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太极拳经(2)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1-28 12:31
標題:
太极拳经(2)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 12:41 編輯
+ L, s& Z' @3 S
# J4 M. w: H4 g0 c# w0 P
太極拳十大要論
陳 鑫
0 X$ A- q. n7 k; g( {0 Y
第一章 理
P6 C! N; q6 R" W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 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 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 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 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 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
( L- h9 F; j5 R' x Q# q, r
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 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 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 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 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 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2 {+ Z& n0 Z3 N5 J3 f# q
0 h* j$ K6 t; M7 i; {
第二章 氣
6 y7 b H* P7 ~, }& |& F1 V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 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 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 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 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 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 拘焉耳。
/ d8 y9 N2 I0 D. O
' R4 P% n5 O2 Q
第三章 三節
" K- f9 g7 {, v: I3 G5 ?, U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 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 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
以 。
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
。
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
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
。以手言之,腕為 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 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 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 `) [- N$ b \0 G, @& D
8 e- Q; S. r, ^# |* e" D/ f
第四章 四梢
; Z4 O }5 X" U; O6 `, q3 e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 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
血梢
,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 齒,而
肉梢
足矣。至於
骨梢者,齒也
,
筋梢者,指甲也,
氣生於骨而聯於筋, 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 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 豈複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 D2 J+ l/ Y) S
" [1 Y* E7 E- R4 f# i
第五章 五臟
. v( d2 V9 m" n# L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 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 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 而諸髒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 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 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 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 q, i I* { k$ |
/ _: g( }0 d9 L! T0 H( N0 ^" t' d
第六章 三合
( V% _( X) m6 R+ a& H# Z6 Y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
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內三合
。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
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
# r2 D7 B: ^+ I6 q
% l- t+ @' K0 u3 m/ g/ `8 q
第七章 六進
0 O( F# r4 k# l- x, e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
7 `' D k3 u# w- W6 d1 F+ v' W
頭
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 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
共為六進,
& z( h2 U9 j, s! |, g
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 F# I( `/ s$ u8 ~
0 H9 b7 [$ |7 W6 L
第八章 身法
, l4 \* j( x6 ^) G+ M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
縱,橫,高,低,進,退,反,側
而已。
' i9 i/ c% C* e5 N8 |
縱
,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
,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
,則揚其身, 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
,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
進
則進,彈其力而勇往 直前。當
退
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至於
反
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
顧左右, 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
/ k$ O3 Q6 B# g4 z: X
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 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 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 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 置而不論乎。
" s, _- z' n8 T+ e3 n
- F4 [) G7 ]/ d& W0 y
第九章 步法
$ H1 v( q2 `3 n2 c/ x% y. t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 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
. V4 d* t. v0 F! [3 g1 f( q
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 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
; K1 ]% [' [. s1 A6 ~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 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 ]) S0 L0 j. O7 a+ }+ f# b5 w
& H4 H- m+ A7 R! I' B( t/ {
第十章 剛柔
2 _& b; A6 F0 c# r! R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 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 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 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 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 隨,騰,閃,折,空,棚,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 武豈可忽耶。
3 F0 l1 A- h4 C/ e! R6 U! C
2 Q K4 J: J8 U% ~: \6 |
太極拳真義
- i/ [1 U, D: F; R: h+ z7 w, h; H. d
無形物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水淨。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 {. {7 z& f6 J+ ?/ Z6 R2 V$ v
. G) k4 f( l2 J
八字歌
: A3 H) n" p) l- K" z' M- B P+ K2 T& m
棚捋擠按世間稀,十個宜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 沾粘連隨俱無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 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
8 p5 o" b, ]: n! p0 S
[4 O( \% r7 t+ _$ u/ n4 [
心會論
! |3 ]) }9 k: `. d4 `0 V
腰脊
為第一之主宰,
喉頭
為第二之主宰,
心地
為第三之主宰。
; c; i8 b2 y) g2 o& U
丹田
為第一之賓輔,
指掌
為第二之賓輔,
足掌
為第三之賓輔。
/ |& \' H3 M+ c0 H- j" t2 d
: ?8 Q5 d2 s. b; m* B
周身大用論
1 s! i% E6 W# | ^) E; q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 J! J/ w$ n2 e" {$ a
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1 M9 z3 c3 p( H4 `1 U# j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
% P) E7 \9 I: u) a I
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裏精細無不到。
$ p* |, f; e; }1 `" V
: i( T: h4 p0 O& q+ r
十六關要論
% }& F6 w# T5 `; E
活潑于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氣沉丹田。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 通之於指。斂之于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于毛。
' V0 ?" Z! T* e) \& v4 B
- i% I# u+ N* b b9 a, c
功用歌
9 d1 Y" x# h# e" K, \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
. O) I, [$ n' F. Y5 N
' G4 C& E" _9 h2 a2 q) l
四字秘訣
武禹襄
- y5 |! J" n# P5 C
敷
:覆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 j [) U( `4 {4 D7 D, d3 b
蓋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 @* o$ f' I- o* n# [
對
: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 R& k! m/ |! O2 t: V* d& b" S+ X
吞
: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 y0 F( |3 p) l- x
; I& ~. f8 z* U' P, E
撤放秘訣
李亦佘修訂
. N2 k% G3 t* s* A* H! e
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
靈
字)
. ^; {- u8 ]. G: L1 x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
斂
字)
2 E8 C1 ^& i4 n4 Y
鬆開我勁勿使曲。(中有
靜
字)
' |* F9 x+ S, b6 u; C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
整
字)
; k( N$ }& I( C. D2 L
8 Y& s: b2 y. l
五字訣
李亦佘
& H) ^3 C. H5 L9 ^) ~5 |. V
一曰
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 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
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
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 J0 W' o# ] h3 x9 \( W) u/ i) W
二曰
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
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
。
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
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 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
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
。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8 Q: F# x% b5 |! {$ M/ }- L
三曰
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
勿使氣斂入脊骨
。呼吸通靈,周身罔間。
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
。蓋
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 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 x4 c( B; }8 l7 G2 |$ F
四曰
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 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
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也。
2 D3 G; \& L. Y5 X- x
五曰
神聚
。上四者具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故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
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
。
虛非全然無力, 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
。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
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與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
由腰行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 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谓之開
。
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
。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2-2 11:22
所謂“四梢”是指人體的四肢末梢,即筋之梢為手足指甲;肉之梢為舌頭;血之梢為頭髮;骨之梢為牙齒。
, Z) v' D2 U6 B4 R x5 u! W& r
有关四梢与太极拳功法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另一发文“四梢与太极拳功法”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