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用地可行性與必要性 [列印本頁]

作者: ababy    時間: 2012-6-9 18:38
標題: 「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用地可行性與必要性
本帖最後由 ababy 於 2012-6-9 18:58 編輯

壹、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
一、社會因素評估

(一)影響人口結構

1.人口成長情形
三峽區於民國100年底總人口為105,629人,90年至100年間人口平均成長率約2.3%,總成長率8.5%,其占新北市人口比例近十年人口平均為2.48%。
北大特區於民國100年底總人口(包含三峽區及樹林區)為31,354人,95年至100年間人口成長率約25.8%,約占新北市人口比例0.467%。


[attach]89476[/attach]

[attach]89479[/attach]

2.影響人口結構
本次辦理一般徵收範圍內私有土地包含建地及農地,且現況依土地登記簿謄本記載住宅、店鋪、倉庫等地上建築物,需依新北市政府100年10月19日北府法規字第1001408790號令制定之「新北市興辦公共工程用地地上物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及「新北市辦理公共工程地上物查估拆遷補償、救濟基準」之規定辦理查估,依查估補償清冊結論,本案預計人口搬遷補償費予七位住戶,合計約572,000元,人口結構之影響性低。

(二)就業條件
本計畫為道路開闢工程,土地使用分區係劃設為道路用地,因此並未提供未來就業人口之服務,惟其道路之可及性,有助區內人口往返至其他分區就業可縮短其時間成本,有正面之影響。

(三)社會關係
1.住宅聚落
本計畫區域主要為道路開闢工程,其徵收範圍之勘選係配合「臺北縣轄瓶頸及易肇事路段交通改善案-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規劃」所劃設之30米聯外道路,私有土地部分於土地登記簿謄本記載包含住宅、店鋪、倉庫等地上建築物,合計共八戶,因此對原始社會紋理及生活機能影響性低,並籍由健全的交通路網,使區內提昇居住生活品質。
2.歷史古蹟
本計畫範圍內無任何公告古蹟、遺址等文化資產。
3.信仰中心及集會場所
範圍內係以道路開闢為主,無涉既有信仰中心及集會場所,同時藉由道路新闢更可便利通達所屬都市計畫範圍內既有之信仰中心及公共開放空間(含集會場所)。

(四)周圍社會現況
隨著台北大學特定區之開發,除了吸引大量之旅次進入台北大學特定區,亦間接影響三峽地區的發展,但目前台北大學特定區之聯外道路僅有復興路與三樹路,而復興路亦是三峽地區之主要聯外道路,開發之結果間接造成了鄰近復興路與台3線之交通壅塞狀況。同時,三峽鶯歌地區假日觀光遊憩活動日益頻繁,也需要建立新的運輸管道,以疏解省道台3線與復興路之假日交通,因此本聯外道路之建設有其必要性。藉由辦理聯外道路開闢後能有效健全區內、區外之交通路網,並提升整體都市環境生活品質,因此對周邊地區社會現況應有正面之影響。

(五)弱勢住民族群之生活型態
本計畫係採一般徵收計畫道路開闢作業,所涉及土地隸屬既有都市發展區域,其地上物包含RC造住宅、加強磚造店鋪及住宅、輕量鋼骨造倉庫等,合計拆遷補償影響人數約達20人,雖無存在弱勢住民,但仍須依「新北市興辦公共工程用地地上物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及「新北市辦理公共工程地上物查估拆遷補償、救濟基準」詳加檢討,提出完善拆遷補償計畫,提高原有住民配合意願。

(六)居民健康風險
本計畫區辦理徵收後主要開發作為道路使用,因此對居民之健康風險無任何影響。

二、經濟因素評估
(一)稅收
本計畫區開發後主要作為道路使用,因此將增加工作、居住及休憩旅次,同時依平均地權條例施行細則第36條規定,公共設施完竣之地區依法得據以課徵地價稅,將有助增進地方財政,對地方政府之稅收應有正面之影響。
(二)糧食安全
本計畫範圍內為非都市計畫區,亦非屬辦竣農地重劃地區,目前30米聯外道路所影響之農地範圍約20,000平方公尺,農地面積雖略為減少,影響數量占本地產量比率不高,故本計畫道路開闢對周邊地區糧食安全影響性不高。
(三)增減就業
本計畫屬於公共工程之道路開闢作業,因此計畫完成後可增加周邊各土地使用分區之易達性,就交通層面來分析,因加強整體路網之縺結,可有效提供區內就業人口至其他地區之工作旅次,可增加就業。
(四)徵收費用
本案係配合「臺北縣轄瓶頸及易肇事路段交通改善案-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規劃」所劃設之30米聯外道路,主要促進生活圈發展,達成生活圈劃設之發展,同時提升地區路網之運輸效率,並疏解現有道路系統之壅塞,總計地上建築物查估補償費用概估為45,408,795元,人口搬遷補償費用約1,264,000元,電話遷移費約9,000元。另本案工程用地範圍涉及營業損失補助費為123,840元。
(五)興辦公共設施與政府財務支出及負擔情形
本計畫道路用地採一般徵收方式取得,其經費來源由新北市政府依都市計畫法第77條規定籌措,並負責興闢。
(六)周邊生產環境(農林漁牧)之影響

三峽區產業概況依農業、礦業、工業生產,分敘如下:

1.農業生產:三峽區為新北市農產最豐的所在,原有的特產如綠竹筍﹑桶柑﹑茶葉等,現已配合觀光遊憩路線的整體規劃,提高其附加價值,增加三峽區文化觀光的多樣性。
2.礦業生產:三峽鶯歌地區過去曾為礦產要地,然目前礦業在台灣已幾近凋零,因此礦業的生產在三峽將只成遺跡,然在鶯歌陶瓷博物館成立後,配合觀光遊憩路線的整體規劃,使之成為文化觀光﹑風土民情的一部份。
3.工業生產:三峽區的製造業主要以電力及電子機械設備製造及紡織皮革製造業為主,而近年來污染性產業在新北市流竄,三峽地區亦受波及。未來為顧及三峽區文化觀光的角色定位,應避免小工廠在此區的蔓延,同時將工業區範圍與類型作較嚴格的限制,以避免三峽區的環境及景觀遭受破壞。
本案規劃為30米計畫道路,全長約1.46公里,範圍多屬都市計畫區外之特定農業區,現況部分為住宅、倉庫、停車棚及農業使用,其地段為麥子園之劉厝埔小段及麥子園小段與劉厝埔段,目前除少數店舖及民房受到影響,其餘為零星農舍及農業使用,土地利用價值較低,未來碰到建物拆遷量較少,土地徵收費用亦較低,對周邊生產環境影響衝擊較小。

(七)周邊土地利用完整性
本聯外道路西側為臺北大學新社區特定區,東側銜接台3線介壽路,道路部分路段與大眾捷運系統三鶯線共線,路線順應土地紋理布設,未造成土地零碎切割,將對周邊土地利用之影響性降至最低,透過本次聯外道路開闢工程可同時兼顧三峽新舊地區之發展,銜接台北大學特定區並服務三峽區中心,服務功能佳,將與台北大學特定區區內道路系統完整聯結。

三、文化及生態因素評估

(一)城鄉自然風貌
本連外道路位於三峽區台北大學特定區東南側,三峽區有90%以上由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組成,東南為中央山脈的餘脈,西有鳶山盤繞。大漢溪流經三峽附近,由高度約200公尺左右的山地間陷落平原,所以三峽的平即是由於河川所形成的山麓沖積平原地形,形狀呈扇形展開。由於平地少、山多,使自然景觀豐富,極具價值。
三峽區為台灣新北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大漢溪河谷平原。東與新北市新店區、烏來區為界,南與桃園縣復興鄉,西與桃園縣大溪鎮為界,北與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為界。 三峽市區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市況一度甚為繁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驅平緩,人口數也長期停滯,被板橋、土城等一一超越。86年「台北大學特定區」設立後,逐漸發展成新興社區,並移入大量人口,98年9月底時全區人口數已突破10萬人。
台北大學計畫區基地位置在北二高以南,復興路以西,涵蓋部分原都市計畫中的農業區,整體成不規則帶狀,全區總面積為185.53公頃,用地採區段徵收,整體規劃的方式辦理,規劃之後,住宅區及商業用地將有40~50%的土地發還地主自建。
計畫區總面積的35%,約佔60公頃的土地為大學校地,住宅區佔76.1公頃(41%)。商業用地佔地7.4公頃,將計畫區內最為精華部分,採核心式的發展構想,服務整個大學城社區。
本案即因台北大學計畫區帶來急速人口成長,配合三峽原有歷史古蹟及自然特色,造成假日觀光遊客眾多,道路系統無法紓解車潮,聯外道路之設置實屬必需。

(二)文化古蹟
三峽區之主要歷史古蹟包含三峽長福嚴祖師廟、舊鎮公所、三峽拱橋、宰樞廟、興隆宮及民權街三峽老街,皆位於三峽舊市區範圍內。本計畫範圍內未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之古蹟、遺址或歷史建築。

(三)生活條件或模式
就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系統而言,台北大學位於三峽鎮北側至北部第二高速公路間,主要聯外道路為30公尺計畫道路往西連繫縣道110線(復興路)往三鶯交流道及鶯歌、桃園地區;往東串聯省道台3線則需透過40公尺計畫道路(國慶路)或利用拓寬為30公尺計畫道路的北85線(民生路、三樹路)向東另覓路廊。目前區域尖峰旅次遠超過容量,造成全線堵車。本計畫道路開闢後,可改善道路線形,增加容量,使得計畫區內之道路系統具備完整之交通動線,並改善台北大學特定區東西向之交通動線,以確保車行及用路人安全。以提升週遭居民生活品質,健全及活絡當地之交通路網。

(四)生態環境
三峽區地勢,一般而言,由東南逐漸向西北低斜,境內約兩條主要溪流:三峽溪及橫溪,皆發源於鎮東南的熊空山附近,分別自東南及東面方向朝西北方奔湍,於鎮境西北角會合,形成一沖積平原,水田密布,而從山子腳(樹林鎮山佳)的南方注入大漢溪。鎮內大部份為山地及丘陵地,平原區的面積僅佔全鎮面積的百分之八,但其容納的人口,卻佔全鎮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全鎮坡度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地區的面積約佔二0平方公里,僅為全鎮面積的百分之一0.四,而且這些坡度較平緩的地區均沿溪流兩岸分布。山地及丘陵區,風化的程度非常明顯,三峽溪及橫溪所流經之處溪溝縱橫分布,大多呈現坡度陡隘的狹谷地形。
三峽溪自雪山山脈塔開山發端,流貫本鎮域中央。其流域為山區谷地,中、下游為臺地及沖積平原。
丘稜地帶西面鳶山、東面獅頭山遙望對峙,其間溪南尖延綿至礁溪王公坑。平原僅鎮域西北部三峽溪、橫溪與大漢溪交會處之沖積平原,約一千萬餘公頃,稻田密布。

本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高度逐漸增加。東南為中央山脈之高山聳立,西有鳶山山脈小丘稜,鎮域九成為山丘地帶,僅西北有約一千餘公頃之平坦地。而鎮內的山脈,絕大多數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嶺分南北兩脈:北嶺主峰,自西向東計有湊腳山(六四二公尺)、雞罩山(七八0公尺)、大寮地山(四八七公尺)等。南嶺主峰,自西向東,計有金平山(九九二公尺)、熊空山(九六0公尺)、獅頭山(七五三公尺)等。南嶺一脈以西,主為丘稜地分佈之所在。丘稜地風化甚深,溪溝縱橫,現為茶葉和柑桔的生產區,南嶺一脈之東南,為高度較大的山地,現為柳杉和琉球杉的栽植地,最南境之塔開山海拔一七二七公尺。
本鎮山地為並行於雪山山脈西北側之加里山脈,起自東北角之鼻頭角,經新店至三峽溪源流附近的熊空山(海拔九六0公尺),向西南斜貫而下,構成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丘陵地。加里山脈受三峽溪、橫溪及其支流沿斷層谷切割成多數山塊。三峽溪西側支脈形成高度二、三百公尺的鳶山群峰,以鳶山(海拔三二一公尺)為首,當陷落平原之底端。

本區域除北邊之三峽河、大漢溪沿岸,、及橫溪附近為沖積平原外,其餘全為丘陵、山地所盤踞,高山丘陵地約佔全鎮面積百分之九十,在氣候上,本區因屬東北部溫暖濕潤之氣候,加之東南西三面,群山重疊起伏,因此於山區地帶多為砂礫壤土,至於本區之丘陵地則多為赤色混粘土;沖積平原概為砂質土壤。
本區地處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淋洗極盛,其正常土壤應屬於淋餘土,而在世界土壤分布上,本區應屬紅黃壤區域,土壤之分布主要為黃壤、幼黃壤、石質土、沖積土及灰棕壤等五類。
本區土壤因氣候、地形、母質等成土因子之變化不同,其分布亦有所差異;試觀本區之土壤分析圖,可知山地大多為石質土,丘陵地為黃壤及幼黃壤之分布區域,沖積平原則為沖積土,而灰棕壤則分布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上之山地。

森林型態以天然闊葉林為主,少部分為人工造林。天然林主要以樟科、殼斗科、桑科及楓樹科等植物為主,常見樹種如台灣肖楠、樟樹、大葉楠、香楠、豬腳楠、茄冬、野桐、鳥榕、台灣黃妃、楓香、青楓...等;林下則常見山芋、姑婆芋、蛇根草、蕨類...等;人工造林地則主要為柳杉、杉木、琉球松、相思樹等經濟樹種。由於林相鬱密,生態系統龐雜,動植物資源豐富。林內常見的野鳥據調查約有五十餘種之多,如五色鳥、白耳畫眉、綠繡眼...等;另外兩棲類的盤古蟾蜍、翡翠樹蛙和爬蟲類的龜殼花、雨傘節、水蛇亦常出沒。

三峽區因此天然條件,除了擁有許多名勝古蹟及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的建築物,也擁有極豐富的自然景觀,如民權老街西側的鳶山、近郊的山員潭子大岩壁、五寮溪、十八洞天、插角雨林、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等,極具可運用於文化活動及觀光遊憩的資源。

本計畫區所處位置,經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整合性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網站初步查詢,非屬山坡地範圍,依水土保持相關法規規定,可不必擬具水土保持計畫書。惟於路堤邊坡,或有挖方、填方之邊坡,在施工過程中仍應設置簡易之排水溝及噴植草種保護等工作,以防止沖刷。另施工中易造成土壤流失污染周遭環境及水系,需配置妥善之臨時排水設施、沉砂淨水設施,慎選排放口期能避免施工對環境及水系之影響。

(五)周邊居民
本計畫道路聯繫主要道路台北大學特定區之20米大學路,起點為三樹路與大學路口之道路中心位置,以平面道路布設至高架橋引道後跨越三峽河,再以路堤段銜接至介壽路止,可立即有效解決東西向的交通問題,並形成一完整之交通網路系統改善區內居民利用主要道路與區外聯繫,因此除區內居民可享受交通之便利性外,針對周邊居民亦可享受其交通之便利。

(六)社會整體影響
台北大學的建校工程自81年由教育部開始編列預算,整個大學城社區特定區的建設則分期分區進行,現已成為三峽區域內最重要的人口集結地,伴隨而至的消費能力,影響不僅侷限於特定區本身,更進一步擴張三峽原有的市區規模,並因商業與服務業的帶動,大幅拓展區域發展範圍。[attach]89482[/attach]
本案配合快速成長的區域發展,在本計畫範圍完成道路開闢後,加上未來計畫之三鷹線,將可達到整體土地使用分區之易達性,同時可有效提升周邊既有道路之服務水準,對三峽鶯歌地區整體有正面之影響。

四、永續發展因素評估

(一)永續環境層面
1.建立生態基礎設施
道路開闢將影響原有生態遷移動線,對應計畫區週邊之自然系統,本案應儘量採取生態化的設計或改造,特別是水域及其周邊綠資源的保育規劃,從而達到自然與人為棲地的串聯,以維自然過程和促進生態功能的恢復。
本連外道路高架段跨越三峽河,後續施工階段應考慮配合河岸整治,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之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仿自然形狀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勿設置成垂直或過分整齊之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並維持邊坡之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上下及棲息隱蔽。坡度以1:3到1:4最為適當,在接近水面時,並應儘量平緩,維持較多的潮間帶。

道路建設可應用生態工法,因應主客觀條件之不同,應落實個案基地生態環境調查,適地適用的提出處理對策,其各階段應分析項目整理如表1-3。


[attach]89480[/attach]

[attach]89481[/attach]

2.人本綠色運輸
台北大學特定區及三峽區現行聯外大眾運輸系統以鐵路及公路為主,而聯外道路開闢後可思考增加公車路線,藉以提升及市區公車之服務能量,另外未來三鷹線之開闢,使三峽地區大眾系統整體服務效能提升,更可與區內相關人本運輸系統緊密結合運作,建構完整之人本運輸系統,達到交通無縫接駁轉乘服務之目的。

3.生態建築聚落
本計畫為市區道路新闢工程,不涉及鄰近建築聚落之改變,惟後續鄰近區域之開發,應以生態為考量,結合生態設計、生態建築、永續栽培,從物理環境面之生態、微氣候、節能減碳;以及社區環境面之社會服務機能與安全維護為發展方向。在生態社區規劃的大原則下,應更積極的以活動形成生態生活的共識,建立永續的社區生活方式,並從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能源使用與垃圾處理,以及自治、自律、自足的社區經營管理等方面著手。

(二)永續社會層面
計畫區內週邊為既有都市發展區域,藉由道路開闢連結既有交通系統,便利的交通路網可提升現有公共設施之使用機能,針對各土地使用分區亦提高使用,對既有社會紋理保留與延續有正面影響。

(三)永續經濟層面
本計畫道路之興闢可建全區內交通路網,使交通運輸更加順暢,提升整體生活環境與經濟環境,加速區內土地使用,增進經濟發展,進而增加稅收,達至良性循環之永續經濟。

(四)執行機制層面
本計畫辦理徵收後藉由都市計畫管控手段,執行後續土地實質開發建築,且地方政府均已建立完整都市計畫資訊系統等多元管道的訊息傳遞,將有助於民眾接收訊息之管道,強化居民了解都市計畫知識,俾利提升執行廣度,並建構雙向溝通的管道,降低都市計畫執行上的爭議,增加民眾參與都市計畫規劃機制。

貳、必要性評估

一、徵收範圍之選定及面積規劃是否合理

本計畫徵收範圍之勘選係配合「臺北縣轄瓶頸及易肇事路段交通改善案-台北大學特定區聯外道路規劃」所劃設之30米聯外道路,私有土地部分於土地登記簿謄本記載包含住宅、店鋪、倉庫等地上建築物,主要為健全整體交通路網,同時改善台北大學特定區急速發展下之交通網絡。

計畫範圍鄰近之臺北大學特定區、麥子園都市計畫、大柑園再開發地區等地通往土城、板橋、中永和等地之交通需求,雖可透過佳園路銜接柑城橋或由樹林交流道經國道3號前往上述區域,但位於三峽鎮部分因鄰近台3線,仍有透過北85鄉道往台3線前往土城、板橋東側區域之需求,進而造成三樹路、及台3線介壽路於目標年尖峰小時通過交通量達2,542與2,754PCPH,目標年服務水準惡化至F級,亟待替代動線之新闢疏導交通。

另目標年由於三鶯二橋之開闢,疏導部分臺北大學特定區通往鶯歌、桃園方向之車流;樹林交流道位於臺北大學特定區及未來新開發之三峽麥子園地區都市計畫與大柑園再開發地區之核心區域,故前述三區域通往高速公路之車流經佳園路透過樹林交流道進出國道3號,故臺北大學特定區通往三鶯交流道之復興路、隆恩街等聯絡道路於目標年交通量將微幅成長或降低。然而佳園路因需服務本地前往樹林交流道、柑城橋、柑園橋與柑園二橋之交通量,於目標年將有容量不足之情形發生,故目標年國道3號行經樹林、三峽交界區域南北兩側替代動線之新闢仍應積極檢討推動。

本計畫道路之寬度畫設,依據區域衍生旅次交通需求,斷面採四車道配置,道路中央設置4M分隔島,預留未來捷運立墩空間,兩側設置4m行人及自行車共用道,串連台北大學特定區之人行道,落實人本交通綠色廊道之政策,道路寬度僅規畫30m,符合需求亦避免對環境過度干擾,規畫面設計及規模應屬合理。

二、用地範圍有無其他可替代地區

(一)替代方案說明
為利於評估本計畫道路各路線方案之效益,就以下四項方案進行交通評估預測:
1.零方案:即目標年無本計畫道路。
2.方案1:由臺北大學新社區特定區20公尺國慶路起,往東延伸並跨越三峽河後,銜接環河路與省道台3線之路口,本路線全長約1,079公尺。
3.方案2:由臺北大學新社區特定區20公尺大學路起,往東延伸,銜接環河路後再經新闢聯絡道銜接台3線介壽路。本方案路線全長約1,446公尺。
4.方案3:由臺北大學新社區特定區40公尺大義路起,往東延伸,銜接環河路後再經新闢聯絡道銜接台3線介壽路。本方案路線全長約1,457公尺。
5.方案4:由臺北大學新社區特定區20公尺學成路起,往東南延伸,跨越三峽河後與環河路(省道台3線)及環河路支線平面銜接,終點銜接至台3線介壽路。本方案路線全長約1,621公尺。
茲將各方案優缺點彙整如表2-1所示。


[attach]89494[/attach]
[attach]89495[/attach]

(二)各方案土地徵收面積及建物拆遷面積比較
各方案土地徵收面積及建物拆遷面積統計如表2-2,其中方案二之建物拆遷面積遠低於替代方案,土地面積因需繞過既有建物,用地面積高於方案一,但低於方案三及四,因此方案二之可行性仍較替代方案為高。


[attach]89484[/attach]

[attach]89485[/attach]

(三)效益評估
依據前述參數設定與成本、效益項目推估結果,進行經濟成本效益評估所得之淨現值、內生報酬率、自償率、效益成本比等參數彙整如表2-3所示。各方案中,以方案2淨現值達3.17億、B/C值1.68、自償率達190.33%最佳,其次為淨現值2.77億、B/C值1.54、自償率達169.90%之方案3,兩方案均具經濟可行性。方案1由於拆遷費用達6億元,故影響整體效益成本評估結果,其淨現值為四方案中唯一為負、唯一無法自償者,不具經濟可行性。經整體評估考量,建議採方案二作為後續設計依據。


三、是否可改以其他方式取得

依土地徵收條例第11條規定,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國防、交通或水利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與所有權人協議者外,應先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權人拒絕參與協議或經開會未能達成協議且無法以其他方式取得者,始得依本條例申請徵收。
前項協議之內容應作成書面,並應記明協議之結果。如未能達成協議,應記明未達成協議之理由,於申請時送交中央主管機關。
第一項協議價購,依其他法律規定有優先購買權者,無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第一項協議價購,應由需用土地人依市價與所有權人協議。
前項所稱市價,指市場正常交易價格。
綜上所述,在採以一般徵收之式之前,先行與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協議價購或其他方式辦理用地取得,協議不成才以徵收方式辦理。

四、一般徵收財務可行性評估

(一)一般徵收開發經費及來源
1.地價補償費
本計畫道路用地取得若依一般徵收方式取得用地,依現行法令應按照徵收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補償其地價。用地補償費估算方式為公有土地以當期公告現值估之,新北市政府管有土地不予計算費用,私有土地則以當期公告現值加四成估之,總計費用約須486,000,000元,所需用地範圍及土地徵收費用參閱附件一所示。
2.地上物拆遷補償費
本計畫道路範圍內之拆遷補償費用,係根據計畫道路沿線所經地區之土地使用現況,配合地形測量成果量測各種建物之樓地板面積。建築物拆遷補償部分由地形測量資料量測計畫道路沿線之建築物面積,詳細查估補償清冊詳參附件一,目前清查結果之建築種類包含加強磚造之住宅、店鋪、輕量鐵骨造車庫等,總計地上建築物查估補償費用(含自拆獎勵)概估為45,408,795元,人口搬遷補償費用約1,264,000元,電話遷移費9,000元。
另本案工程用地範圍涉及營業損失補助為永興印社,拆除面積約68.2平方公尺,營業損失補助費為123,840元。

[attach]89486[/attach]

3.工程費
依據「公共建設工程經費估算編列手冊」,公路工程建造成本(工程經費)編估標準,編列說明如下:
(1)工程建造費用
A.直接工程成本:直接工程成本之單價包含直接工程費、施工設備及工地費用、包商管理費利潤及營業稅均在內。
B.間接工程成本:本案按直接工程成本之15%估列。
C.工程預備費:本案按直接工程成本之5%估列。
(2)用地取得及拆遷補償費:
(3)設計及監造作業費用:本案按直接工程費以「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之(2)非建築物工程技術服務建造費用百分比方式,以建造費用按各級距所示服務費用百分比累退計算之加總額度再乘以90%估列。
依據上述原則,本計畫道路全長1,460m,其中包含橋梁174m尺,計畫寬度30m,面積43,800m2,總工程費約為新台幣445,000,000元。

(二)徵收後土地處理方式

本計畫於辦理土地徵收後,將登記為市有土地,由新北市政府辦理後續管理維護作業。

(三)土地徵收財務可行性評估

本計畫範圍內如涉及公有土地係採有(無)償撥用、私有土地則由新北市政府以一般徵收方式取得,其經費來源由新北市政府依都市計畫法第77條規定籌措,並負責興闢,概估土地暨地上物徵收費約須532,805,635元。





作者: 小柚子    時間: 2012-6-9 21:50
感謝分享
作者: 恐龍學長    時間: 2012-6-9 23:57
假設,北大特區除目前聯外道路之外,未來另闢聯外道路,會不會讓車輛駛入北大特區借道(或許是"非常捷徑":ex從鶯歌到土城,現在都走 ,日後改穿越北大特區);對用路人而言,確實多了一條路(或許會轉變成主要路線),但對北大特各區而言等於被切斷了其完整性。或許車輛增加、人潮增加...會不會失去現在悠閒的氣氛?

啊~我不知道啦!
怎麼樣才好呢~~~
至少現在的狀況不錯,回到家後,稍晚出去散步,無論在松街、竹街、梅街,甚至到台北大學很舒服,不會有很多車、空氣也不糟糕...
作者: 恐龍學長    時間: 2012-6-10 00:00
可不可以就維持目前這樣...整個北大就像一個大社區自樹一格...
作者: zean    時間: 2012-6-10 05:14
恐龍學長 發表於 2012-6-10 00:00
可不可以就維持目前這樣...整個北大就像一個大社區自樹一格...

那就要祈禱北大人口不要再增加~~
作者: tsengntpunsl    時間: 2012-6-10 23:58
如果大學路口六戶仍然不同意
其實方案四 還挺好的
可以避開橫溪路口 多的建設費其實沒有很多

這樣三鶯線就會改道
也挺好的 因為可開發腹地更多
土地經濟效益提高 比較會過


作者: johnshuetw    時間: 2012-6-11 00:06
4個方案沒有圖解啊?!
光文字有看沒懂,到底路線差在那?
作者: 阿煒    時間: 2012-6-11 01:00
恐龍學長 發表於 2012-6-10 00:00
可不可以就維持目前這樣...整個北大就像一個大社區自樹一格...

我是覺的多這條聯外道路,對於我們住北大社區的人來說也會很方便,現有的聯外道路真的愈來愈容易塞車了
作者: chioumj    時間: 2012-6-11 11:44
目前復興路與民生街口的塞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 假日塞車都快塞到國慶路跟三樹路口....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