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建議北大社區增進與三峽原社區間的互動 [列印本頁]

作者: 三代同堂    時間: 2015-12-27 10:49
標題: 建議北大社區增進與三峽原社區間的互動
北大社區人口漸多,也因有愛北大網站增進了社區間彼此的互動,但我們除了有很強的連結力與社區共識外,不應自外於三峽鎮原有舊社區自成一區,建議北大區內的里長或社團多些與舊社區居民的互動,讓彼此多些良性溝通與共享有形及無形的資源~~~
作者: 花生軟糖    時間: 2015-12-27 11:49
個人覺得北大社區內的居民, 大部分並沒有在心裡刻意劃分新舊三峽, 大家只是來的早晚, 住址不同罷了.

看眾多po文的內容可知, ibeta有不少所謂舊社區的網友, 網路無界限, 任何人都可在上面交換意見, 大家互通有無結交朋友.

里長的權責區若涵蓋新舊社區, 辦理聯合活動名正言順.  若不是, 就算里長有心也不見得方便, 弄不好會被人質疑撈過界.

其實不需要刻意強調有那麼一條線, 不過您的意見還是很棒的.
作者: 12345ok    時間: 2015-12-27 14:07
建議北大區內的里長或社團多些與舊社區居民的互動
=> 我的看法是: 應由里民/居民主動自發開始參與,因為里長跟社團有其工作任務與社團核心價值,如樓上說的,有時候不方便做跨區的事情。三峽地區活動多的不得了。但一直都很欠缺觀眾。相信我,每個主辦單位都很認真的在做活動宣傳,但活動宣傳真的很不容易。我隨便舉三個今天有的活動:
1. 客家文化園區19:00 有客家收冬戲
2. 梅街有八個店家在做闖關集點送禮物遊戲
3. 享想在做小農農作物推廣介紹
作者: amy1215    時間: 2015-12-27 18:14
本文章最後由 amy1215 於 2015-12-27 18:28 編輯

個人也是沒有特意劃分耶,就算以前住板橋也不會特意跟其他區域有特別的交流,
如果哪邊有吸引人的活動自然就會去參與,
如果大家可以多分享舊社區那邊的活動,
大家就能多往舊社區那邊去了解.
我想北大特區內的人大多應該也是沒有特意去區分,因為也想不出有什麼要區分的理由,應該只是生活型態沒辦法有太多連結(上班族白天到外地工作,假日可能回婆家或娘家,或到其他地方旅遊不在三峽).

偶而會到鶯哥老街或三鶯藝術村等逛逛,或往其他縣市去,
反倒覺得自己參與當地特區內的活動不多,
很多節日要跟家族一起過也都不在特區內,連自己社區的晚會常都參加不到,
所以反而覺得自己跟特區的連結不夠深哩.

作者: Alesi    時間: 2015-12-27 23:24
當然有分啦, 不然怎麼都只說"北大特區" , 說三峽就像鄉下地方
作者: jojoyaro    時間: 2015-12-27 23:41
本文章最後由 jojoyaro 於 2015-12-28 19:38 編輯

其實我當三峽人的時間不長....
倒是自覺蠻認同也融入這塊地方的,搬來第一天就全家入籍

在市區店家消費,老闆還會提醒停水要儲水的訊息
一點也沒有被當外來客的感覺~感覺很自在也親切~
作者: amy1215    時間: 2015-12-28 00:50
本文章最後由 amy1215 於 2015-12-28 01:19 編輯
Alesi 發表於 2015-12-27 23:24
當然有分啦, 不然怎麼都只說"北大特區" , 說三峽就像鄉下地方


那只是地名的辨識,就連以前住板橋也是有分"後埔地區","埔乾地區"...等,方便告知別人自己住在哪一帶罷了.
如果住的地區地價比較高,例如台北市"信義區"比"萬X"區來得"高貴",但日常生活大家也不會特意去說你住那區就不往來呀,那區有活動吸引人,自然就會往那邊去參與,這是很自然的. 我想提案的人是好意,但在舉辦的時候也要留意會不會因為特意強調這條線而帶來反效果.
三峽舊社區也不全然是"鄉下",三峽市區很熱鬧,一點都不鄉下,比北大特區發展成熟多了.

作者: Neil    時間: 2015-12-28 06:56
我兩邊都住過 以前並不叫舊社區 是叫重劃區 以區別老街 也是因他多是棋盤式街道  要北大的區長主動是因為怎麼想的呢 要看燈海可能就要過來 每年過年有商家在市場四周擺攤 我就會去  每年辦登鳶山想要去的就去
作者: podzol    時間: 2015-12-28 12:33
這個問題不是互不互動的關係吧
北大特區並沒有樹立高牆不允許其他人進入
真的的高牆是在某些人的心中
談到交通建設總是以北大特區為中心
要設U bike不來我家門口設一站就像對不起他一樣
最好公車都從我們門前過
這些才是造成新舊社區隔闔的原因

另一個最大的原因是三鶯線不走介壽路復興路改走聯外道路
事實上除國慶路那一段 捷運也沒有進到北大特區裡面


作者: 雅麗卡    時間: 2015-12-28 19:08
本文章最後由 雅麗卡 於 2015-12-28 19:10 編輯

真的 就像小時候住南勢角 也是會跟人家說住南勢角而不是說中和
就只是方便說位置而已
北大特區 也只是當初建商炒房弄出的名詞 聽多了自然就這麼說 也就是個地方的代名詞
就像說 三峽市區 柑園地區之類的 我也不懂為啥會有人特別看不過去

要說北大區會爭取資源 這也是必須的
我從搬過來的時候一片荒涼,四周都是建地,空地,一路跟著北大這邊的成長
什麼都要仰賴三峽市區,甚至出去外面吃個飯都要開車出去(附近沒商店)
連去市區或是捷運站都要靠社區自費租的巴士接駁
一個新興的地區,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必然會有一些基本資源要建設
不可能房子蓋好了,沒公車沒警局沒銀行郵局的
一個已經大致底定的地方 與一個從無到有的地方比較起來,
加上有愛北大網站,凝聚的人多爭取的力道就比較強,也才比較容易爭取到
所以會讓人覺得新的地方老是在爭取建設,很會要求
但,這真的是必須的啊
看到有些人一直對北大存有敵意,真的不知道是什麼情況讓他們誤解這麼深
作者: 小魚乾花生    時間: 2015-12-28 23:16
Alesi 發表於 2015-12-27 23:24
當然有分啦, 不然怎麼都只說"北大特區" , 說三峽就像鄉下地方

我覺得這是自卑感作祟吧?
我家雖然地址在樹林,
我也是都跟朋友同事說我住三峽啊,
還自我解嘲說我們家是真三峽、假樹林…

作者: pei168    時間: 2015-12-29 10:06
建議北大社區裡面的居民可以多到外圍的三峽舊市區走走
我真的就在外圍遇到好幾個北大新住民來問我,三峽還有哪裡好逛哪裡好吃的
(可能在逛某個店或抓龍被問的)
因為他們表明是剛搬來北大的人,所以我都很熱心介紹外圍有哪些好吃好玩的
包含我同事住北大的,連市區的主要道路(文化路、大同路、中華路等)都不知道在哪裡,只知道北大裡面的路
真的有點讓人覺得可惜.....其實舊市區好吃的小吃超多的!!

PS我也不是在地人,是嫁來三峽後才愛上這個地方的^^

作者: 四無君    時間: 2015-12-29 12:59
為什麼要刻意區分北大特區跟三峽原社區????本來就都在同一塊地方......
真正有問題的是內心畫下這道界線的人.........
其實北大這邊有很多很棒的地方,像是台北大學,像是燈海,像是咖啡館....很多三峽人也都喜歡來逛.......
北大也很多人喜歡去三峽買菜吃飯.....
本來就是一家人......只是有的人真的很排外.......那是心態問題.....無解
作者: 三代同堂    時間: 2015-12-29 17:11
本文章最後由 三代同堂 於 2015-12-29 23:32 編輯

我們只能努力讓環境變得更好,不能只是期待環境變好,如果當學區劃分的時候或是為小朋友選學校的時候,您若有明顯的偏好,別說您心中沒有區別,因為人只有為自己或是下一代時才是最真實的呈現~所以我才想我們愛北大是否也能更愛三峽!
作者: kcting    時間: 2015-12-29 20:38
我只是覺得奇怪鶯歌土城樹林都有在地議員,就三峽沒有!不曉得三峽本來的文化,是否就是比較不團結,所以選不出一個三峽在地人當議員。我們住在北大特區門牌為樹林這一邊的樹林人,被三峽在地人指責時,常常覺得莫名其妙。
作者: 發哥    時間: 2015-12-29 23:28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5-12-29 17:11
我們只能努力讓環境變得更好,不能只是期待環境變好,如果當學區劃分的時候或是為小朋友選學校的時候您有明 ...

贊成你的意見啦,當初北大附中原規劃設在明德高中,因為校地及設施均足,朱市長也答應撥付經費,由於北大居民爭取須設在北大特區裡面,於是有了北大高中,但始終不是北大附中,假如這個校地當初是作為國中或國小的校地,至少解決了小孩就學問題,小孩就讀高中的時候,年紀稍長,較能照顧自己,可以跨區就讀。

如今卻成為雙輸局面。
作者: kcting    時間: 2015-12-31 00:03
發哥 發表於 2015-12-29 23:28
贊成你的意見啦,當初北大附中原規劃設在明德高中,因為校地及設施均足,朱市長也答應撥付經費,由於北大 ...

北大高中是要考的,不是你家在隔壁就能念的。台北大學的決策單位不同意北大附中設在明德,北大的居民沒有決定權喔!
作者: 發哥    時間: 2016-1-1 16:37
本文章最後由 發哥 於 2016-1-1 22:54 編輯
kcting 發表於 2015-12-31 00:03
北大高中是要考的,不是你家在隔壁就能念的。台北大學的決策單位不同意北大附中設在明德,北大的居民沒有 ...


學校是提供學子就讀的地方,校址選擇需考慮校地是否足夠及其他等等因素?不是哪個區域可以獨佔,
假如今天北大認為現在的北大高中可以成為北大附中,何須延宕多年?仍未將北大高中成為師大附中?
你能說出理由嗎?

北大地區的孩子需要的是小學或中學,不是北大附中。
作者: kcting    時間: 2016-1-2 00:49
本文章最後由 kcting 於 2016-1-2 01:13 編輯
發哥 發表於 2016-1-1 16:37
學校是提供學子就讀的地方,校址選擇需考慮校地是否足夠及其他等等因素?不是哪個區域可以獨佔,
假如今 ...


師大附中是師範大學的附屬高級中學和北大高中是不相干的,你把北大高中形容成是被這裡的居民獨佔,根本倒果為因!我回應你的發言主要是想告訴你,北大附中決定設在哪裡,新北市政府與國立台北大學才有絕對的決定權,況且台北大學根本拒絕明德的方案,至於北大附中為何變成北大高中,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有問題請直接打1999去質問新北市政府還有國立台北大學的校務管理單位會比較快!
作者: jojoyaro    時間: 2016-1-3 10:53
三峽很美!!
[youtube]lqQUJh3xM9E[/youtube]
[youtube]gTtz-dqj0fs[/youtube]

作者: 三代同堂    時間: 2016-1-3 14:08
提出這個建議不是讓大家翻舊帳,是想說北大教育資源比較充裕,若能利用這些資源結合警方建立一些輔導班,幫助三峽地區國中小一些學習落後或行為偏差的學生,讓一些遊走在邊緣的學子們能及時回頭,少走一些冤枉路,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作者: podzol    時間: 2016-1-3 14:57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6-1-3 14:08
提出這個建議不是讓大家翻舊帳,是想說北大教育資源比較充裕,若能利用這些資源結合警方建立一些輔導班,幫 ...

北大資源教育充足? 特區的小朋友都要跨學區到市區或柑園上學了, 自己的資源都不夠了怎麼會充足?

三峽地區國中小學生就學習落後行為偏差? 北大國中小就沒有行為偏差的學生?

這些話聽在別人耳中是多麼的不舒服. 輔導班還要跟警方結合, 這是少年感化院的概念嗎?

甘樂文創有成立小草書屋用來幫助家境清寒課業成績落後的學生, 但不是學習落後的學生就會行為偏差, 不需要警方的什麼輔導班來幫助矯正.

作者: 發哥    時間: 2016-1-3 19:30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6-1-3 14:08
提出這個建議不是讓大家翻舊帳,是想說北大教育資源比較充裕,若能利用這些資源結合警方建立一些輔導班,幫 ...

有寬大體量之心,祝福你
作者: 四無君    時間: 2016-1-3 22:44
發哥 發表於 2015-12-29 23:28
贊成你的意見啦,當初北大附中原規劃設在明德高中,因為校地及設施均足,朱市長也答應撥付經費,由於北大 ...

哪來雙輸啊?????
北大附中規劃在明德高中????那算是新學校嗎????
真正最好的方案應該是在北大國小那塊地....至少校地充裕,而且多了一所新學校,資源真的有增加....
而不是改個名稱換湯不換藥吧.........
可惜最後選擇了龍埔國中........只能想後續再找校地增設國中做補救了....遺憾....
作者: Alesi    時間: 2016-1-3 23:17
本文章最後由 Alesi 於 2016-1-3 23:26 編輯

從上面的討論看來, 新舊社區的隔闔還真大, 連在哪設校都在爭.
北大高中是北大居民努力爭取,才從明德那搶回來的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12716
作者: jojoyaro    時間: 2016-1-4 17:45
本文章最後由 jojoyaro 於 2016-1-4 17:47 編輯

從未聽聞市區居民強烈爭取北大高中的事情..
當時相關新聞沒看過,有的話還請提供連結
也看不出爭取設校跟互動的連結點在哪裡?
學校這事件是區內爭議多吧~

作者: 三代同堂    時間: 2016-1-4 20:43
podzol 發表於 2016-1-3 14:57
北大資源教育充足? 特區的小朋友都要跨學區到市區或柑園上學了, 自己的資源都不夠了怎麼會充足?

三峽地 ...

所謂的資源不一定是指第一線的資源,我相信北大內有許多退休的老師或警務人員,若有志結合的話我相信會有一些幫助,至於你說兩邊都「有」行為偏差的學生,若從「有無」來看我想你說的沒錯,我也可以說第一志願建中跟北一女也「有」行為偏差的學生。但若從輟學率及校安通報的比例來看,好像又不是如你所言。
就算不看這些數字,單從你的感覺來談又是矛盾的,因為家長們對學區劃分跟跨區就學的看法似乎有明顯的偏好,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感覺的基礎是甚麼?所謂情何以堪又是怎麼說勒?我個人認為應該面對問題、討論問題、處理問題比較恰當。
另外結合警方是因為目前行為偏差可能遊走在犯罪的邊緣,鑒於犯罪型態的複雜跟多樣性(因為這些孩子未滿18歲,所以我們普遍定義為行為偏差而不是罪犯),考量偏差的行為有些是一般教育工作者未曾想像或接觸過的(例如毒品的型態跟分類等),所以需要警方的支援,當然,這是我個人粗淺的想法,若要完成一件像樣的事還需要各位鄰居集思廣益。
作者: dingding    時間: 2016-1-4 23:09
jojoyaro 發表於 2016-1-4 17:45
從未聽聞市區居民強烈爭取北大高中的事情..
當時相關新聞沒看過,有的話還請提供連結
也看不出爭取設校跟互 ...

那些年應該都刪光了吧,別版還剩下一些討論文


https://forum.ibeta.tw/forum.php ... rid=5972&page=1


https://forum.ibeta.tw/forum.php ... 23&fromuid=9212
作者: dingding    時間: 2016-1-4 23:18
Alesi 發表於 2016-1-3 23:17
從上面的討論看來, 新舊社區的隔闔還真大, 連在哪設校都在爭.
北大高中是北大居民努力爭取,才從明德那搶回 ...

第211期 - 明德電子報 專訪校長黃棋楓


除了教育、政治、商業的決定,北大附中成立仍有其他變數,其一是臺北大學自身的經費考量。臺北大學校園本身百事待舉,包括電資學院、圖書館、體育館、宿舍等都還在規劃建造中,因此成立附屬高中對北大的校務發展基金來說確實是一沉重的負擔。臺北大學與教育部協商以後,教育部答應提供三年的經費,但是對北大附中而言,學校的成立和發展需要的時間遠遠超過三年,若無新的經費來源,北大附中亦寸步難行。再者,教育部規定,如果要設立高中,校園土地應有5公頃以上,但目前成為北大附中呼聲最高的龍埔高中,校地僅有2.7公頃,遠遠不及明德高中8公頃校地的優勢。再就台北大學經濟衡量來說,一個年級僅設四個班,因此龍埔高中希望成為北大附中還有變數,仍未定案。另外一個變數則是社區領導的影響。北大社區領導和居民本來欲將北大附中設置於北大社區內,目的是希望能夠嘉惠社區學子,就近入學。但是,社區學子並不一定進得了北大附中,所以他們也逐漸發現,社區學子需要的是社區高中,而非北大附中。
作者: jojoyaro    時間: 2016-1-4 23:41
本文章最後由 jojoyaro 於 2016-1-6 23:29 編輯
dingding 發表於 2016-1-4 23:09
那些年應該都刪光了吧,別版還剩下一些討論文




有火花,但看來還算和諧~沒見報...
也很難界定網友一定是住哪的~
以那時間點來看
趁小朋友還小,直接搬來國中校址隔壁最乾脆
什麼都要,自然名額就少....後續來看,反而是沒劃進國中學區的北大居民吃到羹了
但個人也是覺得跟社區互動沒什麼大關聯

有好的資源去運作共享當然是好事
倒是不用特別區分地區
15歲富二代隨機砍人的新聞才發生沒超過半年耶..
作者: podzol    時間: 2016-1-5 09:32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6-1-4 20:43
所謂的資源不一定是指第一線的資源,我相信北大內有許多退休的老師或警務人員,若有志結合的話我相信會有 ...

樓主發言還是充滿天龍國高高在上的思維
這不就是新舊社區隔闔的問題所在
相對起來舊社區已是發展成熟的市區
市區居民鮮少依賴北大特區的生活機能
反過來北大特區居民常常需要利用市區的資源
如何增添北大特區的特色(如藝術燈節活動, 圖書館資源, 街頭藝人表演等)
才是增加讓新舊社區互動交流的動能

利用退休教職員及員警成立輔導班是很好的想法 但是前題是要有人有錢有閒
不過我認為這些你覺得學習偏差的學生更需要的是社工人員的關懷與協助
而不是退休老師跟員警的輔導矯正 少年心理學不是這些人的專長
很多問題學生的產生是來自於問題家庭
不少的問題學生長大後的成就更不亞於課業成績優秀的學生

我國中時期班上的大姐頭現在是管理多家美容中心的老闆娘
有時候還是不要心存定見會比較好
作者: 三代同堂    時間: 2016-1-5 18:41
本文章最後由 三代同堂 於 2016-1-5 18:47 編輯
podzol 發表於 2016-1-5 09:32
樓主發言還是充滿天龍國高高在上的思維
這不就是新舊社區隔闔的問題所在
相對起來舊社區已是發展成熟的市 ...


前篇的發言論及輟學率及校安通報比例加之學區的明顯偏好,想以北大有限之人力資源讓種種因素誤入歧途的孩子得到關注,如何是天龍國的思維?如果您思辨的不清不楚就天外飛來一頂帽子,這帽子工廠的品質也太浮濫了,不過還好您只是帽子工廠不是雍正王朝的東廠,飛來的只是帽子不是血滴子~

另外你說:「如何增添北大特區的特色?(如藝術燈節活動, 圖書館資源, 街頭藝人表演等)」,基本上這跟社區總體營造有關跟教育輔導主軸無關,你的隨興我就不回應了~

再來你又提及:「利用退休教職員及員警成立輔導班是很好的想法 但是前題是要有人有錢有閒」,這又是帽子工廠的產品,你只把重點放在有錢有閒卻不提有沒有心,這世上有錢有閒的大有人在,但只有有心的人才能讓世界更美好,若有錢有閒又有心不是更好嗎?通常有心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閒,反之亦然。請把你政論節目那一套論述留在晚上8~12的節目時間!

你又提到:「少年心理學」的專業問題,我想請問社會上的慈善團體都有「創傷心理學」的專長嗎?那為何他們總是在災變的第一現場安慰家屬勒?因為他們有心,而且的確有幫助,難道你要指出他們沒有資格嗎?若你再深入一點你就知道,心理學是有分級制的,陪伴、輔導、諮商,大部分我們只須陪伴就有顯著效果,輔導需要的是經驗(老師必修教育心理學應該有基礎經驗),諮商才是專業領域。

最後你說:「不少的問題學生長大後的成就更不亞於課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國中時期班上的大姐頭現在是管理多家美容中心的老闆娘」,不知道你是否瞭解「孤證不為證」的原則,你若要舉特例為何不舉曾經進入感化院混過幫派的潤泰建設老闆尹衍樑先生,所以我們可以把他們當成誤入歧途的美好憧憬嗎?那你為何不反推獄裡的受刑人有多少比例是求學時代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呢?討論問題若顛倒比例只求佐證自己的論述那就太沒意義了,唯一的意義可能就是講爽的~


作者: jojoyaro    時間: 2016-1-6 00:15
本文章最後由 jojoyaro 於 2016-1-6 00:19 編輯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6-1-5 18:41
前篇的發言論及輟學率及校安通報比例加之學區的明顯偏好,想以北大有限之人力資源讓種種因素誤入歧途的孩 ...


教育輔導怎麼變主軸了?
開版不是社區間的互動嗎...

基本上市區也是隔條復興路就進入北大校園了
資源的交互利用很常見啊



作者: podzol    時間: 2016-1-6 09:40
建議樓主先看看小草書屋的狀況再來想想您的理想要如何落實吧
有時候你給的不一定是人家想要的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另外要提醒樓主如此發言恐會招致舊社區居民的反感

一般慈善團體如何我是不清楚, 但是專業的社工師是需要證照考試的,
要輔導這些你所謂誤入岐途的青少年, 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當然你可能認為有心就可以解決一切, 那就不會有鄭捷的產生了.

作者: 夢想國度    時間: 2016-1-6 11:11
我想這篇的主題應在於如何讓北大新興社區融入原本三峽的生活圈內,
重點應在於資訊的分享與整合,
愛北大社群一定沒有區分網民是來自"舊社區"或"新社區",
只是使用者似乎是以新社區居民為多,
是否能透過什麼方式宣傳愛北大這個論壇擴大成為"愛三峽",
讓三峽區的居民能加入、參與並分享訊息及資源,
如此,
或有可能整合資源,讓一些在地文化得以推廣,
大家也能有更多資訊,對我們居住的三峽區能更了解,更參與在地活動!
作者: amy1215    時間: 2016-1-6 13:39
愛北大網站原本即是提供北大特區這個新興社區用的,讓居民快速了解特區及取得最新資訊,當然資料也可能包括原社區那裏有好吃或好玩祕境,讓住在北大特區的人生活更便利.
而原社區透過此網站也迅速取得北大特區的訊息,是很實用的網站.
就像Facebook有各種社團一樣,愛北大網站沒有必要因此而來改站名.

北大特區的人還是會去那邊買東西,就學,爬山.而那邊的人也會過來用餐嚐鮮或到特區走走散步.交流本來就一直存在著,看不出有什麼隔閡.

爭取資源這也不代表就是隔閡.每個人總是會對自己生活週遭爭取資源,這不管住哪都一樣吧?

這邊有屬於三峽/樹林的網站,提供參考~
我是三峽人 ==> https://www.facebook.com/iSanxia/?fref=ts
我是樹林人 ==> https://www.facebook.com/17shulin/?fref=ts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