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一%的意外 一百分的成功.台灣網路教父 詹宏志
[列印本頁]
作者:
歐陽
時間:
2011-10-25 02:07
標題:
一%的意外 一百分的成功.台灣網路教父 詹宏志
一%的意外 一百分的成功/台灣網路教父 詹宏志
2 I6 H* g- C. k+ x( n
$ F) c' _ l! |; D& D# f
: E/ N( B; F9 m. e$ P
【文/賴筱凡】[attach]51694[/attach]
% _: n Z8 u9 n: t0 A3 r6 |& U
1 b, X' O0 U* g6 J5 y+ b
前言
/ `& K7 ~# h; i3 A4 H
& z& {/ j2 r8 R7 {( R! G% b0 V3 `
人生難免有失敗的意外,問題是你如何看待挫敗背後的啟發。十年前,他在三七○天內賠光《明日報》三億元資金;三千個日子後,他帶領的PChome集團年營收破百億元,今年「商店街」上櫃,台灣最大電子商務王國儼然成形。他既是台灣網路業這十年起伏消長的縮影,更是台灣網路業的先行者,他是文人、是商人,也是燒得一手好菜的大廚。他是網路家庭集團董事長——詹宏志。
* d& j4 K* I0 j% E7 Z# h# ^) ~5 h
. X0 f( _7 W7 b# Q
) Y9 z1 k3 P" B6 a7 }# X% x
從人生最大的低潮走出來,需要多久?答案是:十年。
0 o) D) X+ Q3 T
' Q+ [) M8 o( A0 P
Q0 s$ i# x/ s6 I
曾經,二月二十一日,是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集團董事長、《明日報》創辦人詹宏志一輩子最難忘的日子,因為那是他遇上工作二十餘年的最大挫折,跌到人生谷底的紀念日。如今,他無須再感懷這天,因為網家子公司商店街成功上櫃,集團年營收衝破百億元大關,甚至每月都在改寫新高的紀錄。詹宏志證明自己對網路的信念是對的,更因堅持這項信念,而重新攀上人生中的另一座巔峰。
, x: {8 G9 v5 }. a" o
6 q+ n' o7 z3 o' g5 C- i" k6 i8 M6 L
( X- e# S4 x* O6 L/ E9 O+ ~$ G6 O
約莫三千個日子前,二○○一年二月二十日晚上,台北市敦化南路《明日報》大樓下,如同電影經常上演的圍捕逃犯畫面,大樓底下停滿了各家電視台的SNG車,記者或坐或站,一會兒緊盯大樓裡頭的動靜,一會兒又急躁地與電話另一頭的主管回報狀況,彷彿通緝犯逃到最後,走到盡頭,只能縱身一躍。
2 Y) Z$ {5 E* B& P8 I
& L h$ x. U' A) u5 M7 Z
$ e5 Q+ L$ t$ ]1 N& i
十年前《明日報》慘賠三億
- m3 o4 U& s$ P
「付出學費最貴的課 當然要多學一點」
! B$ ]- }- G! `6 d2 J4 S
: b% C' K6 }5 s9 A- G
3 @7 y. N" [+ W# {
站在樓上的是詹宏志,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冷眼看著腳下那一幕幕荒誕與超現實,「因為在當下,你很難相信這是真的。」十二點的鐘響了,詹宏志還在為二八九封給《明日報》員工的告別信,一一簽名。完成最後一封紙上道別,詹宏志沒有猶豫、也不掙扎,默默搭電梯到地下室,避開大樓門口的守候記者,從車道緩步走回家。
. a) l6 S k W1 b$ u0 o% ?) z7 {: G
& z9 Q3 s8 J& t- |2 Q
, ~7 H- S, }3 ]; w+ ^6 D
那晚,他並未失眠,隔天也如常地早起,赴了一個簡單的早餐約會後,便到辦公室上班。「十一點一到,記者會開始,就是你們看到的那樣。」事隔十年,詹宏志回憶起每個片段、細節,仍異常清晰。說到激動處,他忍不住嘆了口氣、停頓幾秒後,才又帶著苦澀地笑:「好像昨天才剛發生一樣。」
; T' E+ v/ V2 B% D( L
8 j. C/ Z5 _5 H* H2 K/ M) h
$ ?! U$ R D2 F
對詹宏志這樣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來說,這已經是他在專訪中,情緒最高漲的一刻。但,他沒有放任那樣的情緒蔓延,下一秒馬上揚起笑容,將話題帶回正軌。
; f, v. t% V4 X n$ m! @; n
, q6 E/ e3 A! y/ A+ @, a) j
( v# X3 ]( ]4 W% _/ {$ t. w' ? V* B
之所以能如此冷靜,像在MBA課堂上分析個案般,談這個他一生中近乎恥辱的事件,是因為十年來,詹宏志頻繁地重複類似的回憶,把自己丟到結束《明日報》前一晚的場景裡。即使今天詹宏志坐擁的網家集團市值超過一六一億元,不再是那天在所有媒體面前承認失敗的詹宏志,他仍不斷地回到那個場景去反思,「畢竟這是我付出學費最貴的課,當然要多學一點。」
6 z: H) v& n' ^% k
1 C9 c U$ m0 u
. u+ u/ D' L9 u
《明日報》是台灣第一份網路原生報,在世紀交替的千禧年,上百位媒體工作者,追隨有「趨勢大師」美譽的詹宏志,打造網路新貴的美夢。那也是出身基隆礦工工程師家庭,在媒體闖蕩二十多年的詹宏志,人生最輝煌的高峰。
0 {( V5 q3 q& ]0 T ?
* B& G' M& @6 Y$ K- B& J/ s, X
& s# X) y: |* t1 {5 ~3 ^2 {9 i9 x
然而,僅僅十二個月又五天,《明日報》就因不堪虧損,吹熄燈號,所有員工資產移轉給剛來台探路的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成了今日《壹週刊》創立班底。
' b# D- y7 E" X. t8 Y6 `/ H
* t$ M- F ~2 c2 J7 C6 [3 B+ [
$ v9 q) u% `' V1 H% o
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敗
8 r' ^, c1 Y, }0 t
「九九%的保守 卻發生了一%的意外」
8 P1 o- }8 C6 t
. j0 @& Y2 H! K5 S+ [8 ?6 ]7 e* f
@! l1 |1 M9 ]
對外,詹宏志認了《明日報》的失敗,因為慘賠三億元、股東不願再注資,都是事實;但對詹宏志自己,那些沒說出口的打擊更大,因為《明日報》不僅僅是他的一次創業受挫,更是他保守行事四十餘年來,出於一%的意外。
: }, P* c2 Z4 k' R9 ]
4 L# ]+ ]. s$ s& n
) a9 r# P* K+ W0 t% \& s
從小,詹宏志就沒有令父母多擔憂過,他順利考上台大經濟系,生活費也多半靠自己打工攢來。一次打工機會,開啟詹宏志進入媒體業的大門,只是這與他父母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大學畢業時,母親本來以為我會找到一個比較『正常』的工作,像我的學長林克孝(台新金前總經理)那樣,進入金融業,謀得穩定工作,可是我沒有。」對詹宏志來說,經濟系的訓練讓他具備財務能力,卻非他的志向所在。
. ?$ H$ s' p, ^4 V% j
u) K: l) \1 S& P4 V" l
6 A9 M' h! [% v8 |) L
認識詹宏志的人都知道,他博覽群書,去過他家的好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他藏有上萬本的層層書櫃,即使一走進詹宏志辦公室,最先映入眼簾的,還是他身後那一大面書架。「讀書與寫書,一直都是他的最愛。」認識詹宏志逾二十年的好友如是說。
4 r+ P. p+ R: V8 i8 X5 U' m0 i
3 s# @. r, n# x) t3 y# q( n6 d
8 J8 `2 `$ O% j: u( ^- }9 E
所以,詹宏志坐擁經濟系背景,卻走進媒體叢林,絕對不是意外。在創辦《明日報》之前,他當過《時報周刊》總編輯,做過滾石唱片總經理,也在遠流出版公司任職總經理,後來更一手創辦網路家庭出版集團與城邦文化。在《明日報》之前,他幾乎是平步青雲,駛了二十餘年的職涯順風船,直至創辦《明日報》。
, Z5 b3 n; h8 ~2 A2 X
: U7 q3 S1 U5 t' ^: Z2 t; H( G
- B V8 [* l+ z( ^, D$ O# I
「其實,我在九九%的時間裡,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明日報》是我沒預料到的意外。」詹宏志偏著頭想了一下,緩緩道出這句話來。
/ d) N/ v) ]/ |. K! F! m& \! S
% F* {5 M$ {& _% |, @( ?1 ]) w' \7 }/ h
& ~/ c: ]/ X7 o+ A
燒錢一年決定收手
) e1 `+ f7 W) a
借錢買回員工持股 還加了七%利息
: S# a1 C& A" y- e8 W! ?8 S4 D3 u
3 W+ c# O @2 k$ I2 h
7 X% o* A/ T8 ]7 H$ v8 r0 o
一九九九年網路浪潮開始衝擊全世界,處在資訊最前端的媒體業,自然最先感受到這波又急又猛的熱浪,已打到岸上腳邊。熱錢不斷湧入,身為電腦與網路的推動人,又是眾人仰賴的趨勢專家,加上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等科技大老支持,詹宏志就這樣被推上浪頭,《明日報》便是在那樣高度期待下誕生的產物。
, B! ?% ^ q3 ?' f0 e. k
7 {: ^. ~/ X/ N0 s. ~6 ]0 r
3 R) g: m2 B( s
然而,儘管所有的人都認為網路會像變魔術般,顛覆我們的生活,我們會不滿足於隔日的報紙,而希望「明天的報紙,今天就看得到」。但它是否真發生了呢?現在這事已毋庸置疑,因為網路即時新聞已以爆炸的姿態充斥周遭;而且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隨身攜帶筆電、iPad,無線網路鋪天蓋地,隨時隨處可上網。可是,把時光拉回十年前,完全不是如此。
# n0 u* a0 W, n# Y
) a( ~) N3 ^3 Q1 {% N1 g
5 F1 ]" G: @ r6 u$ j3 B/ I
那時台灣的網路使用人數不過占總人口兩成多,網站的商業模式也不成熟,免費的網路報紙,沒有銷售與廣告進帳,卻為了衝流量,拚命燒錢。「當時我們以為,很多事情可以用錢彌補差距,新聞數量不夠多,就找更多記者;更新速度不夠快,那就再投資下去。」
$ V' f$ o3 u+ \+ s8 j# x4 @
0 M' H A, P( U. f
. M" U2 E( A+ o8 B) R
詹宏志不諱言,那時他有企圖用錢迫使消費者接受網路時代來臨的念頭。一個需要五年才會水到渠成的趨勢,他卻壓縮到一年要消費者照單全收,現在看來,的確不切實際。
+ ^6 [: B# C3 j4 C
5 _( k) H7 G8 l0 s R
9 r7 C/ D! t* _/ M( t
但熱錢與吹捧令人迷失,泡泡也已經吹得太大,「即使《明日報》最後一個月,我還看到使用者人數與流量在快速成長,可是……」他搖了搖頭。外頭將《明日報》每股價格喊到四十三元,有無這個價值,詹宏志心裡最清楚。
9 r6 Q0 O. Y9 U
% W" f5 F, D! l
7 P$ e- |0 a5 W* w/ X/ E: N# o5 ^, j- q
「如果當時PChome一年能賺三億元,《明日報》賠個六千萬元,在損益平衡邊緣,當然無妨,這是在投資未來。很顯然地兩者都不是。」當時的網家,一年得虧一.八億元,股東無法接受兩個事業體都失血,詹宏志必須做個了斷。
6 j- O- z$ \6 v9 n3 }
. M2 v0 d u% ?7 I) q
: |* M, g( b3 O% Q
詹宏志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把對它(《明日報》)的錯誤期待,當成是社會基礎(以為所有消費者都能接受網路新聞)。」他說。
7 E9 w3 ?) @! [0 _7 [8 e4 q
9 l" P7 M6 |( |6 W" }
) z1 Q. s' U+ w& `" x, y
為了彌補這個錯誤,詹宏志生平第一次四處籌措員工資遣費,並買回員工手上的《明日報》股份,拉著老臉也得向創投金主開口,「其實就是給員工一個合理的交代。」詹宏志將這段過去,說得雲淡風輕。
$ ?" a, q; T4 g2 M
& `$ i. s! T- C/ X# b+ U$ n
$ v- u& A$ H. R+ j$ Z
《明日報》失敗讓他更保守
; z% x6 n: }# a
「做每個決定前 先問自己一百次」
+ Q! w, E1 ~* D/ t* R& d# i
' f- t3 n4 ^; Y' P
3 l- @" M: }8 r5 P& J1 \
事實卻是,為了支付員工資遣費、買回員工手上持股,他四處尋找金主,「原本一通電話就能找到的人,打了十通電話才聯繫得上。」一位《明日報》前員工回憶。更難堪的是,當詹宏志請創投金主增資,目的卻是為了支付資遣費,「創投金主當然不能接受。」
$ {! _. W8 M4 i5 W
+ O% T) ?0 Z" J) d2 M1 `
. l2 M- a" w: z& x* K+ P* L
可是,詹宏志在員工面前沒有第二句話,還依認股約定,加了七%的利息報酬,而這些費用都是他一塊錢、一塊錢借來的。
5 L+ Z( ]' w. g' W* s3 h _
) }3 d" e) {3 k
. ]4 z" Y" t- ?( P @6 p( P
這個慘痛的經驗,教給詹宏志的第一件事是,做每個決定前都須一再釐清,這是出於真實,還是自己一廂情願?在確認消費者的期待後,是否相信自己一定辦得到?
# f; b4 K: E0 {' \/ Z
; a% k2 g4 ]* S2 f7 P3 q. x. x
, p. w+ Y" |9 i6 |' e
收掉《明日報》,專心經營PChome後,他不急躁,而是更保守、更沉穩地等待時間驗證他觀察到的趨勢。
A9 N3 g, K5 R3 Z) G& e
, I' U8 i2 d7 ?# n% E [
3 l9 c6 D- q5 B
「我每做一個決定前,都反覆問自己一百次,真的要這樣做嗎?」他不斷地提醒著自己。
% ~7 y! H% m. A$ Y {
, h% g) C2 K, _
7 t7 V& s+ U, V0 r
「很多時候,需要時間去證明趨勢是對的,這時你不能急。」如同多數人看到網家今日成功,馬上聯想到二十四小時到貨帶來的破壞式創新,但為了等二十四小時到貨這個趨勢成形,詹宏志與網家營運長謝振豊足足磨了兩年。
7 C& P$ H5 Z4 m1 I
|2 y# O" h8 e* z, D" W
. y; G' Z, C1 Q5 y& {! R/ i1 F
縱使他們做二十四小時到貨的出發點,是為了回答消費者的問題,「我們客服接十通電話,有四通都在問,貨品什麼時候會到。」謝振豊說,當多數消費者都有相同疑問時,代表這是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 J: q7 C" x! q# ~/ j/ D% U P
' u% g4 C( ?" g9 H/ @4 H
5 r& m0 I% a& `4 J2 X2 [* b( ^/ W& m
然而,當詹宏志詢問黑貓宅急便能否從物流改善,答案如他預期的是不行。他又問了通路業者聯強,有沒有空間能把訂單傳遞時間壓縮到最短,聯強給了他肯定的答案,只是有但書:「會賠錢。」
& _5 f: {: R! z. e7 a
. k, a/ ~) ~4 r8 k6 S
( K0 ^+ Q1 J# T) X# y3 G; r
聽完他們的意見,詹宏志沒有多說,但心裡更多的是不甘心,「他們都是專業的業者,會這樣說一定有原因,可是我就不甘心。」詹宏志明白,專業上他贏不過黑貓宅急便與聯強,但他能先從方法下手,再來降低成本。
- V2 j5 f( \7 v' L
4 b+ i, _; [5 e1 z; P: j
& m; }* @5 z) w& x' n+ r$ {/ A
「所以,我反覆問自己,你相信二十四小時到貨,辦不辦得到?若相信可以,那就去做。」詹宏志沒有二話,決定支持謝振豊的想法。他們開始逐步拆解物流業者的處理模式,從消費者下單、後台接單,到揀貨、包裝、上貨車、配送,一一計算每個環節的時間。
* }. a% Z& G' J9 |" a
6 L3 X' w+ Z5 Z% s$ x( Z
# j' T( T3 g" T" Q& e
結果他們有了驚人發現,「物流業者將多數時間花在接單、揀貨,貨品上車到配送,反而不是最花時間的流程。」在詹宏志與謝振豊看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這就是他們的機會!
/ T$ Z0 \, Z& v: o; U1 W
, E" R. g0 L* _$ _8 u
7 }& H# R$ ^3 g6 J' w1 x$ q
二十四小時到貨,現在說來簡單,裡面的技術門檻卻不是一般業者能輕易克服。「做到這件事,宏志也成功將網家的每個螺絲釘都鎖緊了。」與詹宏志熟識數十年、更是促使他創業的好友,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何飛鵬觀察,直至二十四小時到貨的大創新,網家的團隊才真正通過考驗,成為一個能夠精準執行出詹宏志策略與創新的團隊。
2 q7 J2 z, v' A( }0 r
' Z3 R; n# E Z
1 H P! u1 Z d: | @& d
從文人到商人的覺悟
0 b+ q2 k6 U- A2 F2 x6 i
「永遠不要在虧損的時候做改革」
) I6 Q3 O1 v) ?7 }9 K- ~5 m
- k# p" i: D( r% ?4 J5 Q2 H) i
. m. L: N) {! }7 l$ j& t4 [
第二個教訓,則是讓詹宏志從一個有點濫情的文人,蛻變為可以壯士斷腕的商人。結束《明日報》這個決定對詹宏志來說,並不簡單。
2 _' @. i/ v! N2 P$ }5 E1 N, {; g
. Z8 Z- N7 Y9 c7 Z* W' X8 H3 `
: Z7 n4 y8 e) p: @4 ^: Q
過去,不論在滾石唱片、遠流出版,他都只是專業經理人,最終決策是董事會裁定。但《明日報》不同,這是他一手創辦的產物,他必須親手結束它。問他做決定的過程中,痛苦嗎?詹宏志這麼回答:「如果你是最後做決策的那個人,這是必經之路。」
; k9 G9 G* I7 L8 T
' H8 F4 `2 s- h2 D6 l
1 s. x8 W+ i: k+ u8 F$ `
這個決策現在看來並非不可避免。今天,網路原生報已很普遍,《明日報》的個人新聞台,更是部落格的濫觴,如果詹宏志當初不那麼早讓《明日報》夭折,天下又是另番景況了。
5 D- j4 M7 l8 _6 {* S# o) M
! m* ]) L8 Y( S& t
2 E( y8 s$ M- Z5 [+ @
「(創辦《明日報》)策略對,方向也對,但輸在內部管理。」何飛鵬說,詹宏志是一個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機會與想法的人,「我跟他認識二、三十年,很多時候,他做很多事,外界覺得他很冒險,其實他是洞燭先機,才會去做。假使今天的能見度只有一百公尺,他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除非能見度有一千公尺。」
5 C: A0 |/ W4 F; \# D0 b _
6 h8 y! v6 p; D; r
1 n2 |2 }9 ^# M+ W3 e
講更精確一點,「宏志是策略、創意導向的人,他能夠想出很好的策略,有很新穎的創意,但都要有好的團隊,才能夠將他的想法執行出來。」何飛鵬進一步解釋。
! P3 j* @ g" P
( d) Q4 h+ C" o" @
8 N! ~( E, m+ X' Q! A; n
其實,在《明日報》收攤前,內部已發現人事與採訪成本太高,但詹宏志並未處理,「以前他最常講一句話:『大家都是一家人嘛,添雙筷子而已。』」何飛鵬說。然而,講情分的結果,是讓整艘船滅頂。
& g5 B, W) G2 q
6 f; x; J0 u$ b7 h" z2 m' f' b
& }" c8 w0 _! Z; l
○八年,一場席捲PChome露天拍賣的裁員事件,就是詹宏志不願重蹈覆轍最好的例子。
6 _7 H) V2 A; K8 o% G' |
7 ?6 G5 A& Q4 B+ A0 A1 [
( @% E: A- u _% g( j! ^* f
那年,金融海嘯引發大蕭條,在露天拍賣員工資遣文件裡,直白地寫著裁員原因:公司虧損、業務緊縮。為此,時任露天拍賣營運長的葉奇鑫,因不願裁員而率先離職。
3 r+ f8 A7 j6 K
4 |' E w% w* d) _2 L7 x9 I7 h7 |3 u
8 V8 m' U2 i0 g7 B% W
現在回頭去看,詹宏志絲毫不迴避地直指問題核心,「如果裁五百個人能讓公司虧損止血,並回到損益兩平的邊緣,我寧可一口氣裁五百人,等重新賺錢後,再重新將這五百人的裁員缺口補回來。」對詹宏志而言,與其分批裁撤一百人,發現不夠再裁兩百人,來降低裁員的罪惡感,卻達不到調整營運體質的效應,他寧可一次到位,「永遠不要在虧損的時候做改革,你的包袱會越背越重。」意指如果沒有損益平衡,就不可能做任何改變,甚至改得更糟。但葉奇鑫對此有歧見,因此求去。
- Q+ i- V" Q% [
. V1 x% R7 \, n' R, m- _
$ U$ f& d- _) x; n1 ~! d& n
「不是葉奇鑫做不好,而是對(露天拍賣的營運)方向上認知不同。」詹宏志說。而在何飛鵬看來,這就是詹宏志的轉變,是《明日報》教會他的重要一課。「十年前你叫他(指詹宏志)做這件事,他是做不出來的。」
- i8 {, j+ @" n! a
! }1 q/ B: S4 i6 b5 z! c' T: M
" V5 A" g0 ~8 Z% ^1 W- a# B
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 O+ y* V; ~$ E3 |) N4 v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就算是成功了」
" g( p6 e) e; X# c5 K
% l1 A( S# \5 z! I: z) n; R( ^
2 K2 J$ ]0 }" k1 p! |2 ?8 F" N( x
只是,知易行難,「理性上很容易,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詹宏志淺淺露出一抹微笑。即使經過《明日報》的淬煉,他已有商人的狠勁,但回到文人自省的那一面,他對這類必要之惡,還是透露些不安。
3 K" R; ]! e6 Q& c
( \, ~; a& f6 w5 V+ L. }" L7 X
# R1 p# z6 d- I: q7 C
也因為他放棄了新聞與內容,改賣商品,多數人認為他改行了,他總是大表不認同,他揮了揮手,加重語氣說,「不是!是行改了。」
# Q# n0 h) r! u8 ~
+ n+ y: ?4 e w9 }4 u9 Z7 K* z5 ~6 Y; F
( B3 y) p& z) i- ?6 Y7 p" H
「我以前賣雜誌、賣書,我現在賣商品而已,本質是一樣的。」在詹宏志看來,他這十年做的工作與前面三十年相比,沒有什麼不同,「我只是相信網路這件事會發生。」
5 P- P4 ~* v5 [7 e. c4 \
# q' i3 ]6 A+ I9 f8 t
& M- O' i' Z; a; D6 y3 D
這也是他十年起伏的總結,「重點是你相信這件事,還要做到。」他依然堅持對網路的信念,只不過把實驗對象由新聞改為商品。
7 V5 {9 t+ O8 s$ R7 ^& X% L8 A
4 w; e2 U+ @7 G' M
3 m8 n* {8 z2 Y) V1 M5 s* ~' S4 E
信念說起來抽象,但對於詹宏志,卻影響甚大。一位詹宏志多年友人這麼形容:「若要說詹先生給我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就是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堅持把一件事做到好,那你就算成功了。』」
: m* {4 G" j* D9 c
v8 Z( G" ?" I" C. T
3 \ n0 N6 O& X3 I) X
印證詹宏志過去十年,從收掉《明日報》,到網家掛牌上櫃、分割子公司商店街也成功上櫃,集團年營收突破百億元,詹宏志確實以十年光陰,證明自己的信念是對的 ■《今周刊》
4 H c2 Z7 ]9 Q+ W. r
作者:
霸川
時間:
2011-10-25 08:22
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7 x ^$ F2 s0 W( c1 I, q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就算是成功了」
3 Q# f* c/ ?/ z; g; ^& G6 c
8 r- K- Z2 Y/ X! s
看來我還沒成功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