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馬丁沃夫 用一枝筆贏得全世界尊重-出身難民家庭 經濟評... [列印本頁]

作者: 歐陽    時間: 2012-6-26 05:26
標題: 馬丁沃夫 用一枝筆贏得全世界尊重-出身難民家庭 經濟評...
馬丁沃夫 用一枝筆贏得全世界尊重/出身難民家庭 經濟評論牽動歐美財經決策
1 E4 @6 q; N) ^! c! N7 F
/ ?  S+ \" j& |) [* t5 P& p+ K[attach]93309[/attach]
0 C' Y- h( s' j2 m2 c, i
4 O# s% j. g+ h2 O1 j/ o( Q" ~  I; ^. N
/ j% f/ s9 w" y( k5 Y: t+ O! D1 G
【文/莊 芳】
$ L/ _' u( c% \7 B( I7 ?! ?) e! L: j0 _5 u( _* r
前言
9 O2 x: t1 L/ F( R3 F
1 @4 o7 h( q9 ^3 Q他的文章,各國財經官員必讀;美國財政部長推出新政,親自致電希望得到他的撰文支持。馬丁沃夫靠著深度專業的評論贏得世界尊重;而出身難民家庭的他,最希望的其實是用手中之筆,讓世界變更好。
- |+ G) @, e$ |4 j. ]" y- o' n
. N7 V# t0 ?% y% b! r6 X, X2 x5 T, u; a1 Y2 h5 q0 |( m
倫敦泰晤士河畔,有許多新舊交替的建築物佇立。在具有百年歷史、黃綠顏色交錯的南華克橋旁,一幢棕褐色玻璃帷幕、七層樓高的低調建築,正是歐洲重要財經媒體,擁有一二四年歷史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總部據點。2 K! V; |! l. p

) u/ K' C7 f. X! \8 f# {. L6 I: Q' b
儘管歷史悠久,這份報紙在商業與金融人士心中,一直都是接觸國際財經新聞的主要途徑。其中,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更是二十多年來報社的金字招牌,擁有廣大且重量級的忠實讀者,如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br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等,都對他的專欄讚譽有加,前美國財長桑默斯還稱他「全球最有想法的專業財經記者」。) M  ~; _! }! t+ V+ Y- U

5 A3 W, s; r$ \& `& w" q& z8 x) M: N* F8 k2 E/ o
美國財長看重的《金融時報》評論家# ?( i  r9 m0 k  ^
" ]4 {* {( R* g8 b
  d5 g$ C$ e' o6 z; G) g* W
不只撰文引起各界注意,自一九九九年起,他已是達沃斯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的固定參與成員,金融大鱷索羅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皆是座上常客。5 `% O9 u& Z+ E0 R' P+ ~( s
& H9 X: b# [* ~$ o

% X' d4 f$ n$ h3 E4 F! P6 Q一輩子埋首於經濟,今年六十六歲的馬丁沃夫,人生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擔任記者、專欄作家中度過,靠著手中的筆不停轉動,從一句一句字裡行間贏得世界尊重。! q3 l9 X' `% ~; J& T; u3 y8 ]

- s/ @% @+ c5 J3 {: a8 A) Q1 T8 |+ Z- w# m  X& t2 ]
「其實,我從沒想過要當記者。」馬丁沃夫站在辦公室窗邊,緩緩說出這句話。他剛結束兩個月的美國行,回到倫敦接受訪問。這天,倫敦收起連日陽光,氣溫驟降至十一度左右;望著窗外陰雨濛濛,他有些感觸地說,「我從不覺得我能改變世界,但我想,至少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世界。」
- U& G9 V' ~  r- ^( F% {
6 A4 q9 G% {. K. {* _# ?2 t$ \! |$ i" N! g% e
二○○九年,美國政府為了解救國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蓋特納緊急推出俗稱「排毒計畫」的「官民合作投資計畫」(brublic-brrivate Investment brrogram,brbrIbr),當他宣布這項計畫之後,立即撥電話給人在倫敦的馬丁沃夫,在電話中向他解釋整個原意。想當然耳,蓋特納期望獲得這位媒體好友的肯定與支持,但想不到隔日刊出的專欄,卻受到嚴厲抨擊。( E0 _% b. O: n  r+ x

2 Z& y0 B# ~% A
! i6 c9 ]2 v1 }( v( \馬丁沃夫在自己的專欄中批評,這項政策簡直就是「禿鷹基金援助計畫」,恐怕對銀行本身效益不大。他的看法立刻引起業界大量引用。即使如此,蓋特納對他依舊十分推崇,今年六月接受媒體訪問時,舉凡提到歐債相關問題,他都一再端出馬丁沃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
! f& i, B9 @+ z) o' m& X5 @( {2 j' T1 p! J( X( n3 z
: F$ w' T% {& E, ?: @9 v9 r% M
小小年紀就想改變世界的革命家
7 f0 H- O- T4 i5 b- x) J/ z$ n+ Z. x9 ?

) c' j8 Z- n4 F) }事實上,馬丁沃夫多數專欄總是圍繞在經濟與政治議題打轉,這與其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9 `' L6 v) t$ j

; E( K3 c7 r4 b) \4 m* A+ w) ~4 R8 ?  K1 D
他的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維也納逃到英國避難;母親則是荷蘭猶太裔,在歷史著名的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事件失去了三十位近親,一路逃至英國後,才與馬丁沃夫的父親相識。「我從小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身邊幾乎沒有任何親戚。」9 Y; n5 E  c4 {& l9 b. }, N
2 H) a1 z9 M) C

! d3 L& {  h, W  F. `但也因此,父子倆感情極好,在他懂事以後,父親即經常和他談起早年的落難故事。上一代經歷了無數的動亂、戰爭,整個家族幾乎滅絕,隨後又面臨經濟大蕭條。這樣特殊的生長背景,讓生長在冷戰初期的馬丁沃夫對政治產生極大興趣,「應該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能讓世界更好』這個問題。」) X/ L$ a: S' P- \3 x
7 S) @$ c; S5 {& [' L: r6 J* g" K- D1 U

& E, g. j/ L( e/ E2 W8 o# }小小年紀就碰政治?「沒錯,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之所以搬到英國,世界之所以有二次大戰,社會之所以有蕭條,都與政治有關。我還不到十歲,就感受到政治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4 ]# ^1 W: C. u' ]4 \
$ g9 F( h0 w0 k. K7 i& H, o5 v
! |1 o. ]! [; R
十六歲那年,他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讀大學時,馬丁沃夫又想盡各種方式,希望能更加了解政治事務,參與籌組牛津大學民主勞工俱樂部。「直到一次,我無意間讀到自由主義學者海耶克的書,忽然發現,原來經濟比政治更有趣,自由市場的經濟,甚至可以改變政治體制。」: @4 i7 x# h6 o2 x  Y' g2 N- L$ Q& T
) i3 ~8 w1 G$ E. q6 d

& E6 c& u7 E  T9 z凡事先打問號的世銀資深經濟學家9 n; s. `4 \1 R/ l# A
! P$ E* N7 a3 S2 f

: ]6 c' X  l1 E& a; m# A) q# A' x. s馬丁沃夫曾在著作中提到,父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連選擇職涯也不例外。他父親曾為劇作家,後來曾為德國當地報紙擔任駐倫敦特派員,以及多年的紀錄片製作人,「他總是教導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馬丁沃夫在年輕時即經常投稿,發表對於社會與政策的看法,企圖說服他人。
. Z, e1 `1 v5 F$ ^8 O( l; X& }& [
1 u- t3 G5 ^" ^& p1 |/ s6 r, r! z
說服別人很難,「首先,你至少要說服自己,把腦袋裡所有的問號都一一解決。」馬丁沃夫說,從這時開始,「我慢慢養成了凡事先打問號的習慣,不相信太容易得到的答案。」【今周刊】
" ^2 D; J% w; w: t6 I4 i
作者: 歐陽    時間: 2012-6-26 05:28
自由市場的經濟,甚至可以改變政治體制。」
: A5 v3 T( X! V4 M' I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