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G R/ p9 [- q+ K; z! M- q# \# |. D; ] D& R6 a
在購併狂潮中,不光是做大生意的上市櫃公司才會雀屏中選,就連不起眼的扁食,做得好一樣也能出頭天。 6 J6 A9 C$ _: u U" f0 J9 R+ ]( D& D9 Z4 i; L3 p7 ~
( z% e) s Y$ W, I原本窩在花蓮賣扁食的花蓮香扁食,在結合美資創投基金與新加坡經營團隊後,三方決定合資成立公司,要把這個台灣人的日常小吃,賣到全中國。賣扁食的老闆,從來沒有想過,他賣的扁食有一天能夠越過海峽,讓對岸的十三億人品嘗。2 l7 q0 e& t/ V. D
4 S, _! y6 p5 e" F
; n! u5 B7 }' k2 {3 d7 j$ o1 R7 c7 C類似的案子,目前每天都在上演。做瓶蓋的宏全,在成為可口可樂的供應商後,也被中資看上。據了解,中國華潤打算買下宏全三成的股權,與旗下的產業連成一氣,讓宏全的瓶蓋賣到「中國製」的飲料罐上。. y5 S% }1 b6 i) N1 u4 b2 K1 R
: Y; z k1 Z$ w# u: C
9 d& j9 e R- _; Q! [2 d/ M
此外,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有意連手福邦證券,進軍中國市場,搶搭中國證券市場成長列車。 8 z4 p8 p/ h2 G7 F" Q0 h f % {, ^6 L/ r6 Q7 H' P: u5 h 9 U5 r3 Z+ {5 X# u法商東方匯理銀行董事總經理王伯鑫提到,若非法令限制,中資對台灣的銀行有極高的興趣,而台灣每家區域型銀行,至少都與二到三組的中資買家談過購併、入股相關事宜。中資的興趣讓國內銀行的身價頓時高漲,他們擁有屬於特許行業的金融營業執照,就是最大的利器,也形成詢問者眾、賣方惜售的現象。 6 g1 k/ v: X. E9 o2 p 7 c& R l. ^/ m* E 1 I+ E, F# L! L" J3 v" W3 z! E ' f1 p0 O, J8 J( I4 T5 j; C: b3 f日、韓、港、歐、美都來了/台資企業忽然炙手可熱 : B" I& x O- r9 P5 w7 N* J* t" ~4 W# {. E0 y- j, A9 g6 V
; A2 p$ c$ C. t& @7 V
所以,在購併狂潮來襲下,不分產業,不分規模大小,只要符合需求者的條件與利益,都可能成為被購併的對象。傳產、金融、電子、服務業,只要夠獨特、有創意,都有可能在外資的參股或購併下,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級公司。花蓮香扁食,就是最好的例子。6 e6 t( s( H3 A9 w H C) t) Q
, |1 ]" n1 ^* K& h
6 A/ p. i) q& ]/ a7 @ @- U o日資、韓資、港資,甚至是歐美的資金,過去一年,透過各種關係,在兩岸尋找合作標的。他們利用參股、購併、委託代工,或合資設廠方式,與台資的關係有了更緊密的結合。其中,以受民族情結,遲遲無法打進中國市場的日本,最具代表。 7 l1 x, d$ d, n% {. {/ z 0 V- D7 O9 R1 @) D2 N# K6 X! v7 X( J% l5 \6 `
一○年,日本製紙集團藉由投資永豐餘,進軍中國市場;三井物產則罕見的認購國內LED廠商璨圓的私募、日本豐田合成與晶電合資設廠;這些過去不可能會出現的合作案,都因台灣產業地位不同而改變。日資拋下過去的思惟與策略,最終的目標只有一項,就是「聯台」共同進軍中國市場。9 `6 U) m; y9 e. N. s) q
% R- G* b1 o2 O& l! R) S0 q7 W6 b
- ]. G% Y. N+ ]% h創投業前輩,同時也是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提出驚人的觀察。他說,「日本企業正在台灣尋找合作對象」。這些從事電子零件或機能性紡織品的公司,在中國開拓業務遇到困難,只好來台灣尋找相近產業的製造商,先摸索合作形態,順利的話,接下來就會談合資或是合併。 0 K9 g9 u7 K- Q% r! F1 Q; C) e8 y/ B. O% ?& i' H; Z3 I3 ]
0 I% s' y# u( U, e6 ?+ i
張忠本說,日本股市低迷許久,個股本益比相對也被低估,業者自己也意興闌珊。張忠本觀察到的現象是,這些業者覺得如果有合資或合併的機會,「甚至有意願把自家股票從日本下市,轉到台灣掛牌。」股價本益比會比在日本掛牌更好,且製造整合流通的綜效也更高。台灣,對日本廠商來說,除了是事業,也是股價的第二春。 : E" @. K: a; f" x* H! o' R. p6 k8 j, y" \7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