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 m2 z, ]1 Q, t; v% X疑慮三:上市承銷價更改四次/投資人無所適從/ A1 ^* D7 P7 B
" a+ D9 n' Z+ u* d- H
5 Q3 Y$ v/ G6 q儘管證交所解釋,這兩大股東的背後,都是由晨星員工集中保管的持股帳戶,但短短時間內,卻發生如此大幅變動,在在都讓小股東完全摸不著頭緒。/ _, O$ L |; V6 M" u, g
0 `3 s% p/ L- I8 X
% x2 x& `: C! }# @$ t: a
同樣也備受爭議的地方,還有晨星不斷更動的承銷價。' r2 s" H( V2 K& q
! W9 U; x, Z; [, r# ^$ r % _. B1 Z9 E, c6 R$ u# S晨星所提供的公開說明書,近兩個月內就公布了四個版本,其中承銷價格也一改再改,從最低二○一元、三八○元到二七○元,最後才拍板定案在三一○元。 + E' E- U j" r) k1 J# F! B ! i% j8 t: q$ _ , |& C4 ]3 z$ ^# v6 B' t9 F A光是從最低的二○一元到最高三八○元,變動幅度近九成,讓晨星在未上市交易價格上出現明顯波動。當三八○元的價格一出時,更是有許多籌碼在未上市股湧現,許多投資人認為其中存在套利價差,讓晨星在未上市前,就出現收購潮;然而,兩週過去,晨星又出具了第三版的公開說明書,承銷價瞬間又由三八○元降至二七○元,讓不少於三百元區間進場的投資人罵翻天。' p0 W( i+ ^& ]4 h. q* @: M
0 H% A% t# s: C8 Z8 h1 U" H0 F _' I# H$ f7 l' k
雖然晨星公司表示,在申請回台上市的過程中,因為諸多細節的考量,才讓承銷價出現多次更改,例如三八○元的價格,是因為晨星為境外公司,在回台掛牌過程中,必須先向央行申請,而央行得看晨星預估承銷價來給予外匯額度,當時從高預估的考量,最後卻因頻繁更動,落得市場批評聲浪不斷。! D; g- p1 N/ j1 I% x8 ]
4 X( y+ a5 s3 g
' A, v: p1 F+ R v. a國內大型券商負責人也指出,晨星是一家好公司,但在訂價上更動頻繁,還出現四次訂價,不僅實務上很少見,也顯得不夠嚴謹,犯了兵家大忌,好像在與投資人玩心理戰,會引起投資人很多誤會及猜測,主辦券商實在應該避免這種情況。此外,創辦人退居二線也成疑慮。 5 B+ Y" {+ `5 [/ O; p' D ( w, P3 w3 P f+ V e6 U ) t W7 j9 r) C. Z! p( x一直以來,晨星引以自豪的不只有研發技術,還有異於同業的集權管理方式,這是晨星得以在短暫九年就闖出名號的原因。然而,晨星公開說明書清楚寫著,楊偉毅、史德立與容天行等人,已於今年四月二十七日辭去董事,甚至在管理階層名單上除名,代表著當初一起奮鬥的四位創辦人中,有三位將隨晨星上市而退居第二線,領導班子也因此全面更新。0 P7 v* y' ^- I* f* O
1 s$ ^& P) h+ v, x . M. d& X/ a9 l, `/ t疑慮四:三位創辦人退居二線/梁公偉獨撐大局,考驗接踵而至 5 o/ e5 f3 M# `; ]3 U6 F * M% k# w1 ^6 P Y# s0 D" ~# g5 F" X" D' n) R
過去九年,晨星強大的研發實力的根基建立在楊偉毅、史德立與容天行三位創辦人身上,尤其是晨星多數專利(IP)都註冊在史德立名下,顯見史德立對晨星研發工作的貢獻。如今,史德立不僅轉任顧問,還在海外市場拋售晨星持股,未來是否還會秉持創業初期的熱忱,不得而知。 5 r7 t2 o" G. {" A. d6 V9 Q0 I! t+ z# `9 z/ ^
5 t$ M! y. `4 m X1 P
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過去掌握研發、銷售大權的前任總經理楊偉毅。楊偉毅經歷過中國文革時代的背景,用強人集權式的領導,一手塑造了晨星向不可能挑戰的效率,更用魔鬼式的管理,讓晨星九年倍數成長,他的領導方式比起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2 {# T$ `) z3 a: a4 R$ s 0 @2 f) ~ ?' w1 y; Y& }3 V# e & j; [0 ^3 P; a( B一位已於晨星離職的員工表示,即使他離開晨星已有一段時間,卻從未賣過手上任何一張晨星股票,理由很簡單,「只要這家公司還有Steve(楊偉毅的英文名)的一天,我就不會賣股票,就算Steve今天出來自己開公司,我也會考慮將所有身家都投資在他身上。」' p6 T; w0 c# p, A3 g' y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