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
[列印本頁]
作者:
文兒
時間:
2012-9-27 10:28
標題:
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
轉載商周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2134&p=7
5 w9 N; @; @$ ?7 p9 C: C9 b
. _* u% t8 v2 u
3歲、7歲、10歲為何是重要轉捩點?
8 P! E$ F5 n' g& X+ f
人類在出生之後,大腦有一段腦神經細胞增加的時期,之後則會減少不必要的腦神經細胞,發展腦神經迴路。也就是說,兒童的腦部處於正在發育中的過程。
- z: a M" ^' [& T5 q
從下圖可看出,從0歲開始大概三年之內,腦神經細胞不斷增生。腦神經細胞數量在3歲~4歲時達到高峰,之後到7歲左右會減少一些,這個現象非常奇妙,有些腦神經細胞增加之後,到了這個階段卻又死去,據說是因為在3歲~7歲這段時間,為了建立大腦資訊傳導迴路,所以會消除妨礙迴路網形成的細胞。像這種腦神經細胞減少的現象,也稱為「修剪」。
8 q H9 B( D% d: x& J' K* F# c
修剪現象告一段落後,腦神經細胞的增減也趨於平緩。7歲~10歲之後,大腦進入腦神經細胞間的資訊傳導迴路的發達期,才逐漸成為成人大腦。
# E$ q! L% L) f+ y/ `* C; r
一、0歲~3歲:發展大腦本能
5 x/ t2 {) D* A8 W" E4 M) ?4 A$ A
這段時期鍛鍊大腦潛能的關鍵在於培養大腦功能的基礎──本能。而要打造長大以後也很活躍的大腦基礎,重點就在訓練腦神經細胞具備最基本的本能。
& @& S+ H4 h" e7 v% i+ U5 c t) S/ t
3歲之前的兒童腦部,會陸續出現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徵,例如:想競爭,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姊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
0 s: n# a0 H L0 U3 D
比方說,告訴孩子:「把玩具收好。」講完後卻毫無動靜,不妨改說:「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孩子聽了就會開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卻依舊慢吞吞,不如提議:「看誰先跑到那邊。」孩子就會產生鬥志往前跑。這些都是生存本能產生了想競爭的特性後,進一步引發的反應。 此外,兒童雖然不喜歡填鴨式地硬塞太多知識,對於學一點點新東西卻會覺得開心,這就是因為求知本能產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 V3 d1 l: z: d! T& {/ u$ y
要鍛鍊腦神經細胞的本能,就要善用這類「想要○○」的特性,媽媽在成為同伴的同時,也累積一起「競爭」或是「多了解一點」的體驗。
) O1 I* L0 {2 d( e5 R. v6 r
0歲~3歲這個階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著孩子有沒有會做很多事?或是有沒有比別人強?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並且經常誇獎孩子。
$ k: ]. w; v- p% w; f
二、3歲~7歲:戒除大腦壞習慣
! C$ M( X% B4 M
「待會再做」這句話代表的是「並不想做」的心情。換句話說,老愛講「等一下」的小孩,大腦沒辦法培養主動想做的心情,就不會啟動自我酬償系統;自我酬償系統不作用,思考力和記憶力自然無法充分發揮,加上沒有貫徹到底的企圖心,最後會變成一事無成的腦袋。
$ M. W, s( l: E1 T
當孩子說出「等一下」時,先想想為什麼孩子不想馬上去做。若是因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說:因為正在打電玩,所以聽到要收拾房間就回答「待會再做」,這種狀況下,可以問孩子:「現在趕快收拾,吃完飯就可以盡情打電動,你覺得先做哪件事比較好呢?」這種因應方式就是促進自我酬償系統作用啟動,讓孩子主動說出:「我現在先整理。」
1 u# C. z6 E6 s X; X2 L
此外,如果孩子本來就不喜歡整理房間,不妨花點心思設計出類似比賽的方式,和孩子同樂,以去除「討厭」這種情緒為先決條件。總之,請仔細觀察孩子,並且妥善引導,別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習慣。
8 L d9 S- p/ G
3歲~7歲適度進行「修剪」,徹底打好腦神經傳導迴路網的基礎非常重要,這並不是教授知識與技巧的時期。這個階段要把目標放在紮穩基礎,打造念書和運動都能兼顧的大腦,將心力放在改掉影響鍛鍊大腦功能、本能及心的「腦部壞習慣」。
4 s$ v- A. i- c4 G+ k
三、7歲~10歲:培養大腦的主動好習慣
, {6 T: u u# H( M
7歲~10歲之後,是適合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不過從鍛鍊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有一點是父母親務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快去念書」這種話。
" Z& h+ E2 H3 }2 D$ ^
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屬於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現就會變得越差,因此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大人,必須妥善指引一條明路,而主要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建議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利用好的問題,將「要這樣做才對!」的命令改成選擇題,以「你想要怎麼做呢?」來詢問,讓孩子能自己選擇。
+ q J* _5 N' s( ~
比方說,如果孩子不擅長自然科,父母光說「自然科要多用功一點!」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問老師啊」,這樣還是沒辦法激發孩子的動力。不如改用這種方式:「媽媽小時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過,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幾次下來之後,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來想怎麼辦呢?」
$ K9 b3 F: n5 U1 U9 A' K
話說到這裡後,明白地把答案說給孩子聽也無所謂。或者可提出兩種方式,問孩子「你想選哪一種?」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說出「我也要這樣!」「我會這麼做!」如果想讓孩子也思考解決方法,就說:「說不定還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說吧!你是媽媽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辦法。」試著用這種提議來激發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來之後,別忘了大力稱讚:「真不愧是媽媽的小孩!」藉由這種方式養成孩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頭腦。
; x: P8 k6 F' W& }
7歲~10歲之後的大腦潛能鍛鍊重點,在於運用自我酬償系統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償系統的功能,妥善引導孩子的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
% ~+ m- r) Z( E( s5 O
鍛鍊大腦潛能的10個方法
$ |9 K2 N( J/ U+ W! t! k+ X0 J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特別歸納出10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 `& n0 A0 m9 @: x9 J
1.培養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
) o3 a7 G5 h: Q
想要充分刺激大腦的功能,必須抱著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的積極態度,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接觸新資訊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
4 B; i/ V# @; v$ U+ }8 M1 F
另一個重點就是:去喜歡學校老師這類指導者。每個人都一樣,面對自己討厭的人,我們通常提不起勁聽他說話,不管對方講了什麼都聽不進去。一旦討厭某位老師,就會連帶討厭他所教的科目,由於對討厭的內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記憶,討厭的老師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績。
; K& v8 T! C2 R' \2 L
因此,當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師罵了、說老師的壞話時,父母親千萬不能跟著回應:「對呀!」反而應該開導孩子:「不過老師也有這些優點哦!」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上老師。
* m. f! |# @9 p
2.聆聽他人說話並真心感動
6 E4 r, }; @6 b6 ~& z
大腦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和理解力。當我們聽別人說話或接觸到新知識而有所感動,覺得「好厲害哦」,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
+ v$ Z: o% V8 @
凡事都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要告訴孩子:「說不定會聽到有趣的事情哦!」、「也許能學到還不會的新知識。」幫助孩子養成對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傾聽的習慣。
5 o {! J( q/ u) V' c7 w1 \' j
跟孩子一起聽其他人說話時,就算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對孩子說:「好棒哦!」、「很有意思耶!」讓孩子培養感動的能力。
" ?+ C5 d: z% ^, e
( l3 R {" T- x2 C
3.培養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個性
2 _% I8 k t4 F" b: F$ m
這裡所說的率真,指的是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態度。主動決定要做,並且設法完成──如果沒有這種態度,自我酬償系統就不會產生作用。倘若只是計較得失,老想著不用太拚也沒關係,大腦就無法充分發揮潛能。不偷懶、全力以赴地面對任何事情,這才是讓大腦能力發揮到極致的好習慣。
. Q" E/ k$ r- k; h: Q, m c0 t
4.絕口不說「沒辦法」、「太辛苦」、「辦不到」等否定字眼
, ^& w! N. P6 c; U5 r
做事遇上困難或是覺得很辛苦時,我們總會脫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像是「沒辦法吧」、「太辛苦了啦」、「辦不到耶」。說出這些否定的話或是有這類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腦在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
) |5 E8 W) I( D) z. d% X0 e8 N! N
一旦想著「沒辦法」、「做不到」,大腦就會為資訊貼上負面標籤,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降低。如果老是負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會變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時間。
+ m( c# M* N/ H7 _% y; L( K
; p, U) g4 G: g, }
1 g* s3 c- T2 j; w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腦在10歲以後就「定型」了,所以3歲、7歲、10歲不但是腦部發展的轉捩點,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就算日後上再多的才藝班也補不回來!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就要好好把握這三個黃金時期,從小鍛鍊孩子的大腦潛能!
6 B, z$ R% O0 ^1 W) |5 k
重視大腦潛能發展的父母不該讓孩子聽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認真的付出表示讚美,別讓孩子陷入負面思考。
+ ^! q3 \* k# {" D+ V! _
/ V* F$ E* A" t9 X9 S
5.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
$ n! Y+ d& g- u" x$ E9 c4 N
想讓自我酬償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處理事情時要迅速下判斷、執行,並且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這麼一來可以避免「這樣真的好嗎?」、「搞不好會失敗」等想法進入大腦,帶來不好的影響。
/ ?8 p. K$ @9 g, n# g7 |6 Q6 _
激發大腦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頭苦幹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該教孩子只知認真地埋頭苦幹,而是要教他們訂立目標、全力以赴,然後一口氣達成。
6 E" |0 A$ Y* G
1 k& C! ^7 U5 `& n$ E2 E$ ^2 X5 g
6.不要有「大概懂了」的半調子態度
: f Z% _# ?6 Y7 }4 C' ]
自我酬償系統會受到自己作決定、希望由自己達成的情緒所驅動。換句話說,一旦認為已經完成目標了,自我酬償系統的功能就不再充分運作,思考力等大腦功能也會隨之降低。
+ p7 ]" f1 T0 e! E$ t8 ~5 V. o* o
比方說:跑步時要是想著「就快到終點了」,會讓速度變慢;念書時若覺得「大概都懂了吧」,思考力就會降低;一想到「看來這件工作就快結束囉」,效率會突然變差,結果拖很久都沒做完。
1 n9 }; f" K+ N, e( Q; h& |. c
只要腦中一浮現「大致好了」、「差一點」的想法,就要馬上命令大腦別再想了!養成以完美為目標的態度,加上越到最後越有「接下來才是關鍵」的想法,在鍛鍊大腦潛能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7 i3 T l1 U% y% g( o, s/ `2 N
7.對於重要的事一再複習並反覆思考
: t6 A; s8 Q# W0 [
大腦有個特性,就是會在瞬間對新資訊產生反應,因此,無關緊要的記憶或只有部分、殘缺不全的記憶,會因為接收新資訊而被抹去,之後就被漸漸淡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記得今晚吃什麼,卻記不起來四天前的晚飯吃了什麼,或者想事情出了神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
0 y: [) Y4 e. ~# I- ^: Y" }
想要在學習時牢牢記住內容,必須當大腦一開始接收資訊時就貼上正面標籤,然後仔細思考。此外,為了不讓記憶只留下一部分,反覆地複習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想著「大概記住了」,大腦的功能就無法完全運作,所以必須持續複習到完全記住才行。
" V1 P6 i$ {- P* r! F' X
8.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
" I- A0 {# N+ F
在大腦自我保護的本能過度作用下,人會有防止自己受傷或被人責備的強烈念頭,這麼一來就會變得無法承認自己的失敗,或者無法面對未能達成的目標。不承認失敗會讓大腦功能的運作產生大問題,因為大腦原本就需要想達成的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才能夠發揮作用,要是沒有決定何時完成、什麼事、怎麼做,大腦就沒辦法努力。
* P, ?8 q/ x3 C
在鍛鍊大腦潛能的過程中,大人除了要對孩子的成就不吝讚美,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做不到的事,並且引導孩子一起加以克服。
+ O5 \7 G" R! ?' C& d- T; j6 X
9.培養尊重別人的能力
2 }/ A2 i3 H9 T+ {5 A2 T$ C
想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讓人生過得充實,就得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彼此心意相通。從鍛鍊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就是培養出能和他人的大腦「同步發火」的頭腦。
# I+ ~9 u$ u' s& r
同步發火的能力是以真誠的對話、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尊重等幾個條件為基礎,其中,「尊重」是從小就必須養成的習慣,而重點在於父母親本身也要培養尊重他人的能力。
H% T, K5 a5 t
要是身邊的大人老是瞧不起人或嘲笑人,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如何尊重。父母親不妨這麼做,儘可能地留意旁人的優點,並且跟孩子一起討論:「他很厲害吧!」、「那個人真了不起耶!」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欣賞別人,進而尊重別人。
; t# N5 L# m4 Y2 [( t9 \$ _: W
10.以「類似問題」來訓練判斷力
: B0 D$ w A s' S# F
反覆思考有助於逐漸提升思考的深度,意思就是經過一再的思考,可以仔細體會「說不定看來相同,其實卻有微妙差異」、「搞不好是一樣的」等感受。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辨別微妙差異的能力,就無法產生新發現或獨特思想。
9 f4 W4 V* {' p3 u' E0 I) ~- v
例如:眼前有兩件紅色的物品時,不要只用一句「這是紅色的」簡單帶過,不妨問問孩子:「你喜歡哪種紅色呢?」如果有兩顆蘋果,可以問:「你想吃哪顆蘋果?為什麼呢?」
% s0 G* y- C6 j. U t9 d- C) U% v+ @ d
聽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就會注意到其中的微妙差異,提高大腦的分辨能力。父母親不妨試著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這麼問孩子:「你要選哪一個?為什麼呢?」
, b" K9 \1 N4 B6 U4 v7 p/ s
0 {6 U( ]5 K& f1 P
6 e9 @; ~8 Z) j+ M/ D6 C
作者:
Andrew
時間:
2012-9-27 12:26
作者:
581tfp
時間:
2012-9-27 12:41
謝謝分享!
8 O- {, t- S8 P6 B- y3 S+ q
作者:
J大
時間:
2012-9-27 12:48
推~好文一篇
2 Q1 k1 T8 Z2 z, I$ w: i0 u- Z
& }' M9 ?+ U: S8 m! } H' p$ Z
作者:
珍愛
時間:
2012-9-27 19:53
謝謝分享!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