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J; u$ Z q" Z6 ^8 I小股東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其來有自,過去因為財務出狀況、產業間整併,抑或是被外資購併而下市,多有所聞,但董事長個人成立公司再回頭收購自家公司且下市,在台灣資本市場上卻極為罕見! $ B$ ~6 t0 v: ~" A" ?% |* m$ H" Q 6 S' n% `# f( J1 M; g8 z; M( i/ A2 M0 a1 D0 W( }- P9 z
任誰都想不到,陳泰銘這樁表面看似合法、合理的整套說詞,卻藏著無數的算計與隱含驚人的利益。若按照陳泰銘的計算,讓國巨順利下市,所有國巨的小股東都將被迫出售手上國巨的股票,「舊國巨」下市,「新國巨」從此誕生,但不同的是在「新國巨」裡,小股東的角色將全數消失,剩下的只有陳泰銘與KKR。 6 N& B' Y$ `5 x6 e5 J( R0 x. m/ r" n" C3 E
; U Y& Q3 ~. u3 ^+ J! O為了這一天,陳泰銘已經等待多時。! i$ x' P/ B1 t( R" V* Z
' f1 D# Y7 d3 H3 | ! P; B% W4 \- [5 k. r# @時間回到二○○七年六月,那是陳泰銘最難熬的一段日子,力圖振作的陳泰銘,回任國巨董事長後,先併華亞電子,後推智寶、世昕、輝城三合一,甚至陸續變賣手中業外投資,以示他聚焦本業的決心,只是陳泰銘力圖中興的雄心卻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風暴。2 g* O! r" E9 ~8 h
- G% C5 d% B3 D/ R" ?% J. g+ X+ d7 N) j# `' I* A
國巨已經被沉重的財務壓力壓得快喘不過氣來,因為○五年才因為三十五號公報實施,提列當年高價買下飛利浦被動元件事業部所導致的一百多億元資產減損。為了這個麻煩,即使驕傲如陳泰銘,都不得不低頭,同意引進KKR的資金,讓KKR全數認購二.三億美元的國巨可轉換公司債,轉換後等於擁有國巨超過兩成股權,直接躋身國巨最大股東。5 s0 m; \5 Q( x8 B1 r
$ s: P9 ]0 n. e, B7 W" P' o$ v, J5 e' S3 }% Q4 j6 ^2 c
然而,這卻是陳泰銘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9 A5 _) _" a5 O' m1 m' |8 H, d $ e4 R3 |4 k6 } 2 }; ?2 k6 e4 L$ A+ O! c$ tKKR是誰?這應該是多數小股東第一時間心中浮現的疑惑。在國內私募界,一位外資資歷超過十年、如今已是董字輩的人士,以「聲名狼籍」形容之。* ?2 a, ]# {1 i) S( K: ]9 v9 ]6 T
, ^( X# l) t: t- e5 K0 P* f9 W% Q6 Q Q2 O6 u+ m
在全球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KKR這個A咖級的私募基金,就是用盡手段、不計代價,包括犧牲其他股東權益,買下全球食品巨擘雷諾納貝斯克(RJR-Nabisco)。整個購併過程,KKR為達目的,所使出一切手段,甚至被華爾街各大評論家以「驚悚」形容。; k( v1 D" [# D9 q6 Z. b
) n6 f: N' n5 k G; F. e& x g( | B' z n; X6 A& n
而書名取為《門口的野蠻人》,就是用「站在公司門口,想使出各種野蠻手段買下公司」來形容KKR的行徑。) b" Y, P4 }0 i; O* ] B+ P9 x
- e. v& f( O0 X/ M) W(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