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1 w* N' o9 z5 p% [李佩珠心理師打個比方說,像有些孩子較容易對外在刺激表現強烈哭泣反應,這樣就會對比較敏感的媽媽來說,總覺得很緊張,也感到特別棘手,使媽咪時常宛如「備戰」狀態,以免孩子出現一點不如意的情緒,馬上就又哭了起來。9 g6 ~$ s$ w d7 E- m. V- ]9 U
: X) d: A, j/ M2 o9 P4 {相反的,粗線條的媽咪,可能就比較適合這類敏感型的孩子,因為媽咪神經如果比較遲鈍的話,剛好這種敏感型寶寶,能透過強烈的種種情緒語言,來引起媽咪的注意,也才能教媽咪更即時地去照顧好自己的寶寶。 0 o2 b, ^, ^1 g5 p1 A: f+ b3 z* n8 Q3 H. c) E- H. Q! K8 ^: A% _
李佩珠心理師說,事實上「磨娘精」的形容字眼,是針對受孩子的情緒起伏強烈變化影響,進而使主要照顧者產生情緒緊張、焦慮、失控等心理壓力,類如一般人說的「理智線快要斷裂」的意思。因此,普遍性被認為傾向屬於「難養型」的寶寶特質,多屬於「情緒起伏較大、生活不規律、對陌生環境適應性較慢」的孩子。 2 Z5 b) K& t6 c, [/ U* W8 j, W4 O' h8 c/ d! e! X Baby帶養訣竅面面觀! q7 F3 f# ^- ~* C
雖說氣質並無好壞,但若遇是到這類擁有「難養型特質」的寶寶,新手父母在帶養的原則上,尤其該特別注意哪些訣竅呢? 3 {8 t/ P. c# D& h; `1 W; j ; N/ q$ A" L% |: S5 _1.規律型的媽咪,帶養不規律Baby時…5 | |& f. g3 J* L# D5 p$ s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面對生活作息較不規律的孩子,通常我們仍然應該引導寶寶能盡量往規律性來發展生活習慣。譬如說,如果這個媽咪很希望把Baby導正很規律的話,最好在生活上每一個重要的作息環節中,特別需要建立一個「儀式」。$ Q3 ~- R! o0 j# K" }1 `$ o
" [5 [4 Q6 }. F& ~/ r$ t4 J建立這種儀式之前,父母也不妨將此看作為寶寶與照顧者之間的默契與暗示,因此去耐心的建立並培養。李佩珠心理師舉例說,最常見的就是睡眠不規律的寶寶,或許父母就可盡量在平時去觀察寶寶,可能在何種情境下最容易入眠?在什麼樣的聲音分貝之下也會比較好睡? 9 Q8 S+ m7 Z6 e4 j/ ^$ V) I' f % T2 f a% c) b s. ]寶寶有沒有特別喜歡在摸摸頭髮、抱抱小熊、咬咬安撫玩偶等情形下,才會顯得較容易入睡的習慣呢?或寶寶有沒有特定鍾情於某個味道、毯子的味道、有什麼東西到了寶寶手裡就會比較好睡的呢?那麼主要照顧者,就可以固定培養寶寶特定的睡眠儀式,建立默契,慢慢的也就可以引導孩子往規律的作息去發展。 ) Q' R; [; C1 }1 _ 3 d' c* g7 ]% h3 d; l又譬如說,每次要入睡前,可以跟寶寶講故事書、聽特定的音樂,然後漸漸引導孩子入睡。當這種的儀式建立後,只要每次到了必須該讓寶寶睡覺的時間,父母也就可以藉由儀式中的相關工具,輕鬆陪伴寶寶安穩進入夢鄉,孩子也對於種種作息有了可預期的種種暗示,就比較可能培養寶寶固定且規律的作息啦!' D1 Y. d& ?! ]' ?4 S
% }! y* F) \* w+ K$ [- P0 r- o 心理師的小貼士 * u- }: L) l( v0 E1 K+ V- @$ M如果是全職媽咪,而非職業婦女拖嬰給保母帶養的話,其實倒也不用硬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多麼規律的按照自己的作息模式。尤其是在新生兒初期帶養和照顧時,全職媽咪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親子關係往往也能更放鬆而愉快喔!! G; h6 @' y2 t' ^# H
5 `1 P1 ]- g. D- U. P+ z6 Y2.情緒不穩的媽咪,帶養情緒不定的Baby時…+ T" M/ ~# Y9 S; Z5 W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說,當孩子每次一有情緒出現時,也不代表媽咪就一定要每時每刻立即性要安撫寶寶。因為通常孩子哭泣也是一種表達,可能是在表達自己哪裡有不舒服的情況,比如說尿布濕或肚子餓等,但也有可能只是需求爸媽更多的關愛。( I! C. F) m' X$ p; Q1 a7 A' ?
1 _6 S. \2 V3 T
因此爸媽這時最重要的,應是正確觀察寶寶情緒的背後需求,並做出正確判斷後才處理孩子,而非立即壓抑或止住孩子正宣洩的哭聲。$ I y! o% I7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