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k. O3 V, m6 V( g: y9 a7 n 比方說,記者一定會問的幾個問題,包括:「當初你是怎麼找到這位設計師的?」、「這位設計師有哪些特點吸引你?」、「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有哪些部份曾經在雙方的想法上發生很大的衝突點?後來你們是怎麼取得共識的?」、「在設計師的這個作品裡,你最喜歡哪個部份?」如果業主不是單身,記者會問,「在設計上,夫妻兩人的需求和想法會以誰為主?」5 r( o. W8 j& O! I
: N$ y7 q) a) Z* @
二、針對設計師則會問,「你覺得這個作品最困難的部份是哪些地方?」、「你自己最喜歡哪個部份的設計?為什麼?」、「預算怎麼分配?哪些部份本來預算不足,後來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記者可以感受設計師與業主之間的關係,是緊密配合,還是放手讓設計師去做,更可以去分析「接受採訪的那位設計師」,當初是如何構思、與業主共同合作,一直到完成這個作品。 1 |! X, ]. V5 ^# d+ Q# o1 D7 n% o
在此要點出所謂「接受採訪的那位設計師」,主要是關係到設計師經營的類型。有時,接受採訪的設計師,並不是主導這個設計案的人。怎麼說呢?5 E' b$ R# x/ N1 t2 j. H7 F! v
0 `- r3 X% L7 k" P 有些設計師是一人工作室,從與客戶洽談、畫設計圖、發包、監工、收尾等,全部自己來;有的設計師則請來助理,助理負責畫設計圖,設計師再來調整;有些設計公司規模比較大,出錢的老闆並不是學室內設計的,而是請來一些設計師及設計助理,可能還有專職的行政人員、業務人員,甚至還有建築師等等。 & x8 ]$ b) \6 f4 M6 E1 H$ O* J* g- L# F/ L9 f
前面提到的那位記者好友,後來又說了兩個關於那位設計師的故事。那位設計師有一次介紹該記者一個位於新店的案子,結果記者帶著攝影師到了現場,發現這是一間大部分使用系統家具完成的案子,其實這也沒什麼,重點是書櫃裡什麼也沒擺,一看就知道業主還沒有搬進去,沒有小雜物、沒有生活用品,房子裡完全沒有生活的氣息。. f# i7 s! e* k8 U, P1 \1 V
% n5 x& X" n, ~4 `8 ?% {7 b 這樣的報導是沒有故事可說的,畫面拍起來又很「乾」,在報紙上如果用半版來詮釋這個作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記者立刻打手機給設計師表達不滿,設計師對記者說,剛好今天有另一家媒體拍攝另一個作品,如果不介意的話,就請移駕文山區。我這位好脾氣的記者朋友,沒有因此拂袖而去,想說既然都出來工作了,好歹也要讓今天有個成果,一行人又千里迢迢從新店到文山。& [8 C. m. s2 l$ X9 _& B( ^8 b+ j
3 M7 F8 F* d5 z. N+ k& R7 k 記者開始和業主聊天暖身,慢慢進入採訪過程,沒想到就在採訪告一段落時,設計師把記者請到一旁,告知其實這位業主並不是真的業主,而是業主的朋友,因為業主今天沒空,所以「委託」朋友代為接受採訪。 ' d: P( g$ r( B* b. I2 E) Y. S. S ' D6 r7 ]3 @ U5 @2 {/ p3 m0 q 這還得了,對新聞記者來說,這等於是造假,而且怎麼可以容許設計師唬弄媒體?!記者立刻發飆,要求必須採訪到真正的屋主,否則這場採訪就不算數。5 T! i, D; k/ }/ g N
' D5 |3 u& z1 F 你看,如果今天設計師沒有主動出面承認業主不是真的,記者大概就一路被矇騙到底;連媒體都會如此被操作,更何況是一般的消費者? $ p) P: u8 S- T6 P2 L% `) k: ?
這第一個故事是假業主,第二個故事則是假設計師。這位設計師採取的經營模式是母雞帶小雞,為了讓小雞也能慢慢地有成長的空間和在媒體露臉曝光的機會,有時會把自己的作品,「說成」是手底下的設計師負責的,或是「說成」是集體創作的案子,而由某設計師來主導。 # m- |0 P+ M' A" a2 E4 r 4 Z6 p1 [+ Q$ _$ _. F 要知道,只要媒體一報導,特別又是知名媒體,這份報導就是最好的廣告,消費者只要一看到報導,設計師不必多費唇舌,不必太認真證明自己的實力,很容易就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 R& p5 Z# l; X' Y 8 f1 E0 F9 I, S7 } 而往往,在買賣雙方之間,「信任」正好是最難經營的部份。 $ c! J/ g$ Y: Z+ d' o5 n7 ? ' B* Q0 K E* H% [# y/ z! ^ 那麼,初次接觸一位設計師,面對他提出來的作品,身為消費者,應該要把這些被提出來的作品視為認識對方的設計風格與設計流程的媒介,透過設計師怎麼跟你說、又說了些什麼,他/她怎麼去說明這個作品醞釀的過程、精華點以及困難點,你才能進一步去思考,這位設計師的強項是什麼,究竟符不符合自己想要的。* p7 y. c3 q5 y2 w! g+ Y& z
L- L* |4 F# I& Z/ ]: L) R
即使是集體創作的作品,其實也無妨,這正好代表了這家設計公司的整合與分工合作能力,有些設計師很懂工法,但對於色彩不在行;有些設計師很懂設計,卻不瞭解材料的性質,也不明白施作的方式。如果一家設計公司能夠結合旗下設計師的強項為客戶服務,對消費者而言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 [- x8 N9 e& R5 O( s9 |5 d" i, T. I
在洽談的過程中,無論是哪一種執業型態的設計師,我們最好能夠找一位具有基本概念整合力的設計師。當然,如果業主自己很懂工法,也有管道自己買材料,或許可以找一位強項是設計概念的設計師就可以。, i+ I7 x" ?8 c4 D d3 f$ s
1 h' g. f7 _. G# b
不過,一般的消費者就是缺乏因為這樣的專業,才會想要尋求設計師的協助,而我們對一位室內設計師的基本專業要求,就是他必須不但要懂得整個設計的流程,也要懂工法,還要有整合能力,能夠掌控整個由設計、發包、施工、監工到收尾、售後服務的流程,也能夠有與業主及承包商對話、互動的能力。 . |! ^3 K6 F s* `2 r; b 4 h v; F: b: b8 | 在初次接觸的洽談中,如果這位設計師能夠從頭至尾侃侃而談每一個環節,而且能夠站在你的立場,發掘你的需求,展現良好的溝通互動能力,他應該就具備了基本的室內設計專業能力。0 ]7 Q# L/ ~9 }) t: s
$ X* V' \; m( c! X( D 你可以就某張作品照片裡的設計,請教他當初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材料,這種材料有什麼特性、施工的方式又是如何,甚至包括這種材料是在哪兒買的,問他深入的問題甚至小細節,就可以知道他與這件作品的緊密程度。 6 f$ U, d$ W4 T, r0 [. r/ v7 c 1 R! `* L4 d t 可以詢問的細節,包括請對方提供該作品施工前、施工後的照片做為佐證,如果真的是他經手的案子,不可能不會沒有照片。 f6 }/ v: f% s9 T0 y2 t& P% H9 k- W& f
% x2 g( K! Z5 Y, B 或者,可以現場要求設計師,畫出洽談時所在空間的手繪透視圖。一位訓練有素的設計師,一定要有畫手繪圖的能力,如果能夠畫得出來,那麼他的專業度可說是八九不離十。能夠在現場呈現實力的設計師,屋主一定不吝於給予應有的掌聲。! w: u) y2 F) G& t, f" B7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