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论太极推手的参考资料(1)
[列印本頁]
作者:
tracytsao
時間:
2012-11-26 22:19
標題:
论太极推手的参考资料(1)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1-27 12:57 編輯
/ ~& G- b7 P6 _. N& Z+ ^ v7 ]* C
% D$ b. Q$ k- R: R; G7 R2 l
资料来源:中国太极拳网
" @3 b" _: B1 n7 F/ y
太極拳推手方法
, D5 D4 m: w% H* `: `2 G
太極拳推手方法就是把太極拳內
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棚,捋,擠,按,活
,這十三式的精華摘要出來,用棚,捋,擠,按的方法,採取太極拳的實用,二人對推,推得時間久了,得到裏面的奧妙,就能起到保衛打仗的作用。
$ p) t7 R1 [0 b* X, s, B. ~, |8 l
3 Q) e5 B' {9 p1 _# g0 y% K8 f
推手的姿勢
有五種不同的方法:
x8 R5 H) N9 m) l, y
1、
挽花
6 m- s; R. w6 K/ Q. I# F' z/ e
可以單手挽也可以雙手挽,就是甲乙兩人對立,兩腳不動,甲與乙兩腳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之法,對挽連綿不斷.彼此用牽牛之法,將腳跟牽動.有功夫時,讓你有牛大之力也牽不動,腳蹋地絲毫不動.兩手如稱杆之靈,用纏絲勁,如蠶作繭,絲頭不斷,完全是用巧之法.推得功夫成熟時,特殊表現:未會牽牛意如何,兩手猶如用絲籮,年年祈與人間巧,不到人間巧更多.
5 R8 e2 Z7 N, j" E* n. B: R
2、
推手
$ g$ m% q% {4 H+ L6 ~6 a9 A/ i
甲乙兩人對立,彼此兩腳不動,甲用雙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將甲滑空,.乙再用兩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將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長時間,啥時沒有力氣,啥時停下來,這個推手的方法完全殺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兩人推得功夫純熟時,,推得身上比冰淩還滑,胳膊如棉花裹鐵。兩個人的內勁接連得如膠似漆,粘沾不散,這個功夫推的只有半個圈,只有一個按,一個棚,沒有捋和擠。推得長久時特點表現:滑如冰淩,粘如膠,軟如棉花,硬似鐵。
1 a: B! n1 V% U3 |9 d* x$ `4 n. d
3、
擠
。
) F, c2 r. C0 p, A" F2 N* u6 ?5 Q
就是甲乙兩人交手,甲的左腿進入乙的右腿裏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雙手按住乙的胳膊(這叫按),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兩手捋住甲的右胳膊(這叫捋法)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擠(這就是擠)有打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將甲的來勁滑空,用兩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勁(這就是棚)棚住甲兩手,右腿後退一步。內臟有右肋靠的方法。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裏面,乙用雙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有打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兩手,用左腿往後退一步,內臟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進一步,如此兩個人一來一往對推,不間斷,這樣推法就成圓圈了,棚捋擠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華也都會在其中。推成之後,離開推手就可以得到技擊的作用。這樣推成功後的特點表現是: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4 i! ]7 d9 W. d d( c
4、
捋
。
1 h3 n0 @* B# @% w6 `( h
就是甲乙兩個人把棚捋擠按四種方法套在一起,,手法與第三種的推法一樣,與第三種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鋪地,在地上盤旋,使襠內都有彈簧力,這個推法完全是叫下盤穩固腿上有力,這就是長興公說的: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這個方法就是培根潤源的方法。這個方法推成功之後,特點表現為:兩腿僕地猶頑石,下盤穩固定根基,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
$ O' O3 y8 i# x9 G) K
5、
花步
。
; Q- E9 v- r- d6 j6 ]8 }
就是甲乙二人的手法和步法與第三種相同,二人推過三四個回合之後,彼此都變了方法。就是舍己從人,隨機應變,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方法。兩個人的方法沒有一定,彼此或用墊步,或用偷步,或用橫步,或用躍步,靈活運用。步為周身之樞紐,靈與不靈在於步,活與不活在於步,有時該進兩步的進兩步,該進三步的進三步,彼此兩手套在一起。或用肘,或用靠,乘虛而入,乘空而擊。甲攻乙,乙用滑空之法將甲的來勁滑空(引空),乙用攻法攻甲,甲用滑空之法將乙的來勁引空。甲乙彼此圍攻之勢互不相讓,就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強中還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英雄。這個推手之後特點表現為:二人推手如圍棋,一來一往見高低,圍到山窮水盡處,陡然一勢判雄雌。以上五種推手法成熟之後,在技擊中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 o; J3 e* X1 R) D/ R3 B
}) y7 m) |* }0 e
這五層功夫的表現就是結陰陽剛柔的變化,
3 Q3 m f B: ?/ z
說陰陽就不說剛柔,陰陽就代表剛柔。說剛柔就不說陰陽,剛柔就是陰陽。純剛無柔是硬手,純柔無剛是軟手。
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三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
。
* K; T* z( T, u4 t0 Z- ]) q6 x
1、純剛無柔不是太極拳,是硬手。純柔無剛也不是太極拳,是軟手。炸樣都不能學推手,非得不償失練一,二年的好功夫,,練得一分柔九分剛才能學推手。怎樣知道他有一分柔九分剛的表現?一陰九陽跟頭棍,,他有一分肉九分剛與人推手就會栽給頭,沒有還手之力,這樣表現就知道他有九分剛一分柔。再練一層功夫,就會練到二分柔八分剛,怎麼知道他練到二分柔八分剛呢/二陰八陽是散手。因為他練到此與人推手時他就不會栽跟頭了。他已經有了抵抗力不從心了,二人推手也不分棚捋擠按,腿上也不分虛實,二人打起散手來了。象不會打拳人打架一樣,這就是二分柔八分剛的表現。再練一層功夫,練到三分柔七分剛,怎麼知道他有三分柔七分剛呢/因為他能破第二層的散手,有把握的把人打倒,但不是用巧打人,還是用自己的笨力打人,這就叫三陰七陽猶覺硬。再練一層功夫,練到四分柔六分剛,就是遇敵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如有人來打時,得不准不發,得住對方的空隙時,把人打得很遠。在跟前的人看不見是怎麼打的,挨的人不知道是怎麼挨的。這就是四陰六陽類好手,遇人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表現。再練一層功夫,練到五分柔五分剛,就可以撞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就是練到五分柔五分剛時,,不管撞著何處來打我,,我無論何處都能見人打出,這就是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的表現。妙手一運一太極,就是好手打人,處處都分著剛柔的意思,就是看是至剛,其實是至柔,看是至柔,其實是至剛。用剛不可五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敵不捷。全是剛柔相濟的。太極一運化烏有,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又歸了無極的意思。
' [2 H4 K& B8 D9 Y* c
2、純柔無剛也不是太極拳,是軟手。這樣都不能學推手,非得練一,二年的好功夫,,練得一分柔九分剛才能學推手。怎樣知道他有一分柔九分剛的表現?一陰九陽跟頭棍,,他有一分肉九分剛與人推手就會栽給頭,沒有還手之力,這樣表現就知道他有九分剛一分柔。再練一層功夫,就會練到二分柔八分剛,怎麼知道他練到二分柔八分剛呢/二陰八陽是散手。因為他練到此與人推手時他就不會栽跟頭了。他已經有了抵抗力不從心了,二人推手也不分棚捋擠按,腿上也不分虛實,二人打起散手來了。象不會打拳人打架一樣,這就是二分柔八分剛的表現。再練一層功夫,練到三分柔七分剛,怎麼知道他有三分柔七分剛呢/因為他能破第二層的散手,
# [: ^% r9 k' l! H
3、有把握的把人打倒,但不是用巧打人,還是用自己的笨力打人,這就叫三陰七陽猶覺硬。
. N, G0 j3 o3 a7 m; b9 h
4、再練一層功夫,練到四分柔六分剛,就是遇敵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如有人來打時,得不准不發,得住對方的空隙時,把人打得很遠。在跟前的人看不見是怎麼打的,挨的人不知道是怎麼挨的。這就是四陰六陽類好手,遇人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表現。
+ Z, g: j: L. v2 R6 X+ Q6 p
5、再練一層功夫,練到五分柔五分剛,就可以撞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就是練到五分柔五分剛時,,不管撞著何處來打我,,我無論何處都能見人打出,這就是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的表現。妙手一運一太極,就是好手打人,處處都分著剛柔的意思,就是看是至剛,其實是至柔,看是至柔,其實是至剛。用剛不可五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敵不捷。全是剛柔相濟的。太極一運化烏有,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又歸了無極的意思。
2 L7 g7 T+ Z! E6 o8 Y+ W3 m
0 B2 ]; v6 h5 T5 Q% T3 K! b' U
為什麼把推手說得這樣奧妙?
" D/ g% m7 l$ t4 J' J2 V
拳術如戰術。練武術就得懂得什麼是技擊,如果練武術不懂得什麼叫技擊,就不成武術了。學拳人學的是技擊,如果說不到技擊,他就沒有競爭的興趣,他就會半途而廢。如果有遠方朋友來訪,也是有訪問技擊的。如果不能用技擊的方法把他打倒,不但他說你保守不傳,而且他還會看不起你,說你沒有本事。所以,練武術學技擊是很重要的。如果用技擊把學拳人打傷怎麼辦?正因為此才用這些推手的方法來傳授技擊。用推手的方法打人,把人打出一丈遠,不但不傷,而且身上也不覺得疼,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人胳膊上有三節能打人,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這三節有分平面和側面,用平面打人,把人打出一丈遠,不但不傷,而且也不知道疼。用側面打人就會把人打傷。手是梢節,掌為平面,用掌打人不疼。拳為側面,拳頭把人打倒就會把人打傷。肘為中節,肘尖為側面,肘尖四周為為平面,用肘尖四周打人,把人打倒不知道疼,用肘尖打人,把人打到就會把人打傷。肩為根節,肩尖為側面,肩尖四周為平面。用肩尖四周把人打倒也不知道疼,用肩尖打人就會把人打傷。學打拳人打他肉厚的地方,不打他們的要害,句打不傷也打不疼。如果到前方去打仗,遇交手戰打敵人時都是用側面打,而且要打他的要害。就是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並中心,上鼻下臁並封眼,腦後一擊要人魂。這樣不但可以把人打傷,而且可以致死。總之,學技擊是備而不用的方法。
, ]7 u" [5 N1 P3 `1 q, t# ?+ M
- c$ r, f# B5 |
推手精義
/ ?0 I5 f" C9 @9 c' r
一、關於勁
5 H1 {4 G. }1 C2 _, P M8 C% C. q
老拳譜中講的勁法很多,也比較繁瑣。這裏我著重對
滾、錯、折、磨、彈、冷、正、側、定、斷、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
這十九種比較重要的勁法作些解說:
5 n/ k- R8 u' r' A& t. u& S
1、
滾勁
) s5 e$ b( {6 L( y
“滾"是沿立圓軌跡旋轉的意思。與對方一接觸,就在接觸點上根據接觸方式.向上、向下或向側前、側後方滾動。滾動時要內外相合,使對方勁頭落空,並將自身的內勁滲入對方體內。
+ ~- d$ p( `: r$ ^) W# K
2、
錯勁
:
' u# F* I! V+ r0 T- v9 h. S/ I3 x
“錯”是前後左右錯開對方來力之頂點的意思。在與對方接手時,在接觸點不變的情況下,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稍轉動,避開對方來力的頂端,再將自身的內、勁滲入對方體內。
/ Y9 v: P* h& g" S/ D H. t" R# ?
3、
折勁
) \ P7 m8 d/ V# F, \2 _. b( C
折勁如翻板。向上下翻滾或內外折動,使對方的來力落空。與對方一接手,接觸點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內勁自下而上地滲入對方體內。翻板向下壓,內勁則由上而下地滲入對方體內。
8 t1 {& N( U, l, `# x0 b
4、
磨勁
5 U Y5 L) T) D2 r' u
“磨”是研磨的意思。接手時,在接觸點上沿平圓軌跡轉動,手與肘相互配合,恰似在研墨。圓圈的大小要根據對方來力的大小而定。對方為大則圈大,對方力小則圈小。手、肘由內向外磨轉時,要有拋出之意,來力必被甩出。由外向內磨轉時猶如漩渦向裏旋卷,使來力墜入漩渦之中。
! F) ]8 J9 ]+ u( b
5、
彈勁
9 E8 B5 z h5 b2 E( f' A8 c
即是彈簧力。在用彈勁時要先蓄後發。彈勁是先借對方之力壓縮彈簧,然後猛然撒放,將對方彈出。彈簧力取決於內氣的鼓蕩和體內"鐘錘"的前後擺動。
% U* y% M. ~( M8 E; V8 E2 [ o% B
6、
冷勁
! B, ]+ `8 g8 ~
發冷勁要突然。看准對方身體的重要部位,以短暫、剛健的內勁突然擊之。冷勁實為柔中剛、軟中硬的厲害勁法,擊到對方軀體上雖不傷表皮,卻使內臟不適。突發冷勁極易使對方受內傷,故不可輕易使用。
: _+ n5 ~8 ?' y, P& u! h) o
7、
正勁
! [* z0 n4 a3 {2 I# g @/ m6 v) O! _
即上直之勁。與對方一接手,要很快聽出對方來勁的方向。凡來勁都有兩端,一端是勁頭,一端是勁源。對方勁頭無論有什麼變化,勁源始終與勁頭保持直線聯繫。迎面直接對方的來力,通過其勁頭控制其勁源即為正勁。
, v& H1 N2 [; P/ X9 z7 J
8、
側勁
$ W4 L5 @+ p9 ^% o2 j4 j1 M+ n
與對方--接手,即避開對方來力的頂峰(即勁頭的正面)轉接頂峰周圍(即接側),然後利用側點控制對方的勁源,並由側點向對方勁派發內勁將其擊出。接側點和發側勁都是為了避開對方來力的正頂,迂回進攻。
1 I- {, \3 d3 O, U. @8 w* a
9、
定勁
9 |" {' G9 z; q3 d: U
與對方接手後,首先要聽對方力的變化情況,如果對方旋轉靈活毫無定向,此時發之必然落空。必須先把對方靈活變動的身形定住,然後才能發之。定勁有兩種:一種是"指定",亦稱"點定”就是要在對方身體上任何部位,以手指的刺勁,向其勁派上刺點,使對方產生反應,並借此反應發之。第二種?quot;吸定”。當對方變動不定時,可用手法聽出對方來力的方向,用掌心吸引其來力,使對方感覺一空而產生暫時的停滯,我可惜此時機擊發對方。
2 N) |$ X4 {7 V: J! u
10、
斷勁
- ]1 x" X; k" p# X" W7 W( C6 H
拳譜中講"要勁斷意不斷,使用斷勁擊發時,亦不能斷意,必須在沾、連、粘、隨的基礎上,掌握對方的中心。然後與對方脫離接觸,手距對方身體的遠近以利於吸引對方和便於發勁為宜。斷後即拍為"斷拍”。發拍勁如投石。拍勁影響人的內氣。用斷勁順對方來力方向吸引,稱為"斷吸"或"斷引"。用斷勁憋住對方的內氣,稱做"斷截”。用斷勁要求得機得勢,掌握好時機是非常關鍵的。發斷勁時,必須用手法找出對方的缺陷,一斷即發。
! Z& q- j: O- \$ f% j
11、
刀勁
' c/ R }" _0 }3 c
此勁由"手如刀鋸"而來。刀勁是以前臂的尺骨側為刀切入對方接觸處。切入時肘往腰圈上沉墜。刀勁要求短促。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擠、采內勁,向後切要配合以采、捋.列內勁。
, r: b8 q- d8 \' W. K, i# _
12、
鋸勁
- B. p0 V- M3 d) W. J( P
亦由"手如刀鋸"而來。在刀勁未能切入時,前臂立即內旋,用前臂內側向前或向後銼鋸,以肘為後援力。往前鋸不奏效就向後鋸。使用鋸勁時腰圈要攤開與肘虛接。向前鋸要配合以采、按、擠內勁,向後鋸要配合以采、捋、列內勁。
+ n; p4 e4 p. p. c- F
13、
拍勁
5 }$ ~* D& p. H' M4 c
要求手不用力,腕部靈活不能僵硬。將腰部的內勁由肘通向掌,由掌拍出手外,使用拍勁時,掌不能與肘、腰接死。只有腕部松活,內勁才能出於拍出。拍在對方身上如同把東西從手中投出,對方不應感到疼痛。拍要拍在對方的頂力上,哪里有力就在哪里使用拍勁。對方被拍後,會象皮球那樣跳起。如果拍一次不能奏效,可連續拍之,直至將對方拍跳起。
, o, Z1 u( p/ U M
14、
撣勁
0 \3 s7 s: O! r9 r. f
就是要象撣東西那樣,用手將內勁撣向對方中心。使撣勁時,自已之手必須離對方的中心近,否則就撣不動對方。發撣勁內勁必須先到手,再由手撣出。只有撣得既快又准,對方才能被擊出。
$ D: C6 K. V" E C
15、
拽勁
! u6 l+ ?; F$ Y& |: c# T$ [
這種勁可看成是向對方扔過去的勁,與拍勁相似。與對方接手時,中指根要虛含,然後手一張,將內勁由中指根拽出。同時要以腰作為後援,才能把對方發出。
/ H8 M. ~; Y4 `1 t; Q' @- x
16、
擎勁
9 M- \1 A9 j" V7 j1 U8 ?% t' j
在接手時.若遇對方來力的頂點,要先下按其頂點。再微向內含,使對方腳跟提起。然後,立即將肘下沉,朝對方中心發之。
9 _' Q9 z! c- j+ M0 X/ O- m; `
17
踏功
; q; z. V( B/ ~0 r- Y1 R
與對方接手,我即將心氣放鬆,隨之肩肘松沉,手的動作如同足之下踏一樣,將內勁踏向對方臀後或足跟。踏勁與采勁相似,踏勁不能用在頂點上,而應用在頂點之側。踏可有微左、微右、微上、微下的變化。
! e; N/ c9 y+ A* D6 J
踏勁有三種使用方法:
; E1 F% f' R1 B' \0 a
《
踏發
》:用按、擠、彈簧勁.螺旋勁等勁法與踏勁相混合,將對方發出稱為踏發。
& k/ ~2 f9 k, G) e0 k) k
《
踏離
》:是踏上對方又急分開,使對方失中,並將對方撲來之勢引向自身後側。絕不能有任何阻攔對方的動作,才能將對方順利引出。
! s5 w( j) o! I" I
《
踏斷
》:是踏上對方後再用斷拍勁,將對方發出。步驟為:踏上,分開,斷拍。
* q; H$ y' o" V
18、
重勁
: l& E: y4 I% M# v4 T) q2 D
是與對方接觸時,將自己的松沉勁施放在對方的中心上。自已的內力越充足,對方便越感沉重。
6 K. _ w; g/ ?
19、
離勁
$ ]$ B# }1 C' |, T7 F4 l# I
在對方欲聽我勁時,我要用似離非離、似粘非粘之勁,不讓對方聽清我之勁點。此勁稱為離勁。若對方欲發我時,我還可用離勁引化。同時聽清對方的力,再施內勁將對方發出。
; Y% ^3 I6 p3 X" F+ h
二、關於點
" I7 {4 o/ _( e8 X' }5 g) z6 i' D
下面就揉手中怎樣區別
“實點”、“滯點”、“聚點”、“空點”和“拿點”
,怎樣運用楊健侯論古鐘五個點的發法問題作些解說:
* b2 ?6 l/ s$ N% j0 C4 y
1、“實點”是指對方能夠發揮、運用其實力的集中點。不能在這個點上與之相頂。因此,接手時,要設法接觸對方實點的周圍(即接側),再由實點之側面將自身的內勁發出。如果一時找不到對方的實點之側,可以採用引進落空的方法重接尋找。
7 W# W) b, y/ M: S5 _( u. v) K( b
2、“滯點”是對方不能靈活變化、不舒服之處。如我用內勁控制住了對方的滯點,對方就不敢再用力頂碰。若頂碰,對方必自跌出。
7 p" C5 s' y1 x5 \. N. ?0 v
3、“聚點”是對方內勁凝聚之點、不能靈活變動之處。
* A- m' {, ?& e0 s3 @
4、“空點”是對方沒有力或使不出力之處,如果我控制或擊發對方的“空點”,對方便無力反抗。只有先將對方引進落空,才能擊發對方的空點。
, u7 S6 V: b3 X
5、“拿點”是用來掌握、控制對方中心的點。“發點”是用來擊發對方中心的點。拿點和發點的區別需在學習揉手時,口傳心授才能體會清楚。拿點不是發點,有些人將拿點當發點,向拿點擊發對方,是不正確的。這樣擊發,對方不會彈跳而出。
, O/ s( P6 Y. O* e5 p% n! T
$ w/ ^6 \6 u0 g. a! z
人的身體
可比做寺廟內懸掛的大鐘。古鐘的中間,有一條垂直的繩線,吊著鐘錘可以擺動,鐘錘的高低可以自行調節。借鐘喻人,
可分為四段正點。
. [9 n; @, X; M4 @
(一)
五點部位名稱
如下:
$ `$ m" P8 _1 Z# ^$ z: W: a9 J
l、頂點:位於人的咽喉下方。
6 g) X1 j1 }- b4 g; d9 p6 s& Q
2、上死點:在頂點和靈活點之間。
5 [ X0 u3 V1 k' C1 V+ ^9 z; U
3、靈活點:相當於人的心口處。
9 p8 }- L) y2 _ j* i- p
4、下死點:在靈活點和下垂點之間。
* r# [2 j5 P. p n
5、下垂點:位於兩胯之中。
, O( |/ p+ T. n& p ^* e6 n; s' F
(二)
各點的性質和作用
" |6 m6 e( C4 v& |. G# M+ H
l1、頂點:乃點穴之門,故又稱絕命點。因它不易動轉,是權衡對方身體變動的準星。
* g# M1 |; M( w) q
2、上死點:因受頂點的牽連而活動範圍很小,受力後不易化解,故稱死點。
0 X+ B' b5 b, D: m( ?. ]7 }
3、靈活點:是人身旋轉靈活、最難控制的一處。揉手時要由此點探出反應再擊死點。
/ H, e* p! X+ S: s4 ^2 k6 z) i8 c
4、下死點:由於受鐘錘下墜的影響,活動範圍不大,內勁向此點擊發易於奏效。
' ~) Q+ |7 [8 p* K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