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 ^; d" L3 y, e8 y越想保有個資安全,就應多付費4 V7 c6 g5 ]/ B' \
0 }* Z8 u- ~$ ]1 M
0 A, @/ j6 Z3 w. x7 J1 k- Z/ E
) D$ X# X b7 S' W7 i O/ {% }4 K9 k- p但是,目前最大的變數,卻是某些政府,打算立法禁止網路服務企業買賣用戶資料。這些立法的理由,就是避免用戶資料被企業賣掉而傷害人民。這就像因為怕有人開車會撞死人,就立法不准人們開車一樣。1 ~: T+ }$ [& i2 l- W
$ j) o1 D0 P" K" G
, s/ {3 l0 r6 U* ^8 D \% g$ e# a: Z3 G1 E$ L, }+ @5 R' `9 s
如果網路服務廠商,能按照用戶承擔隱私權外洩的風險高低,給予不同定價,每個人就會按照自己能承擔的風險大小,付不同代價來享受網路服務。& b! g9 u% E/ N' c
( N, M& Y6 p0 _0 K + P! V e- g$ `3 ]% B3 z0 I% k
但如果立法完全禁止廠商買賣個人資料,那麼廠商再也無法以用戶資料牟利,結果就是網路服務一律都要收費,所以,上臉書或Google,可能都要收錢了。$ t. ^! L2 P' w9 E2 O& s" c
- j# v7 o; p5 O
9 @5 k4 Y/ a, N8 n0 S
6 x; I5 M9 |% K9 Z- L 0 b' v! v5 }: a' u0 ?1 {
如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魯賓(Paul H. Rubin)所說,「消費者越想保有隱私安全,就要付出越不便利的代價。」: k5 W% R9 a4 r; B; E X0 `
/ a8 L' A: C! K% Z( z
, F) z& p: ^ V8 r S2 I& F9 i0 D. l% Q9 b
我們是要讓人們按照自己願意承擔的風險大小,自由選擇想付的價位來使用網路服務?還是讓政府幫人們免除所有風險,但每個用戶無從選擇,一定要付費使用網路服務?這中間的取捨,才是在網路隱私權爭議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 M5 f5 P" O) _+ O7 m
' f! U* R+ {* `0 s' Z' G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