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6 B; K* ~2 n◎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W6 G8 r0 G& g! o, ?# E) M) O
- V8 h4 ~- ~% h5 ~+ S( U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9 ~$ `! i, b9 @, L9 N9 p+ S6 E. i' O7 W7 _& @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1 u8 S O" W* P( z, {* q
4 s5 I! V( D3 A. _) z/ [3 b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I3 }. ^$ K L* i% D
4 ~' o6 C7 \% M X* j" s清涼菩提/ ^( G) z; F% F; n6 Z
6 z1 a K, o( K% v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 b' r% F1 P- k# ^/ J3 Z , W6 o# C' z) t) f$ S. h正覺 . O/ t0 Y# v3 G/ d6 J8 |0 Q W2 I- s: ]3 n( S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 @$ r2 e# F8 E: J; e8 l. c& ~$ l' D+ R. c2 k C* W8 W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 Y2 O5 e2 g5 K ; K' _0 y2 J! d# {6 R◎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x# k$ u/ @; r9 M
8 I5 o9 ]: u! S8 z◎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6 n4 O' Q; }. A
Q& Q5 J+ }" v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A0 J/ p1 V* q9 f
8 i2 w- j2 U# T* l◎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1 _6 @6 A: `& w4 E$ C
3 l* x- z: c' Z& t. P! @3 Y G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 a' l7 Y! `) M. P5 n( I I9 H ; b* K! n- w- J+ i" w7 p◎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7 U# ?. k0 `4 d j3 k/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