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D1 m! k5 M* H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7 E" _( F9 O1 f* @' e* R+ M: @0 m % K: Z; a5 b t9 N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Z$ J' j/ p" C4 E. m$ k
; f7 B p' h" T+ k3 A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 S$ g8 V- u+ H T. g9 _" @2 n' ~) L. v
; ?& U3 M+ [0 }5 w' Q/ ?- s 3 P0 w) Y$ d& P; o. Y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A. l$ o) d* t) m
* \! `, t* k9 U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7 U/ f& V3 G# V5 v \/ `3 J9 ~ 2 o. O S) @/ [# ]. C& L/ a: z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 h' }% |5 L U/ W3 z+ t ! A- t8 E9 y! ]! _" c. l5 R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e+ K7 F8 A6 q0 ~# u - M) Y: F; n% f5 @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w/ Y) c$ `9 x0 I; {
3 ]4 b) D N3 `* f7 u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 n% f2 `" \* u- d 9 ^& ^. U4 b0 t! ?0 o% m2 ^: n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 Q. N; Y" _2 E" ^ 3 M8 N) }" {$ Q/ X; `3 Y
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 / U |& ^$ h y 6 E2 o# E4 g4 _, Q# I" b3 v8 A1 h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1 s h$ e' e! W
+ a5 c" F* T" r6 n- s- b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3 m1 @( {, o( D' ?6 Q/ V
) \6 p' @/ X5 p$ c: ?5 D4 \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 |+ T/ L* s9 { 3 m9 c6 o4 F1 c0 \5 x i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U& ?! H; s; h2 w
( ?1 e+ i: S: i a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資訊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7 G( p, m. S D" _# z( k/ { ; [8 h1 y9 b6 F; D% [ / r$ G% e1 F2 ?0 M' \$ [" M3 D2 g4 D- N c7 k- [( R: K; T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q0 o( r! E' M4 E& W; F2 j, {! ^
+ X0 X' n0 V z# D, H6 K% `$ X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 v0 }9 E' h$ p5 H2 b4 g [" J$ W- r/ l6 J1 V, a, v. d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X& c* {6 @3 Z" w( s7 I$ z
& w+ X3 n/ U" X8 W, k
- ~9 }" y$ d' \2 {* B
% O9 Y1 Z. F' Y9 P: f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S) O1 E9 z. Y2 k$ e
4 k$ T, u! ^( v2 _. C6 q; d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6 v ?/ H* J) K, b$ h: C1 }+ f
* |* T2 {, _# H- }6 I: \% M7 c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g2 U9 Q+ i- r
# e& l4 c& u$ m8 ^! T4 h }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 d5 S/ D/ c [! x. [4 F( E; K- L ( o2 Z* Q" x( B! O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 m9 E8 V- d3 M6 Y# t2 `, t
0 S' C+ ~6 V: X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 Q) c7 U" s2 @- f 8 i4 D4 i/ i2 f1 q- K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 B3 ?, `6 n3 l, K ! A9 |, Q+ ]1 w' y6 D w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 ; { U4 @) k% s# j% d3 T 9 V: i. b8 R% w% s8 y* z) v+ }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1 H& x5 a% i4 Z7 Z' E( N0 G' Q- i' Z $ t" ]1 d6 T3 h* f4 x9 m&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5 k( t: J, I. P O) r3 ]' H
# i0 u8 V9 t" ?& h) o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 ]& n& i: U4 x2 `, l5 M: M 3 U* q0 }; U, }% F* m7 K/ T- R- s: r' k
3 v8 c( a+ k) I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8 Y& Z/ W1 M b5 B$ u9 h
! h3 t/ O7 e7 l, h, v! B k: J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 A [- Z, D) Q! ^# _' J$ O ; t7 s' D$ g8 S4 k: j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u6 b' h+ T' c! i7 U+ l) b. c" e
1 T+ E* ~2 Z' f. B"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J, S9 e% @4 p! X! V* S
3 ?4 I T! I+ B" t7 F, K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 K. Z1 Q; H; _" T6 l: q- L2 t ; Y8 j: w0 L4 W, x) ~% H( y* E" o" b; z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5 ^# E, P' Y' o : d: M1 c6 e6 ~! }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2 E5 i/ z& `, G5 d, v' a8 [* ?: p
) |- ~/ n1 L7 e- X7 I r3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資訊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5 C* N! v- a, |, r8 J* r9 v
$ g$ |* u D" ]6 a/ x6 d j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Y; t( a, e! ?9 v, C5 z
^. b8 u2 @0 S
/ v* A+ b4 \- S) x; m( m ! ^- y/ i# k+ m+ ^6 j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N" e' q, V3 _. G1 ?* S- @
1 p9 C( r/ w% G: A! ~* \;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4 {# z" B; o4 `% S) W$ I : r# n9 B W' ^& e' [2 ?# |- Y“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7 Z# f0 N0 Q# Y. N, n 3 v& g) I; i7 S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 L* o2 m7 Q `+ D, t) { , M) C; \$ D- b$ [4 Y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 6 H# f( n8 c W( [9 y9 [) s: v4 o2 D ! p9 X! `' Y8 W( I) E$ x+ E9 l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7 c' C; M. G3 x* \* @5 F" `; H# @% c % `; O, L% v% u+ a2 f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 e' F5 h# V) g# U
. F% o1 U8 A4 y2 t9 D! x( j
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7 J4 e; P. ~9 p/ G, L2 f( ^% j, J9 d
6 M2 c* ]. F& m& s( \ , s2 C2 M6 ~1 G& |, T! Y+ g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5 O9 |7 `* }# K0 B1 T1 S 5 `, B1 ?0 W) Z7 [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m' c. A' i: A3 c* ^8 E% R0 s
* h8 d4 @. [9 f. j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 K5 [" M8 I2 ~+ ~* ^$ T 6 L$ s5 d3 I% q+ G, A: s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 b9 b. S3 e9 c* h 5 V7 U* k" W& T: a1 V% W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員警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8 B* p3 G C$ ^1 d- k( [- R
8 }6 H1 I9 S( e A$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 [5 I; F# {& \& w3 D, [2 J " S! w0 ]. T1 h1 [4 d
6 n, y- x! }) z- E, V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 t0 W8 z7 E$ L* E. T3 n( M. W, e1 N( b% f% v: {9 Z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Y+ z& w+ n0 [0 ^ y- ~/ V' s
7 ~. }9 y. T) n) w/ i& b" ?-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 M5 a) b- n+ L' P# f+ S . _3 b/ n1 H; i) m,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 4 M( g# |% z) n$ ]" i9 V, S& g ' ]$ S( ^ G# u& }* R1 E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3 `* A/ Y9 X* ]8 @2 B! K4 x( m " j+ F2 \3 j2 C, I$ Z7 h; `) [ 7 `9 P- [( n; B; s9 u1 k 6 H) L, q% H* _0 b1 E5 j; j1 r) @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9 N) k) I8 h9 i
5 D% g$ I& c: T7 i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A/ h' v0 |% t6 C& j6 B9 D
2 Z3 e7 P; m1 y( @8 u/ E$ v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 E6 {+ s/ W* x/ D t6 I ; n4 p5 T% [+ i& o" Z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 X/ P2 L$ Y: M( `. F ]7 Z: D) N+ _ l0 a& j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4 T# J. j7 D- o8 ]3 l. k 2 ~1 s2 S' x9 h, y8 N
3 `" E4 h8 t' W; X; H! @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 q5 h2 t- e. l0 ~5 X 7 l1 z8 Z$ L; E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1 }) \: @+ J9 r+ p% { w+ q3 z3 M8 Y9 f7 B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 8 f7 K; E: c. u- }6 H- y( ] 4 r1 i" L& E2 r# s5 u: v- Q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7 x& r3 \& Y/ g#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