快是胡說八道’,有的說是‘誇大其詞’,有的說‘是慢練快用。快能制勝,慢必挨打’。
4 h# y: z) D! `5 A) h3 e1 O& W
總之不相信慢能勝快。回答是肯定的,慢能勝快,即不誇大,又不神密,是由科學道理和太極拳技擊特點決定的。究境該如何理解呢;
- x: ?! _% V/ d! c
1,哲理證明慢能勝快。理由一,快和慢都以對方存在作為自已存在的條件,有慢才有快,無慢也無快,有快才有慢,無快也無慢,快慢相互依存,兩者互根。共同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這一論點,足以說明太極拳是有快有慢,能快能慢。理由二,快與慢這對矛盾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這種又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性和鬥爭性,依椐一定條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太極拳的快與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快與慢具有各自的獨立穩定性,又在一定的條下向其反面轉化。這個條件就是發力的方法。發力方法的不同,表現出的快慢也就不同。快可轉化為慢,慢可轉化為快。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拳的慢就是快。在推手實戰也證實,太極拳本質上就是快。(園圈平面上轉動一度,園心內園與園圈外園的線距離是不同的。走外園的外家拳比園心內園的太極拳長的多。)比平常所說的形式上的快還要快。因此慢能勝快。
( p3 ?! g% F$ U) ^4 Y. B& Z
2,從太極拳與其他拳種技擊特點比較證明以慢勝快。快與慢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標誌,快慢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統一的鑒別標準,才能驗證那個快那個慢。懷疑太極拳以慢勝快的人,可能只是從出拳技打的次數、節奏、頻率上看的。
+ `' L3 T* f+ \ |3 i4 L& t/ S
在本文第四節中,把太極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列舉了七條。從技擊的方法、目標、目的、力量、線路、方向、攻防方法等多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從多方面可證實以慢能勝快。比如其中一點,太極拳走弧線,摩擦滾動的技法。只要搭手就吃住對方,通過接觸點而隨屈就伸,粘連不離,我之力無定向的向對方重心不斷加壓。直致將其制服。這個發力過程中,看似緩慢,關節無明顯屈伸,看不到有快的速度節奏和頻率。可是由於通過接觸點的摩擦滾動,暗動了多個角度,多個攻擊點,外形看不到,這就是看似慢實質快的奧迷。
" ~( |2 T2 N5 w" z% p
外家拳大多依靠四肢關節一曲一伸打擊對方,打完收回再打,又需一曲一伸。為連續快速進擊,必須提速加快節奏,外型看似很快,由於伸打之後,需收回才能再打,收回需占時間空間
。
太極拳技擊‘點上求’,在攻擊點上摩擦滾動,順勢而從不同角度進擊對方重心,實際上已由攻點,變成攻線。物理上,線由點組成,線比點長。這是慢生快,變快、勝快的道理
。外家拳有收回的時間空間。看似快實質慢,正是快能生慢變慢負慢的道理。明白以上道理後,就不難理解太極拳,‘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的連綿不斷的重大意義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太極拳比外家拳好,有意貶低外家拳。只有練拳不好的人,沒有不好的拳。拳皆威力無比。高低只有,人之別,無拳之分。只是便於區分才不得作此簡單比較,並不是對拳種的全面評價。
* w' m) o7 u8 C! K3 l
四、力偶、慣性規律使太極拳以弱勝強
。
~% P( Y7 P, F1 o9 x" }
牛頓定律‘反映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壯態的性質,在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慣性表現為,物體保持原來運動壯態不變’;‘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稱力偶’。
4 D6 K/ _6 R1 E' r# Q. g
力偶能使物體轉動或改變轉動壯態。
太極拳的發力方法是順勢借力,正是利用了力偶和慣力定律
。
8 f! ?, A1 s5 U8 o
推手歌訣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綿隨不丟頂’。與人交手,一搭手立即放鬆,但棚勁不丟,順來勢揉化,就是順對方來力角度和方向而滾動加力,屈中求直,利用慣力使對方重心前頃。
其中利用摩擦力滾動加力的方法,都是符合力學原理的。這樣粘連而不丟,順勢摩擦滾動而不頂。在省力的前提下將對方擊倒或化解。正是借力打力,以小力勝大力的科學根椐。
) S3 X: I9 q7 E r5 ^( e
) _% p4 i; K! s, R5 ?" Z3 Q# C! P
這在道理上已說清楚,但在
技擊過程中還要複雜的多;具體方法細說如下:
, s$ T/ S+ x% k* O4 e* i; U
例如單鞭式
* P8 Z% L/ `5 z2 V
對方出左腿套插我兩腿之間,同時出左拳向我左胸擊來。首先我重心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腳貫注,建起穩固的下盤。出左勾手叼扣對方左手手腕處,順勢向左後卷帶,同時出右手,小臂前伸下壓外撐,這時左右手同時用力,將對方左臂拿直控牢成為杠杆。利用此杠杆帶拉或推壓對方重心,繼續用力,是左手裏裹上抬與右肘下壓外撐同時動作。左右手的用力是在收腹含胸轉腰的帶動下進行。勢必對方跌于我左前方。如果對方被帶不再前沖而向後抽回,我順勢前送,對方自會後仰跌出。
! }5 r, N6 }* |5 }
這個過程中體現出幾個力學原理及
太極拳發力特點:
* ]' v& K- m, X6 X
(1)
我出左手向左後卷帶利用了對方向我左胸前沖的慣力,出手接搭,粘連而順勢借力
。
體現利用慣力和力從人借的理法。
- E' S. q; e, H* Y
(2)
我左手的向左後、裏卷與右手肘向前、下壓,實現了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作用,使對方旋轉倒地
。
利用力偶定律,兩個力點同時推拉撐帶而用力方向相反,使對方重心上浮轉動,是省力以小力勝大力的技巧。
6 T( _6 p7 m1 F# U
(3)
手腳肘膝肩胯多部位同時用力
,
體現太極拳的整體內勁的發揮。
' N2 M# e$ @$ N0 \8 c' O' c
(4)
左手掌前伸變勾手,後帶、裏卷、上抬,手型的變化,幾種勁同時發出。(右手與左手相同。)
都體
現了太極拳的用力變化的螺旋的多園性、多向性,不定向性。
( p" `" p1 P3 _& T3 m- m
(5)
全身力的整合,貼緊拿直對方左臂,利用胳膊牽動對方重心,不是拿打胳膊,而是利用被拿死的左臂來帶拖對方重心
。
體現通過梢節制末節的特點。
; ~- v, f- n1 n$ s
(6)
當拿住對方手臂之後,不是立即鬆開而是繼續加力。體現了延長力的作用時間,並對其身體發生加速運動的結果。增加了技擊效果
。
體現‘意貴短,力貴長’的拳法。
9 D0 e& I; p* A' L
(7)以上六條的實現均賴於自身穩固的重心。
前面六條中每一條的實現都是在穩固重心前提下進行的
。
剛一搭手的同時,屈膝收腹含胸周身貫穿,神意內斂,重心下沉,全部體重平衡落於兩腳
。
在發力全過程中,兩腳踝微動兩腳基本不動,或兩腳腳跟腳掌的碾轉,以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就成為技擊過程的基礎保證。
4 X# k* |; J. H' E7 F, E
同時有必要提提醒的是,
要走出太極拳不用力的誤解
。拳論中多處提到‘用意不用力’,好多人因此就得出結論,太極拳是不用力的。
, b) f$ c4 {" f8 W6 c
還有的解釋說,外家拳講力,內家拳講勁,力和勁有著本質區別。勁是與意氣相合的,力是無意氣相合的。其實力和勁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因為力與氣本身是不離的,美國不講神意氣,不能說拳擊只有力沒有精氣神。中國人習慣稱力,就叫力氣,多都把力氣和勁一起混用混稱的,有勁也稱有力氣。只在不同地方由於語法語氣上有所不同罷了。作為武術,本身就是講力動勁的,講究用力的方法和技巧。不用力那來的用力技巧。知識告訴我們,凡是‘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為力’。太極拳將對方擊倒或摯遠,使人體運動得以加速又位置轉移,不用力是辦不到的。拳論‘用意不用力’,我們不能說它錯誤,可理解為不用拙力。無數經驗證明,太極拳不是不用力,重力更重力的技巧。當然,也不是與外家拳用力完全一樣。由於在技擊的目標、作用、效果的不同,發力方法就有很多不同之處。
& X4 [3 S _' I
1 a0 x0 {8 W; l) P0 K9 C
太極拳與外家拳發力的區別:
: Y# X1 n0 m6 M
1、
技擊的目標不同
。
" J- f9 O1 x5 a, w4 ^
太極拳以攻擊對方重心為主;外家拳攻擊局部為主。
6 F0 H P% p& Z: L
2、
技擊的目的不同
。
+ V3 y, Z9 C4 j7 g+ ~, {' V& m0 t
太極拳使對方移位跌倒或摯遠;外家拳使對方受打擊局部、部位傷殘。
+ }! ~4 g: H9 \) m
3、
技擊所用力量不同
。
+ |5 T& ? `2 Q' l" ^9 ^9 A
太極拳是周身節節貫穿的整體勁;外家拳靠關節曲伸的單勁。
, ^9 @$ z4 L$ ?. i
4、
技擊的線路不同
。
/ b" ^/ o8 T, G* A
太極拳走弧線;外家拳是直線。
) J) G; ^, B2 [* c( S; J
5、
技擊的角度方向不同
。
' z+ z) j# p# x8 a4 W
太極拳技擊四面八方無定向;外家拳技擊方向定向專一。
/ j0 Q& z1 B, X- {6 T
6、
技擊的攻防技法不同
。
1 v4 C8 d% X, h, K) P& n
太極拳是攻防兼備,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化打合一;外家拳是攻防分治,攻中無防,防中無攻,攻進防躲。
3 C- ~7 ]. s; \2 [% w' n
7、
技擊用力方法不同
。
6 C, j) x) o. u E, n
太極拳剛揉相濟,以揉克剛,以弱勝強;外家拳剛猛直進,以強欺弱,力大勝力小。
+ K' G; O# x! {% d8 ?
以上七個區別,說是區別但也並不是絕對不同,區別之中也有某些相同之處和某些關聯。中華武術種類百千,特點各異,但亦有相同之處。神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內三合,手與腳、肘與膝、腰與胯的外三合。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為諸拳共同的要令。還有‘萬拳歸一’的總則。講六合、講內勁、講招術、講技巧等等。都是武術的共同特點。不同就在於側重點和重識程度上各有不同罷了。以上充分證明,太極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單力、不用拙力、不用蠻力、不用僵力。是用綜合之力,用平衡之力,用技巧之力。
7 [" B, s. t, l4 V3 q
總之是用科學的力學之力。因此要走出談力色變不敢用力的框框。放心大膽的去練力增力,下苦功練基本功;並加強運動肌肉的練習,為增加內功打好基礎。在強壯體能的前提下,提高太極拳技擊技巧,使太極拳功夫沿著正確道路不斷提高。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