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by梅子 [列印本頁]

作者: 梅子老師    時間: 2012-3-11 22:38
標題: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by梅子
文/梅子
! U. a, N' k5 S% y' L2 E. T) F9 g
2 D# m& I; C+ U# y' X       陶藝家手中的那把土,似乎可以隨他意志變化成他蘊藏內心的形體,可能是彎曲的陶器、生動的臉孔或是一株池畔上的荷花。平凡人如你我,沒有陶藝家巧奪天工的妙 手捏塑自己的形體、遠大的理想雛形,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讓呼吸自在、心靈自由,把自己想像成無所不在的水,不拘泥各式器皿,所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端看自己。4 p& v* ?* X+ |
  
) O9 p/ c1 F# Z' B  \; A6 O& `       在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一片,呼風喚雨的時尚雜誌總編米蘭達有著領導潮流的名聲,因此她幾近目中無人,唯一的弱點是她的事業背後有一樁不美滿的婚姻和她最親愛的女兒。安德莉亞是個社會新鮮人,穿著呆板不引人注意的服裝卻得到了總編輯助理的工作,在此之前她完全不認識米蘭達在業界上的地位,但是她從旁人的態度,以及米蘭達全套的PRADA衣著上,她知道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她說服自己力求改變,挑戰更時髦新穎的服裝,變成時尚圈的一員。
  q- F; t. F9 f! @; }6 K9 s! p
. D$ T. p) C+ l" d; h       在現實生活裡,幾乎沒有一個工作是不需要挑戰就能如魚得水,優游自在的。「禮儀師的樂章」使得大家體認到「禮儀師」工作的價值與心理變化的轉折,原本不敢公開的工作,最後終於得到妻子的認可與讚賞。雖然被稱為「穿著PRADA惡魔」的米蘭達,也一定是調適自己個性中的某種性格,而成為一個外表堅強、光鮮亮麗、內心渴望、感情脆弱的知名總編輯;安德莉亞則是米蘭達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米蘭達年輕的自己,也在迷茫中改變自己,為了一個虛榮感的目標持續前進,不久後,安德莉亞發現自己在汲汲營營間失去了真心,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她選擇離開。
8 K+ z6 U* R+ s* i* e/ m1 h% O) z- U6 t, \9 a3 b5 ^9 R4 z
       如果一個人無法清楚自己的個性而適性而為,或是找到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那可能會與電影「搖滾教室」中的女校長或是杜威費恩的室友有著同樣的命運,女校長對杜威費恩吐露心聲時這麼說:「壓力使我變成連我也不喜歡的自己。」這一群學校裡的小孩子是父母年花高昂學費細心呵護的寶貝,他們在父母的殷殷告誡下學習端正、學習課業,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在隱藏潛在的才能、價值;而唯一不同的是故事中的主人翁杜威費恩,正因為他深知自己生命全然奉獻給搖滾樂,因此看待人生低潮的態度也不一樣,當他積欠好幾個月的房租,他引頸期盼的仍是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當他被樂團其他團員摘下了主唱的頭銜,他頹廢失志,卻在一個陰錯陽差的機會裡假冒室友成為一個代課老師。7 D9 s2 m1 g  Q+ h/ ^8 @1 O0 z

  X4 \7 }  G  M, m9 C8 x6 y  b       到底該如何成為一個老師?杜威費恩只想著還清積欠室友的房租,他壓根兒沒想過這個問題。直到他發現這個班上的孩子音樂資質優秀,他靈機一動,他可以帶給孩子的是一門搖滾樂啊!一場比賽顛覆了孩子父母對於杜威費恩的看法,也為這群孩子開闢一個課後社團的園地,誰說小孩子不能學習搖滾樂?誰說一群小孩子搖滾樂的樂團「搖滾教室」不能四處表演?
6 m8 ]. D- \7 k% }# f" @! B' C2 U2 V
       如同水一般,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可塑性。老師也可以不論學歷,就他所擅長的才能來開啟孩子的生活視野,而我們給予學生的,當然也不能只是一個框架,而是一片無拘無束的天空。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可以看見一片無拘無束的天空?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中,雷夫老師指出「以信任為基礎、毫無恐懼的教室,是孩子們學習的絕佳場所。」並且以柯爾堡「道德發展六階段」作為他帶領學生的目標,這六階段分別是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雷夫老師在與孩子們見面的第一堂課,就是跟孩子們討論這每一個階段的行為模式,使孩子能夠理解自己該朝哪一個目標去進步,這樣的對話是一個師生平等性的談話,對此我感覺獲益良多。
1 M2 _. h+ ?; H. G' E! a4 U8 h( u8 ]8 Z
       從決定當一位母親開始,我就是一位認真閱讀的媽媽,看了許多教養書,漸漸得到自己的教養方式。但是當一位母親與當一位老師之間總是有所差別,比方說有些母親對孩子非常嚴格,有些母親對孩子偏於寵愛,身為一位老師則強調公平,任何事情都要在孩子面前公平,才能取得孩子們的信任,使孩子打開心胸彼此快樂地成長學習。
  r' ?4 C+ M2 x4 I0 R* r4 _! [: S  z/ a, }
       擁有樂觀學習的情操的小孩是最幸福的,他們擁有的是一輩子的學習能力!我想這也是雷夫老師,甚至是創辦雅德賽思的黃能德先生所看到的必要能力!/ p! o$ A$ w. T( ~
2 `" N$ a9 A% K6 m! n
       身為一位安親班老師,我知道安親班裡有制式的座位,讓人不覺得心情緊張起來; 緊張一板一眼的環境造就出對學習沒有樂趣的孩子。我知道安親班裡有制式的課業,讓人不覺得心情沈重起來;沈重無法結束的評量造就出對學習一再重複的孩子。安親班裡滿是比較的聲音,幾乎很少溫暖的問候;安親班裡老師通通都包:功課要求正確、教室掃除乾淨、學生擾亂紛爭,一間教室充滿了至少15位個性不一、年齡不一的孩子,一位『有經驗』的安親老師,能夠用什麼態度來對待每一個孩子?; V7 t$ ~; k1 E4 m
0 T+ {( G: }5 Y2 b2 `  l
       在閱讀「放學後才是關鍵!」之前,身在安親班制式的體制內,我也不停地反思這對於孩子、對於家長、甚至是對於學校的老師,真的是一件對的事情嗎?學校老師已經習慣於安親班的存在,因此回家功課幾乎不容許有錯誤的空間,似乎每一個孩子在課業表現上,優秀才是必然。偏偏我是一個重視學習態度的安親班老師,我希望孩子能學到的是「自動自發」的態度,但是讓安親班裡的每一個家長都接受我的想法何其容易?於是,也只能被迫地陷在「字體美、成績佳」的壓力之中。反觀我自己的孩子,能自己寫回家功課、主動拿書出來閱讀,多年栽培他閱讀習慣總算有所成果。
' o! n7 r( w- g3 h0 V) ^; y7 n. \( a3 q
       閱讀許多類似的書籍之後,我知道芬蘭給予孩子的是一個多元的課後社團,而非一直埋頭苦幹的安親班,在多年的行銷企劃的歷練下,活動規劃是我所擅長的,與孩子們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去看事情,也是我一直在學習在做的,豐富多元充滿趣味的課程設計,我有信心可以勝任,並且帶領孩子朝向自動自發、樂觀學習的個性上努力,讓每一個有緣相會的孩子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M1 ]5 r7 z& n

7 y& r9 ~" H' q$ Q3 s: c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