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q1 Y, v& B# F8 ~& v 8 P' i# p, f. h5 b) D- B# 2011-01-07; w6 \7 v" N4 o2 V$ D
# 中時樂活8 i# `% M" S0 M6 ]- e
# 作者:王美恩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X+ j1 y. l2 ?% y0 d
0 S" T. }8 K1 J( C/ I7 { 8 `# s, t) [! N「亂世用重刑」的聲音不斷地被放大,但大家似乎都忘記教育單位不是法治單位。當教育者看到霸凌問題,如何用對方法讓學生心理需求得到幫助,讓他們在教育體系中也有「舞台」,才是教育單位的角色功能,而非自豪貫徹霸凌通報,處分多少位學生進入少年輔育機構。 & G/ ~) |5 d- }; Y# L: `. h( y. |' I! X: l
一如以往台灣媒體的報導方式,桃園八德國中校園霸凌事件如連續劇一樣發燒好多天,從學生PO同學的裸照在網路上,到全體老師連署要求撤換不處理霸凌的校長;教育部長親自到校關心,才剛離開學生就在老師上廁所時放置鞭炮以示警告,甚至揚言要帶槍來學校報復;警察開始在下課期間在治安死角之處加強巡邏……,使得整體社會焦慮氛圍高漲到草木皆兵,讓教育單位和霸凌學生儼然成為如仇敵般的對立,也讓社會輿論開始質疑「愛的教育」,甚至有恢復體罰的「暗示」。 2 O, ^. B' @" R2 a6 P4 P! m 4 k( `. \7 V: _0 D0 F7 t 「亂世用重刑」的聲音不斷被放大︰民代說要讓警察進駐校園當訓導主任,要制訂反霸凌的相關法案,要處罰不處理霸凌的校長及老師,要隔離霸凌的學生,零體罰政策讓老師沒有管教的籌碼……。大家似乎都忘記了,教育單位不是法治單位。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學生,而是提供學習的機制,培養、教導學生為善的意念與能力。而非想方設法處罰人性惡的一面,那是法治機制要去扮演的角色。 * o6 T0 O. d0 B. W( f $ s" A( C9 n1 N0 H j5 x, y3 p 為了要趕快恢復校園中的和平,也為了要處理我們的焦慮,在處理過程中,各方都不小心給孩子貼上很多的「標籤」,急著要糾正孩子「你應該…,你必須…」,甚至也給了許多一直在教育單位默默付出努力的老師貼了「標籤」,批判師道蕩然無存。整個輿論的方向,卻忽略了解霸凌產生過程中複雜的影響變數。2 O8 W( G4 d: I" z* ]4 X
; O" B* R' x2 P' U) s
當前的霸凌新聞,把校園「霸凌」和「暴力」、「幫派」畫上等號,暴力與幫派的問題多是發生在國中以上的校園,但是追溯到這些霸凌者的國小行為,一定不難發現他們在小學就有情緒易失控、取笑嘲諷他人、帶頭排擠孤立同學、口出惡言威脅同學、學習成就感低弱、上課時總是不守秩序、在操場上玩耍由他來制定「遊戲規則」要大家配合等霸凌者的跡象。3 U! l f+ Q$ v. `7 l2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