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老人多社交 降低失能風險 [列印本頁]

作者: 鬱金香    時間: 2011-3-18 08:41
標題: 老人多社交 降低失能風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18/today-health3.htm
* K6 |2 u$ o7 R: }5 l8 q6 y$ |8 Y6 T
銀髮族多參加社交活動,可以刺激大腦,有益身心健康。  P% [; p+ C5 z* G$ s+ S) [
文/柯俊銘
4 Y* _4 v" O4 h6 ]1 \
- J* d/ r- O5 n' X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健康每況愈下,最後變得生活無法自理,什麼事都得靠別人幫忙,成為家庭的負擔。一份即將在今年4月發表在國外期刊「老人病學:醫學科學」的報告指出,老人只要多從事社交活動,就能降低失能的風險,值得銀髮族們作為參考。5 y. y9 r; y* w8 F: D  M

% A: ~/ a0 s" `0 ~3 f9 O6 T5 _該研究由美國羅斯(Rush)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老化議題專家Bryan James博士所主持,其針對954位平均年齡為82歲,且身體並無任何殘疾的民眾進行長達約5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社交活動的參與程度與往後失能的關連性。
1 j/ M9 G- \* ^7 W8 T7 \1 ?- z4 P2 e# t+ G
這些個案每年除要接受身心健康的檢查外,也被安排一系列的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兩大區塊,分別是「社交活動」與「失能情形」。5 A/ ?* M" l6 T6 C0 I
$ B; o% j2 A+ H% w; Y  H( t
在「社交活動」的部分,研究人員關注的是他們有無參與社交活動,若有的話,頻率大概是多久一次,而被詢問的活動包括6個項目:拜訪親友、去外面的餐館吃飯、參與一整天或需過夜的旅遊、出去運動或玩賓果等益智遊戲、參加社團或宗教活動與擔任志工。
& Z6 B% L' F( b. o/ d4 _
7 m# E" Z2 O& Y在「失能情形」的部分,涵蓋的範圍較為廣泛,研究人員先評估他們能否獨立完成以下6類日常活動:進食、洗澡、穿脫衣物、如廁、擺位與走進房間。接著是其能否執行3項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上下一段樓梯、步行半英里路與做較吃力的家事。最後則是能否從事工具性活動,例如使用電話、準備餐點與管理每天要吃的藥物等。
9 N. ?: P: \; t1 {, I  U- m3 y( A. E1 l, I/ N. t
在排除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變項的干擾後,統計發現常參與社交活動者,未來日常活動能維持獨立自主的機會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兩倍;至於自行操作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與工具性活動的機會,常參與社交活動者則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1.5倍。3 `3 A, }+ ^0 M0 v

. e6 \3 L- j& ~研究者表示,如此結果著實令人振奮。探究原因,可能是頻繁的社交活動可以激發大腦的神經網絡與身體的骨骼肌肉持續運作,讓相關功能獲得足夠的強化,進而造成自然衰退的速度減緩所致。; C* o' H3 I: j% J. `

% ~  O* [: {  ~有鑑於此,想要老而彌堅,身子骨保持硬朗,不妨平常多接觸人群,和親友建立穩固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必能從中獲益匪淺。* m( g# G8 Q/ C$ Z- W+ p9 G# W0 a
4 B  `8 i% e( ]( I! ?& s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