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n- O+ y; ]+ F9 Z* u) R$ t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 N4 s- }5 v6 Z
' m; f# v9 x' r0 h% p4 o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P; n3 e& T8 a5 P0 e
( W. S$ k f, a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 m; h5 h- Z m6 B 6 @* }: o5 J- x7 W9 C) A6 j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6 [% z0 B/ \/ {* {5 l
3 f: a# C5 s3 W5 X y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5 j" l5 ~5 {9 {6 C; ^% |6 L , h0 \! Q# w7 c6 _ B4 K7 \/ K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 L$ n- o _. {% }- Z V. T
, d/ b4 ?. p g6 F0 Q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3 e7 l* v. q7 @% v* {( f1 t * k9 C$ ^* P( n# O
5 x4 H! f* y7 C" o0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1 B! w9 O1 E1 d; R 3 K4 t5 Y. {2 |4 u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 v8 D% u* t- h $ s1 a0 p7 V; h5 B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5 V a% B1 B7 I: G) h. E2 q
8 V$ c8 f# S0 }) I6 ?) M' e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 X7 W0 ]3 r$ G4 }5 D; n8 p( c( E/ c % T& G0 c# [. C9 [* I4 s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員警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p+ |2 V; O; I
! X: n! p! u4 o' \( q R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2 M0 J/ }/ `/ E+ p/ V% ]0 j0 k) R 5 G1 t- i/ ^" q6 t 7 _. B* H# q8 E9 C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0 e8 v6 f$ g' I Z( M2 K% A: t6 X " v) Y0 _6 q# K, t p# s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 z1 ]4 p m8 @ & X0 h- }, q5 H# \3 T!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 `9 @/ w3 J! Y; j , y" |) n. u: c; y! ~5 u9 `/ V' P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 8 R* ?1 y" i) C6 |6 s4 D" S3 _ ! O& K% I2 L/ }) ?/ p8 Y7 Y8 l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B4 F. k. i! f/ d0 g: t
7 O$ S( [7 w# S$ t+ I
( a4 `/ }* g/ D, o1 c # O. Y5 v7 c e% T* c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 Z0 N7 M1 n: N6 G 7 M4 M- h9 r: i5 j- D3 h$ |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9 S1 ?! G' h9 R: n8 I
9 _& Y! C* G- d1 v/ {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 n0 J$ e) H: ?1 Y6 c # p( t% L& h: i3 F5 O9 q- q1 q4 c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 } b" M* m" P' o$ J 4 o' y: ?' Z$ q2 \) T- s0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V1 _9 P8 @2 J) K6 m% B
7 J6 R* a: E: c1 c1 h7 x7 m, l, G
9 l, m$ U/ e6 i) P" r: T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1 b9 T2 g9 E0 Q
+ G; s7 `2 P6 `# ?) J0 @" r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 b# i; X- M V3 o + ~& R, c9 Q4 r" `' [3 B+ t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 t) ~4 g* Z# `3 k4 G
4 b8 g7 A4 w5 X0 E/ c
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 |" E% K5 K7 u* f; ]' f" { 2 u' h d: Z4 q8 l! Z, j1 A* u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7 g: W q7 J4 {! P! }- u , {3 o% I8 R- g. L7 e+ w * l, \) A) L' B作者: Na70 時間: 2012-8-14 16:08
非常棒的分享!!!!作者: 文兒 時間: 2012-8-14 16:19
good.......^^作者: JannieWang 時間: 2012-8-14 16:23
很好的文章~收獲良多~謝謝 ! f, R% k5 r8 c$ y' y作者: 寧靜海 時間: 2012-8-14 16:24
: u. _/ T( u2 @ j1 q" C- R/ \5 P 其實這就是關鍵期的概念,實際上很多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如果剛出生前三年,家長能夠把握時間,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其實有很高的機率可以讓小朋友回到正常的水準。1 N" W2 ~+ v, }0 P9 Q/ s( X2 w
& X# [( m, J" ?6 R) t1 J2 r. k& s, V
另外道德與人格養成,在6歲以前也相當重要,人格這種東西一旦穩定,之後就很難改變了,因此為什麼說家庭教育很重要,因為在家庭階段的遭遇與教育,足以決定孩子的一生。2 D7 `/ t* l( L) U) J2 z-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