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你要孩子別輸在起跑點,問題是,你要他跑向何方、怎麼跑 [列印本頁]

作者: pauline045    時間: 2011-6-29 19:16
標題: 你要孩子別輸在起跑點,問題是,你要他跑向何方、怎麼跑
父母的課題?

你要孩子別輸在起跑點,問題是,你要他跑向何方、怎麼跑?
長期偏重智力、升學導向的教育,已經讓愈來愈多台灣孩子人生迷航,自殺、憂鬱比率愈來愈高。(青少年自殺率亞洲第七,青少年死因,自殺位居第二,第一:意外事故)

在不確定的時代,該如何給他一生受用的生命能量?
不只是認識生死,更重要懂得珍惜現在。

但台灣的教育工廠,培養出一個個只想競爭卻不會做人,只知生存卻不懂生命的「產品」。
該如何讓孩子活得自信快樂,並得到一輩子受用的實在力量?

台灣小孩最大的競爭障礙,是人已互動太差,又不懂得尊重別人。
台灣的教育,看到的都是競爭,而不是貢獻。
在求學過程中,要靠打敗同學,才能擠進升學窄門,和同學的關係,只有競爭分數,沒有合作、尊重和同理。

~如何和別人互動、分享,共同成長,完成目標,學習領導和被領導,最終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團隊做出貢獻。
因為助人才能幫助自己重新檢視,到底什麼才是充實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像活在罐頭裡,所有事物,大人都幫他們規畫好了。導致的結果是:自主學習能力降低了。所以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習「選擇」,甚至變得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找回動手體驗的歡樂童年

缺乏真實體驗、缺乏與人連結的結果,會讓孩子失去生命的認同,甚至失去人生的目標。天下雜誌的一項調查發現,將近一半的大學生,目前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沒有認同,就會對自己以外的事情都沒有感情。」
而要產生認同感,很重要就是要需要生活的真實體驗、參與。「如果孩子都用腳讀過地理了,他就會愛這個地方,他就會對家鄉有感情、有認同,這種人格對孩子非常重要。」

四個關鍵改變:玩出生命動力

情感的連結,參與的體驗,是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最重要的動力。
國際知名身童心理學家大衛.艾肯(David Eilind)指出,「在整個生命循環中,愛、工作和遊戲,是三種鼓舞人類思想和行動的天生驅力。如果沒有遊戲的成分,工作會很痛苦。」

該如何將孩子失去的美感體驗、真實感動重新找回來?該如何讓孩子發現自己生命的動力?
以下四個關鍵改變,是父母師長可以採取的行動:
行動一:讓孩子多動手做,恢復手感教育
行動二:多親近大自然,多到戶外運動~「到戶外玩是充電,在家是耗電(看電視、打電腦)」
行動三:創造新經驗~多元的玩,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它對於孩子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情緒的健康、人際的互動都非常有幫助。
行動四:放下控制,享受和孩子一起玩~放下控制孩子的心,陪孩子一起玩,讓生活中有些發呆、留白的時間,反而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歡迎更深入認識「共遊共學」教學理念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