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j5 u% t; x/ L# d- M% B 什麼是過度訓練症候群? C& j" O; j+ }' W! l2 \7 E A4 G
: H. o0 R+ A7 P) T
在一連串的訓練與比賽後,常會讓運動員進入一種狀況不佳的狀態,疲勞、成績退步,甚至頻繁的上呼吸道感染、憂鬱症或睡眠障礙接踵而來,這些症狀如果在休息兩星期後沒有改善,且身體檢查找不到什麼特別的疾病因素的話,就可以稱之為過度症候群了。 : m% {. w, S U 0 T% p$ B4 [3 d, E! v / M% M+ d8 ^7 q; T# ?( A4 r5 l, _
@ 人體對訓練的反應? 7 ?7 @$ R) E! H3 j, G/ c # g) G. L5 p5 p2 G 一般來說,運動訓練時會加以一個過度的負荷(overload),打破細胞生理反應的恆定性,此時成績表現會暫時下降,正常的反應下,人體會重建這個恆定性,以達到對訓練的適應,並進而產生超量補償(supercompensation),成績表現比在訓練前要好,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理想的訓練,是一種過度負荷與超量補償重複出現的組合。 2 R# o2 `# c% x' J5 U ! e; p% h6 t* G1 Q' b# A+ F 然而,這種超量補償並不一定會發生,反而是在過度負荷後,狀況越來越差,進而產生如前述的過度訓練的症狀,如能即時好好休息,通常兩星期後狀況可以改善,否則很可能狀況會越來越差,變成一種真正的過度訓練症候群了。 ) L7 P, ^% g+ b; I; Z) |
& d- \: v- U# P$ W8 Y1 }7 e- W% Q
為了促成超量補償的發生,一般在訓練安排上,會加以週期化,分為準備期,競賽期,過渡期等,舉個例來說,如把一年當成一個大週期,重要比賽在十一月,則可設定一至七月準備期,八至十一月為競賽期,十二月為過渡期,各期內可再分為數個小週期(如幾個星期或一個月)甚至微小週期(如一星期),表示如下︰ ' w% ^" u/ w$ ?1 r4 E. h# [
& I; \; e0 ? W8 ^) b# ^, o) h; X* E7 w ; `9 e, l2 ?% ^9 |" k! P! {- x8 X; w. u. y1 t6 m9 o
6 g4 |' _3 H9 E, h' Y3 r. L7 z# m
3 G) y' R5 E% l& _& i [1 n
至於在訓練負荷的安排,大致分為三種:直接上升式,階梯上升式,波浪狀上升式,在前人的研究中,發現波浪狀上升式似乎是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 6 [5 u7 @! s. ]7 R
1 @" _5 M/ K d
0 N# u7 l. y: H5 P) Q: g5 }1 X' r0 Y* R
; q( F% u) l1 d: J" |4 B6 `! o6 K7 g, l; K. ?6 ~3 i' V
下面這個圖可以代表人體對訓練的正常反應與過度訓練的現象,採用的是波浪狀上升式負荷的訓練方式: & V. N6 f' {( q* N
( d/ U" p6 M" {4 h! V5 r
& R& c! x: P; }- \5 \0 [1 v7 b5 n) ^' ?" i) X$ X7 v3 F
@ 過度運訓練症候群的症狀 + z% k. O. O* X1 @+ {' ?9 C9 g, S$ P: u$ |* t) V& F
1976年,Israel提出根據自主神經系統的不平衡,過度訓練症候群可以分成兩種,交感神經型與副交感神經型,交感神經型又稱為傳統型,容易出現在無氧運動訓練為主的運動員身上,而副交感神經型又稱為現代型,常在耐力型運動員身上看到,但實際上大部分是混合型,過度訓練的表現不能單以自主神經系統的失調來解釋。 7 R3 _, A% O. G! {6 Q" r6 m) Z0 |& Q1 x" Y y) H! ?2 W
根據學者的統計,常出現的症狀包括: 5 x7 R5 P% w( Z" A8 i0 a' ?: u0 T4 `& E
1. 生理表現:成績變差、運動後恢復慢、容易受傷、肌力下降、容易出現錯誤、易出汗、次最大運動時心跳與呼吸率提高、躺與站時心跳率改變增加、基礎代謝率提高、食慾不振、容易口渴、腸胃不適、體重減輕。 . z7 T. P* _3 l& D
# n: s+ G( }! t) @' Y, Nb. 下表是一範例,一些變數說明如下: 1 U+ q6 d: W$ M: }5 y9 w8 v1 l 7 p0 K- D/ B4 g; u5 B8 Z(i) Duration(持續時間)是指每次訓練課總時間,包括熱身與收操。 6 H, t: P- D1 A5 w ) w" [, Y1 G4 {0 e5 l(ii) 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為自我評估疲勞程度,採取Borg scale的評量方式,評估方式是一次訓練課的全身感覺疲勞程度,不是指單一部位的疲勞如腳酸等,分數由一到十分。 ' U4 z$ e' `" G 2 Y( f' L2 R& J 5 ? l2 _ ^0 `
3 j4 P/ h" E: I8 j7 j' P
+ e1 f0 ^0 X3 W6 p. O' k g6 r6 o2 `* V5 m
(iii) Daily load(日負荷) = Duration x RPE,如一天有兩次訓練課,則分別算出load再相加。 , {! [- V" K$ @& k; A, p9 S7 H
7 y5 g. W! |$ T, F) ?) [
(iv) Weekly load(一週負荷量):一週內每日負荷量相加。 + E* h: H P5 ]7 w1 e5 l* l - j( Y, B) `4 E5 U8 q. z(v) Daily mean load(日平均負荷量):Weekly load/7 " y I/ `; Y.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