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 F1 Z9 _4 Z 9 v1 ^* }8 ~ b( p( T我們相信只要規畫一個開發案,耗資幾百幾千億成立某某園區,掛上國際化自由開放市場的大旗,就可以創造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讓我們有錢起來(至於誰會變得最有錢?總之不是你)。這種拚經濟的方式,不只出現在8點檔本土劇,現實社會中也正在不停上演。 ( N. w! {/ z6 C* w q 9 q: X* y' M# ]' ]6 h, t& D6 Y( b# }+ T7 A5 m+ ~- `
7 h7 e5 H) S: o+ D% [3 @2 K
苗栗縣府強拆大埔張藥房事件,喧騰一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H% p% y9 b4 A0 |: S0 A, b
4 l) n$ N. i3 N5 T e7 Q4 R
2 r2 C7 I/ d1 F3 @8 B
從中科四期、苗栗大埔事件、到桃園航空城……一系列產業園區圈地大賽中,只要有人提出異議,就會被扣上「難道你反對經濟成長?」的大帽子。而那些被不當徵收土地的居民,也只能吞下「為了大家要更有錢,你就犧牲一下小我」的悲哀。 & o1 j7 { [, K+ z2 J) o2 l2 @ ; a3 r# t0 s& l9 A8 J4 ?& q3 u, r( A 1 m1 K6 y) w" Q4 V: l& Y這實在是不禁讓人懷疑,難道經濟開發就只剩這一招嗎?難道為了拚GDP成長率,犧牲某些人(搞不好哪天就輪到你我)的自由是不得已的選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7 ~5 m! t( |% F @! s; J 2 F( O; j; n# [: ]% q4 S% _ # Y* W5 {. f& F) M- M9 r% t經濟發展,不只是GDP成長 3 {4 F$ {+ o C; I' o3 ~: s + P2 i1 V" H& I; e( V% q* q1 x+ P4 P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在《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書中說明:經濟開發不是舉著工業化、現代化的大旗,達成GDP成長或財富增加就好,而是「人們享有的實質自由」的擴張過程,其中包括教育、醫療、言論自由、參加集會、參與就業,以及取得融資的便利性等等。經濟開發是為了讓每個人有能力去做它認為有價值的事,而自由能促進經濟發展,也是因為它讓個人能力得以擴張,達成自己所珍惜的生活方式。若只把拚經濟看成是拚經濟成長率,眼光就太狹隘了。 ( C/ n2 T) a7 A1 d [* R8 k. K
' e: J5 ~0 |# ^: P3 v) I / e. {! g2 q d ]1 v( I沈恩提出了「發展即自由」的觀點──增進人們的自由,不但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發展的手段。「把經濟成長本身當成目的並無意義。發展必須更關注增進我們的生活以及所享有的自由,讓我們成為更完全的社會人,能運用自己的意志與世界進行互動,並對它產生影響。」 % X @) P' N* w, V, {
# Z$ M( ?% _# v* K H)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