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遇見被失業和債務嚇醒的美國人.直擊美國 蠟燭工廠遷回美國 [列印本頁]

作者: 歐陽    時間: 2012-3-24 09:25
標題: 遇見被失業和債務嚇醒的美國人.直擊美國 蠟燭工廠遷回美國
本帖最後由 歐陽 於 2012-3-24 09:26 編輯 ; I- h. ^5 w; x" g+ z) S" S
; |4 G2 i6 C) A6 E* a
遇見被失業和債務嚇醒的美國人/直擊美國 蠟燭工廠遷回美國 大學生站上生產線. v2 k% T' t( n6 b1 \
" h( M- s( x/ ~! D' n* ^, ~
+ b! E7 X; i) e6 _, E6 M8 x
【文/楊紹華】[attach]73377[/attach]1 q- F4 g4 N' }8 C) r( k' [
7 ~7 }( h/ t# B1 S5 W
前言
" B& k4 E% O1 t
! d0 p$ H6 j8 I, d6 b5 ?0 p畫面就像是亞洲低收入國家的某條生產線上,只是,主角換成了黑人與白人,對於枯燥單調的工作,他們甘之如飴。直到今天,美國仍在高失業率和債務破表的危機之中掙扎,但,人民已經開始反省,美國人變得不一樣了。
* p! v. S; n; J, P0 W/ Z7 C$ W4 N; w/ a1 J+ q
$ {- U6 J7 d/ Q: w* b" A$ U
美國總統歐巴馬大聲喊出「美國要重返製造業」,為了一探虛實,記者從台灣出發,經過十八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美國馬里蘭州,造訪巴爾的摩新設的工業區,來到這家受歐巴馬高度讚揚的小工廠。2 q, |( h- C: M7 Y6 a% U
. |4 f9 o9 Z9 s1 m5 n6 N' p7 c/ H

& L, m: k0 N" ~8 [$ C$ r: }走進千詩碧可蠟燭公司(Chesapeake Bay Candle)去年正式營運的新廠之後,首先進入一間小小的展示廳,牆上掛著千詩碧可一九九四年成立以來的歷史照片,包括位於中國及越南生產線的製造現場:幾名員工站在生產線輸送帶的兩邊,低著頭,專注執行單調的勞動工作。
# \# z6 w4 e$ ?) A; q
" e5 v! _$ G. w5 M" B# q7 e2 \+ A( u5 g, @% b- p6 \) K
工廠勞工:為了生活,甘願站上生產線
2 w7 G9 j3 l% g& A9 ?& L, v$ O+ Z7 g& O4 F4 m2 m. S

9 D6 I. @( m6 R- H4 ?* V打開工廠的大門,眼前畫面一如剛才看到的越南廠或中國廠照片,只不過,主角換人了。一群美國勞工,站在嘈雜的生產線上埋頭工作著。
. r0 U3 C" I2 ]. d$ d; y- `- j+ o% [1 s; R: V
) {$ L$ g6 k' p/ U
生產線的起點,一位中年婦女正從紙箱裡拿出幾個玻璃杯,整齊地放在輸送帶上。這個動作,她每天要執行六個小時,約莫要放上四千五百個杯子;而在一九八七年至二○○九年的二十二年時間,她是每天坐在辦公室裡的辦事員。
$ R1 Q0 o: q; I0 J' @$ g" J/ b4 W6 f9 L; q2 _0 d
- }6 p' I' s- S: H& ^+ I7 I2 u
中年婦女穿著一件大概是從家裡拿來的圍裙充當工作服,上面難免有些髒汙,但她不以為意:「我在這裡做了八個月,當然,和以往的工作性質差很多;但,我愛這份工作,再怎麼說,它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感覺。」二○○九年,她原本服務的公司因不敵景氣衰退決定縮編,她是眾多受害者之一。
  z( a6 ]8 ^' U0 |8 J6 A5 c# _& I% W; k
" r7 E4 j! @7 _
生產線上大約有二十名員工,除了中年婦女,還有未滿三十歲的失業青年、放棄就讀大學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原本想去大聯盟打棒球,但在選秀會中沒有被任何球隊選中。」在千詩碧可創辦人徐玫的眼中,這群涵蓋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美國勞工,工作態度並不算差。
- E/ o  p5 x: r. l, B, u, ?7 B
( W; D, G7 _# }+ M% h. }: L& X: |- Y- L! z0 I! F- G
刻板印象中,那群習慣借錢消費,不能吃苦耐勞的美國人,似乎已開始改變;而一場「勞動救國運動」,也就在民氣可用的背景下,由政府發動,接著開始風起雲湧。( e8 @$ t& y9 f

) s% X# o  T: u/ a3 B
0 V/ |0 C9 T: n8 @工廠老闆:搬回美國,成本是主要考量$ x  X( i  r! w6 J  q

$ Z& V8 F  f, m# `. C: B- O1 p+ N3 x* b; V4 X
去年聖誕節前夕,徐玫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電話那端來自白宮。
, I7 W6 [( ^% m9 y1 i「聽說你在馬里蘭州蓋了一家新工廠……,想請教,為何要到美國設廠?」徐玫回憶,對方大概一連問了四、五個問題,而她則是據實以答,「搬回美國的主要考量,就是成本。」徐玫開始描述一支來自中國的蠟燭,身價是如何在這幾年快速上漲……。3 P" o# X% A! V( B9 m. i

- C5 X4 w' ~2 c9 [* J5 L: Z
" ^: B0 V- N5 c1 o! y' K二○○八年,中國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是讓徐玫認真思考撤出中國的關鍵轉折,「不管是臨時工或正職員工,企業主都要為他們投保醫療、社會、退休保險,光是這三保,就讓勞工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也規定,雇用兩年以上的勞工,業主不得隨意解職,「忽然之間,勞工的糾紛變得很多,解雇一名員工變得很困難,造成更多難以估算的無形成本。」
; ^. G. \5 q  v: Y9 v
, p/ W! k% ]3 t3 m
6 {0 j. {7 u2 L8 U此外,石油價格上漲造成運輸成本攀升,「二○○八到一○年間,我們的運輸成本每年增加二○%。」徐玫表示,種種因素加總起來,對於毛利率大約只有一五%左右的民生用品業者來說,已經無法負荷,「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成本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可以縮短供貨的時間。」
! X( {) q5 ]+ E7 A
; p: C  M" {. [6 i' D3 N* h  ]1 _5 r! c# b
就在徐玫接到意外電話的兩周之後,一月十二日,她受邀到華府參加歐巴馬召開的論壇,論壇邀集十四家過去一段時間在美國增加雇員的企業,包括了福特、杜邦、英特爾、西門子、勞斯萊斯等,在論壇中,每人發言一分鐘,歐巴馬卻讓徐玫整整講了七分鐘。論壇結束,歐巴馬宣布了「In-sourcing Jobs(工作回流國內)」計畫,而其核心,就是要利用中國薪資調漲、美元匯率趨弱的大好機會,一舉復興美國的製造業。1 \4 e5 J. v  ?2 M; G
0 \8 e8 ?' Q! U2 N9 }4 E

/ C% D5 r3 q, `$ w' F市府官員:QE幫我們一個大忙
# e- A1 t9 x; v) I$ T$ C7 h
+ V4 q; C- v  x5 l1 c, I. V, _/ B# z7 S" r( l! |+ ~) S9 o
場景拉到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中國勞動成本上升的效應,已充分反映在這傳統製造重鎮。
6 Y0 a/ O) `& M7 _5 D1 }$ Y/ z在《富比世》雜誌的近期調查中,密爾瓦基被列為「全美最佳製造業城市」的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這座城市的製造業成長幅度達到七.九%,是報導中十座製造業城市的成長之最。快速復甦的表現,甚至讓歐巴馬選擇在此造勢,二月間,他來到總部位於密爾瓦基市的瑪斯特製鎖公司(Master Lock),過去兩年,這家公司開始陸續把中國的產能移回這裡。) S. W/ i2 ~# F4 P8 {* I
5 k/ @2 x( u8 |3 y5 G

) }4 B! o6 b- S/ ~, r, y3 D「三十幾年來,我第一次看到製造業在這座城市快速成長。」在密爾瓦基城市發展部門工作超過三十年的瑪莎布朗說,密爾瓦基是美國的傳統製造業重鎮,但自從她在八○年代初期來此工作之後,這裡的工廠首先是往美國南方移動,然後是墨西哥,接著遭遇全球化,工廠移往中國,然後是越南……。- i7 J: c# c9 Y/ {$ g; O( e
/ D! P$ d! _3 M4 ?: b6 ^
6 W+ S/ d" U1 [- U6 R" G7 ~9 c
談到這個過程時,瑪莎布朗以她的祖母為例。「祖母是一九○五年出生,在三○至七○年代後期,她在密爾瓦基的農業機具廠Allis Charmer工作,可以說是靠著這家公司過了一生。」但在進入八○年代後,受到工資不斷調漲和全球化衝擊,Allis Charmer在八○年代初期結束營業,「祖母很幸運,她是在這家公司付不出退休金之前過世的。」
0 {6 R" K6 E8 x- x. a( c如同許多業者的意見,瑪莎布朗也認為,美國近期的製造業復甦,主要是拜中國薪資調升與美元匯率貶值所賜,但正因如此,對於製造業復甦趨勢能否延續下去,瑪莎布朗還不敢把話說死。3 `; R  h: ^1 W+ M2 R7 z

6 C+ R7 @  Z5 r4 M3 v/ e
; z# M; k' h3 g8 ~7 z) N4 D「畢竟是需要大環境的配合,除了中國薪資得要繼續上漲,也要美元繼續弱勢,美國製造業的復甦才會形成長期趨勢。」在瑪莎布朗的觀察中,密爾瓦基的快速成長,與美元弱勢帶動出口高度相關,「我甚至可以同意,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幫了密爾瓦基一個大忙。」她認真地說。' x8 X- f4 v! M8 W
, m) g6 b' L/ O. N
; o, m+ T$ x( k" Z5 j
此外,她也認為美國重建製造業仍有關鍵課題必須克服:「勞動力!」作為密爾瓦基市政府城市發展部次長,瑪莎布朗經常和區域內的各家業者溝通聯繫,「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是業者最感麻煩的問題之一。」她說,經常遇到的勞動力問題有兩種:第一、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不足;第二、美國人民投入製造業的意願不足。 ■《今周刊》
1 S* O; V7 h2 K2 ~5 A
作者: 小柚子    時間: 2012-3-24 21:08
回復 歐陽 的帖子
) L% c5 D/ u: S" Y  J
) w% u; w( ]: M5 U/ E, a美國也有類似聲音:蘋果應將產線拉回美國生產,增加就業機會。
/ S! x: b/ H( W$ n% z1 D) H8 t4 i: d) M- u% q
蘋果享受高毛利同時,應擔付社會責任。
% [) Q3 k: ]6 K5 a
+ I' \. A+ G" B0 ?1 u台灣最近也在思考企業回流相關配套措施。3 f% H6 w0 G' L- w0 E

9 E8 [7 r4 q4 r2 W% G5 f2 A隨著大陸工資飆漲速度快速,這樣的思考或聲音會越來越多。; ]0 G1 x( c; g4 @) e
( ?0 `: r/ p7 J/ v) b

  Y1 _8 i+ p8 W
8 I2 P, X  Z- ~# W
作者: danny_chang    時間: 2012-3-25 03:33
以前朋友到大陸長期工作,薪水是台灣的二倍,也就是說台灣月薪四萬到大陸就有八萬.... S7 n9 [1 z: b/ T9 `
但現在到大陸工作,薪水跟台灣月薪差不多,而且都超時加班...雖然那裏的物價比台灣低...4 R( D; R1 W& {* [/ L  Y  }* s" X0 I
不過跟之前比真的差很多...說真的我身邊的朋友都很不喜歡被派到大陸出差...因為工作時間8 d, D0 \( i& w" U3 L; o6 l6 ^2 A
都被拉長...尤其是有家庭的更不想去大陸工作...
作者: 睿依依    時間: 2012-3-25 06:18
好像看到台灣的失業勞工的轉機呢~Go!Go!Go!
作者: 吉娜小姐    時間: 2012-3-25 11:16
現在台灣年輕人不愛勞動力的工作, 但勞動力的工作應該是產業的基本, 想想若沒人要當工人, 沒人蓋房子, 沒人要種田, ....................
作者: tomliao    時間: 2012-3-25 11:21
那這麼說趨勢資金可望回台
作者: w5719w    時間: 2012-3-25 21:47
回復 吉娜小姐 的帖子4 u5 }& e2 d# ~% n6 `
' e7 P/ z4 k0 M# u2 ^

作者: w5719w    時間: 2012-3-25 21:48
回復 歐陽 的帖子, t) }( B' E0 ?- i9 d! W
! ]% T! U7 Q2 J! ^# @1 u

作者: ryeh1    時間: 2012-3-26 04:06
前幾個月 剛好在英國出差 跟一位計程車司機聊天
- n+ A6 r! O! C/ K: M% L其實 英國的狀況 也好不到哪去 失業率也非常高
2 F* P+ a  u9 @0 g/ B' s那位司機也很感嘆 英國幾乎所有的工廠 都往大陸去(還記得前幾年高級B牌 移往大陸 吵得不可開交)
! }0 q& {3 C; l而這位司機 竟然提到德國 說德國是非常好的國家 因為他們沒有因為這樣的風氣 而把所有工廠都往大陸牽去
) \& q# M4 _8 p+ x因此德國可以在這次金融危機 還可以挺身出來救歐盟的國家8 \5 E% g1 P0 S, u
  \$ I9 ^' L  ]8 J2 F
而 我馬上聯想到...台灣呢???
作者: 文兒    時間: 2012-3-26 08:15
回復 歐陽 的帖子" Q+ j0 N, e- s( t) p) }. C4 o

) x+ R& E- z( J* O- y商人無祖國,那裡能生存就往那裏去,只要國家環境好..不怕沒人來^^
作者: DanielYang    時間: 2012-3-26 12:06
根據上週一的一項財經新聞,透露出因美國經濟持續擴張,美元未來可望持續走強下,美國當地製造業的資本支出應可望增強動能,惟對外銷產業則有短期負面衝擊。台灣出口型產業勢將增加對美輸出,來補足對大陸及歐洲的需求減緩情況。
作者: 魟魚    時間: 2012-3-26 22:57
時代在變遷,風水輪流轉~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