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y7 ]( I* H+ Z# `0 d- [安全感越充足,越有自信心 5 n. O6 ?* z3 ~ m- |5 c安全感足夠的孩子,跟外界接觸的主動性會比較高,想要去嘗試各類的新經驗,同時,對失敗的接受度也較高。2 C- W( B2 {3 [6 A' |7 A
y3 D' v) M6 ]: R1 G7 z
安全感充足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心裡該有的配備都齊全了,這時候孩子就有往前的力量,往前的意思是,孩子會想要去探索新事物、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會讓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就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興趣。$ u$ Z1 q v! x3 i
% t1 g0 f$ u; g$ N; H* @' `- G3 u4 U' M「因為孩子是自己願意探索,是自己做出探索這個行動,孩子也比較容易發展出控制自己的能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當孩子發現自己有控制自己的這個能力,自然而然的自信也會增加,孩子會覺得我有能力可以面對眼前的事。 # T" C) A s$ C3 a9 p: f3 w' V4 c: y: J0 E; V
例如:我能夠自己上廁所、我能自己到浴室、我能自己開冰箱,這些對孩子來講都是成功的經驗值,當這些經驗值不斷累積下來,孩子想擁有多一點的探索經驗這個念頭就更強烈,他就越容易能夠真正獨立。! s; u+ H- O( e& I4 e; s
( |* B2 V' M+ k6 K安全感不足,易與人疏離! Y/ o( \! I% x( b, v; `
當一個孩子長期少了安全感這一塊,他可能較容易對人產生疏離感,較沒有辦法去感受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當孩子一直有對人的疏離感、對人的不確定感、對人的不信任感、再加上挫折並沒有得到適度的處理,這些負面的特質就有可能被強化。 - Q1 a% ~" l' m, ] z ] 0 M- W. o7 r5 t6 P安全感不足,容易退縮、害怕嘗試新事物 / P* W; K6 }0 j5 _ p. A5 K& d i對孩子而言,安全感帶著某些穩定、信任的因子,當一個孩子安全感的需求一直被忽略,孩子對人的信任感相對會較差,會有疑心、不安的感受。4 y, Y3 S. j m+ }5 ^+ H2 ^7 l
8 f) \: `5 o5 L8 l: i% L, h因為孩子並沒有一個安全感支撐著足以讓他往前走,這會讓孩子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倒退回來,變得退縮逃避,而逃避所帶來的情緒中包含了焦慮不安、過度敏感緊張、依賴性高、容易受挫,也更容易對事情退縮。2 U" U g. _. A
4 I) c) G8 G6 a2 P& C& `# ~' V( }. Y 安全感不足,變得越來越暴躁 / P* i h4 s+ w/ p- @與一般人想像的可能有些不太一樣,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除了上述提到的許多「內顯」的表現,例如,容易出現焦慮、矛盾、逃避行為、容易感到受挫、拒絕嘗試新事物等等。( ]+ c$ j+ r& C# m
# ?2 c+ _2 k* x+ X) q有些孩子在安全感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表現出較「外顯」的情緒與行為,例如,焦躁、暴怒、忿忿不平、矛盾等情緒,這樣的情況與孩子有時候經歷挫折的情緒,會轉為生氣的情緒十分相似,若長期下來孩子都處在這種焦慮不安當中,情緒性格會慢慢變得暴躁、易怒。0 \" k7 ?/ y+ _4 L
5 w% d/ G$ B8 N, R% Y2 V 有關安全感的3大迷思 , f* W/ d6 U: x! B* D迷思1:依賴=安全感4 ~7 W# {& Q7 T4 j9 R" l1 L
有些爸媽會把過度依賴當作是孩子在自己身邊獲取安全感,以為孩子十分依賴自己,就表示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H/ v, C# K1 n$ F4 l# j7 |! W1 Y1 B% Q$ E4 J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說明,依賴指的是孩子在情感上太過於依附某一個人,孩子並沒有發展出真正的安全感,當孩子太過依賴時,情感是著重在別人的部分,是藉由外在尋求安全感而非內在發展的,因此,當孩子所依賴的這個對象消失不見或是離開孩子視線的時候,孩子的穩定力量也會跟著消失不見,開始進入過度緊張或焦慮不安的狀態中。 0 ?2 L7 _; ^/ [% L$ J6 U, M6 L L4 r; @/ x
由上述可知,一個依賴性強的孩子,相對在安全感的建立上是更困難的,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孩子過於依賴一個人時,就像是孩子依靠著一面牆,這面牆將支撐著孩子全部的情感,最危險的部分就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這面牆不可能一直在那裡不移動,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必須要去工作上班、孩子要去上幼兒園展開自己的社交生活時,孩子勢必要離開這面牆。 $ t7 l X, |# k7 E* j $ `- l0 S. x/ t「一般來說,安全感比較足夠的孩子離開這面牆後,他還是有能力自己去獨力完成某些事項,例如,自己試著學習生活自理;反之,對於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而言,如果要讓他離開這面牆,自己去嘗試某些新的、獨立的經驗,例如,自己上廁所、自己去拿東西、自己去跟老師講話等都是相當不容易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 5 N9 ?# B- @2 x" r) t v ; D& ?! G6 o8 Y( i2 q迷思2:安全感長大再培養就好 % A0 U9 T8 p0 V' [- A, K. h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安全感等孩子即將要離開自己的時候再建立就好,例如,孩子要自己去上廁所、孩子要自己去上學了、孩子要離開自己的視線,這些時候孩子開始哭鬧才要幫助他,但事實並非如此。 ) g& H8 _; ]- f0 a4 J9 P H" h6 O: M) o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爸媽,其實,孩子的安全感從在媽咪懷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在建立醞釀了,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睡醒了需要爸媽的擁抱、陪伴、隨時留意他一些生理的反應與需求,這些基本的照顧、親子間的緊密互動,都會對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影響,更是安全感最初期的培養階段。 & A) y* M' U" Z4 U# f) j1 c1 x- m' F% l: _& j, X& O, V+ O h. a5 ? 迷思3:先天氣質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關鍵因素 ' X. Q3 u: q7 Y6 s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有些孩子的確在先天氣質上顯得比較退縮,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弱,但是,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依然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會決定孩子某個特質或個性的強化。 / y* t/ S! r" {# S f2 P# j9 M" ~6 f3 y# ^0 W- l+ a7 {$ S$ [( W
或許孩子先天的特質是比較敏感、需要較長時間來發展出安全感的,但在後天的教養下,是足以讓孩子慢慢的對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至少在情緒上取得一個平穩的狀態。 3 f& h2 `. n1 P& @1 j. W) s, L; s6 Y G
爸媽應該要試著把焦點放在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上來協助孩子,而不應該執意認為孩子之所以較為敏感、安全感不足,都是因為先天氣質的關係所致,難以改變。& M) ~! e! H7 M, a0 @9 G4 @
) D: z5 f0 n0 w1 e e9 g- E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3大NG行為 * ~7 H( j: m6 PNG 1:將孩子晾在旁邊& S% L/ X5 _% i* k
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後,會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放在嬰兒床裡,讓孩子自己玩玩具,自己則在一旁看電視或玩手機,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爸媽不是給予擁抱回應,而只是塞給孩子奶瓶,或者用3C產品來安撫孩子。雖然爸媽人就在旁邊,但卻像是心不在孩子身上,孩子其實都是感受得到的。 9 u! w' O p: I7 A3 K8 F) d/ c& u6 [; t8 E3 Z3 o& c4 O- b, @, D1 l- I& } p* w
主要照顧者的疏遠、太忙碌於自己的事,都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小一點的孩子餓了、冷了、累了,這些生理上的需求皆是,爸媽都應該即時(適時)去哄哄孩子、抱抱孩子。8 _6 R8 k( e1 y9 [5 p
) I1 d+ A `; P( w7 O& X& {! |有些保母一次帶很多個小孩也很容易發生這種忽略的狀況,因為保母無法一次顧到這麼多孩子的需求;有些爸媽長期在外工作,或是隔代教養中阿公阿媽本身比較少會跟孩子有肢體接觸,當孩子的生理上需求被疏忽了,他在安全感的元素上是匱乏的。: e' g/ E5 U& d* ?3 k9 L.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