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8 J* u/ A3 B" v! k# G其實,蔣部長的回應,顯現了台灣「教育制度」與「政策制訂」長期以來的問題。就是我們一直以「指標」當作「標準」來「衡量成果」,而不是試著從「學習環境」跟「成就動機」來「引導」或「啟發」學生。 2 z; }" x* r( [, Q
先不談「美學」教育,談談我比較熟悉的「創新」領域。 ) k. x/ f" g X+ n4 ` & o7 Q# ]- r+ F, r) G; O% G去年我撰序推薦的《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作者Tony Wagner 是「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第一位研究員,並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工作;身為三位子女的父親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他對於「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等主題感到好奇;訪談多位數位科技產品經理、新創企業領導人與社會企業創辦人,發現這些創新領袖的家庭成長背景與受到師長的啟發中,都包含了三個重要元素,就是:「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0 F1 [, y, U U: N! k! y, n
' W, T& \& n. c4 ~# S( f. l
而在我所從事的新創企業培育跟投資活動中,同樣可以觀察到許多傑出的新創企業領袖,他們勇於挑戰現實、把工作當成遊戲,卻也在遊戲之中,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企圖改變世界、留下痕跡,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 c# c' S9 y; b這些創新者的人格特質,到底該怎麼教育出來?而美感又該如何培養? ) k q3 M0 F f7 |4 S
. I# i; v8 {5 v. M● 打破框架才創新,心中有愛就是美 6 O, i8 T0 N- y u* a- M1 v7 x& D% Z「美感」或「藝術」就如同「創新」一般,其實都很難用教條方式「教育」,只能塑造環境、培養氣質。而所謂的氣質培養,就是讓小朋友從小有機會接觸「美的人事物」,讓他們有機會「觀察、欣賞」,從而有機會「模仿、創作」。 ' h, G# ]; z' r: Z3 M% H. l4 F5 H3 B' i" a
如同創新需要被鼓勵、允許犯錯,美感也必須長期耳濡目染、打破框架。父母跟家庭環境如果教條嚴謹、事事限制,創新跟美感是很難在小孩身上發生的。 & w7 h( N" R z!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