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p$ V, ~* P▲吳維寧的育兒感想受到許多讀者歡迎,遠嫁以色列的她,看見台灣與以色列在教養方式上的差異,她發現,以色列的教育方式其實非常科學。(圖/吳維寧提供 文/張文馨) 1 U5 ?. J" |! ]' [ ' J; r! w5 a! R* ?7 N1 N, O2 X
當了媽媽之後,吳維寧驚訝地發現,以色列的年輕男子,對小孩的狀況十分了解,也會帶小孩。她坦承,生小孩之前,她並不是個喜歡親近小孩的人,有次在以色列搭飛機,看到兩個小孩在椅子上不停吵鬧撒野,卻沒人管教,她覺得這是父母沒管教好。 3 j8 e. |" }3 m6 v$ ] G+ ^ / [! |- C. B! D" o
若在台灣,早就被白眼,可是在以色列,好像人人都了解兒童身心發展,遇到吵鬧的兒童,除非情況很嚴重,否則大家都能體諒,如果小孩真有狀況,旁人也會主動協助,她起初對這種陌生路人都會介入處裡別人小孩的狀況很訝異,久而久之,發現這在以色列是常態。 / U! W! e" v( G3 T+ M " m2 r# {! W$ R7 C* o
集體教養 人人都懂小孩( F6 y% R/ ?# M* `% A
& a2 z& s) T% T. w) D
後來,吳維寧發現這與猶太家庭的文化有關,因為鼓勵家庭生養眾多,兄弟姊妹必須彼此照顧,男孩女孩都有機會當小保母幫忙帶小孩,自然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都能了解。* w0 C# X6 T6 J" o
9 n/ G4 C( r* e6 u0 U+ ?
這種「集體教養」的氣氛給她很大的安全感,她說,就算自己是外籍新娘也一樣,可以隨時求助,而且知道旁人一定會幫忙。有好幾次,她獨自帶小孩從以色列南部坐飛機到北部,當小孩吵鬧或忙不過來時,旁人都會主動協助。7 }8 S3 u- ^7 h" _+ K8 c
, \0 k' p5 r1 c. I7 D吳維寧認為,現代以色列教育有其歷史淵源,猶太民族經歷過大屠殺,民眾的不安全感即使經過數十年仍纏繞不去。歐洲曾有一派猶太人認為應融入當地文化,發生大屠殺之後,多數猶太人希望建立國家。老一輩猶太人對德國的仇恨依舊耿耿於懷,傷痕烙印在每個家庭中,她認為這些仇恨需要靠時間來處理,以色列的教育中並沒有教導孩子要憎恨德國,而是希望孩子記取教訓,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保護家庭和國家。: x U1 a) I4 C7 }4 i% m& C
_: p' n( R+ y* _「猶太教育強調小孩要有批判能力,在台灣,小孩頂嘴是非常沒禮貌的行為,但以色列社會有這樣的寬容度。」吳維寧笑著說,其實很多人覺得以色列的青少年太野蠻放縱,她也覺得以色列家長對青少年有點放任過頭,但她也同意,不可能要求小孩完全順服,又要他有批判能力。 * B+ ]; H3 r v) ^& ^. m/ S % v/ C' C/ @% ~( X+ o
科學教養 慢慢來比較快1 E2 R5 f$ e, p4 o7 @% q
, H+ _- l7 P3 i& j5 y0 H" b7 |7 s
2006年開始擔任幼教老師的吳維寧觀察,以色列幼教系統以一套非常科學的方式進行,面對任何小孩的問題,他們都有一套標準步驟和正確答案。例如,為什麼要讓小孩自己吃飯?為何讓小孩努力爬而不要太早學走路?早點給水瓶而非奶瓶,都能援引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她很佩服即使幼教老師只有高中畢業,但一談起兒童發展,人人都能侃侃而談,都是幼兒發展專家。 ! d' v! u* H0 W- w 1 I6 b# i3 m* |! v- p+ @: F
她曾帶過一個孩子,兩歲了還不太會說話,在台灣可能會被判定「語言障礙」,但幼稚園決定花兩個月來找出原因。她們發現,小孩家中開動物園,平常和爸媽住在一起,動物園裡沒有其他同齡孩童,當同儕已經會說句子時,他只會說單字。吳維寧認為,「環境」是主要關鍵,回家後沒人陪他說話,只有一大群動物。而小孩的母親是所謂的「直升機媽媽」,什麼事都幫小孩打點好,孩子不需要說話,母親就會自動滿足他,導致他幾乎不需要開口,缺乏學習說話的動機。# \* K" q$ x! f9 y2 B% n/ b
: ^) K& `/ @5 h( E4 l% S
園長建議放學後將小孩留校一下午,多和其他小孩互動,3個月後,成效非常顯著,小孩也恢復到該年齡應有的語言能力。/ ~6 p5 c5 L# M! @
5 z. _% x4 i. w0 N5 U8 V
為什麼以色列的幼教老師有這樣的敏感度?吳維寧說,以色列義務教育從3歲開始,出生後4個月就可請人托育;以色列政府很早就介入早療系統,部分幼兒園在孩童4個月時,就會請感官職能治療師來觀察小孩的發展,從抬頭的狀況來看孩童肩膀肌肉、手掌是否能完全打開握東西。此外,家長若發現孩童有狀況,每個地區都有兒童發展中心可尋求協助。/ K; ]* {$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