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c5 k1 X 3 P- ~3 j; l2 o: f事實上,兩年前,二○○九年,環保署曾召開公聽會,討論是否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環保署毒物管理處副處長宋浚泙說明,但最後卻因使用廠商眾多,認為將增加其成本,反對聲浪過大而作罷。讓人不禁質疑,如果兩年前,環保署能堅持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民眾是否就能少吃兩年的塑化劑?5 R. }6 n5 B) t A$ u. z# K
+ j4 x' \1 O+ h8 g4 ^: C( K$ | + T3 ~& y m) ?1 j: I5 z$ E對於塑化劑控管問題,環保署毒管處處長林建輝指出,「即使DEHP升級,業者想躲還是能躲」。當業者蓄意違法添加在不該添加的食品中,就乾脆不申報或夾雜在工業用申報量中「虛報」,根本抓不到也罰不了,像這次供應給昱伸的金童公司,根本就沒有依法申報。& a1 {1 |4 Q/ |# ?
! a4 |* u# v9 d8 N7 N ) G- c' L3 M' k& N1 {: e2 H《毒管法》罰則過輕/黑心商人蓄意不申報只罰十到五十萬3 _& @( {7 b" l' R
' j+ \7 \: {7 j* J& G3 f6 Y m , U( T& j# ^; e. {' C3 e' I$ c2 Y只要黑心業者不申報,政府就沒轍?食品公司購買塑化劑,政府也沒轍?這顯然只是政府機關的推託之詞。長期關注塑化劑危害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不禁提出質疑,究竟環保署是人力與經費不足,或是不願承擔龐大任務。他更指出,目前在市面上的化學物質約有十萬種左右,許多都有毒性,然而被我國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二百七十一種,且其中有七十八種(超過四分之一)只被列入管理較為鬆散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1 A3 D3 F9 f0 b4 j C( X, \1 A+ P
6 K$ x2 z% l) s; `. D
3 U+ g& ?. b/ E0 a$ \3 {7 X6 ~常見使用的塑化劑有六種,其中,還有三種DINP、BBP、DIDP仍未被環保署公告列管。而其對人體的影響,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分別有可能致癌、影響生殖器官、肝臟傷害等危害。 7 s$ q( k! W3 X! e4 ~7 X 7 p( c5 [: S9 a* V" A 6 O3 j4 q9 m3 t環保署由昱伸展開追蹤,竟然就查到十九家業者使用塑化劑卻未申報。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業者視《毒管法》為無物?依《毒管法》規定,業者未申報塑化劑時,罰鍰只有十萬到五十萬元。懲罰太鬆、稽查不足,其實就是造成今日塑化毒風暴的重要元凶…【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54期】 9 o; e) P: h. H. H0 ?) z& _+ a2 l' n# i; d3 [' y
9 g/ Q) A. S! ^) H0 [( u&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