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標題: 啟動「我可以」的引擎 [列印本頁]

作者: 荔枝老師    時間: 2010-11-8 21:17
標題: 啟動「我可以」的引擎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2 L  P" N" M, i- a
  ?' e) z. H# [( @" F4 m1 B
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樣樣自己來,有的卻什麼都要人家幫忙?孩子透過「做」來了解「我是誰,會什麼」。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概念,勇於嘗試? 8 l; y+ _0 T6 x
教室裡又來了六個新孩子!不管是三歲或五歲,在這兩個星期裡,他們已清楚的告訴我,他們是怎樣看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覺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_/ d$ O& U1 A& ~
三歲的小艾任何事都習慣先自己來,實在是打不開、折不了,才來找老師說:「我需要幫忙。」就算需要幫忙,她小小的臉龐上,仍寫滿了自信!9 q6 }+ }/ T6 n9 _
同樣是三歲的茱莉,只要東西灑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頭哭叫:「我不會做,我太小了。」就算我和助教對她說:「你是大孩子了,先試試看,我會幫你的。」她的回答仍是:「我不是大孩子,你撿起來,你幫我穿。」小小的身軀,寸寸表達著「我沒有能力」。
( h0 q( n* v) u# S7 i- Y' n2 j五歲的羅傑,讓我想起二年前離開的小賓。兩人同樣是不能解讀社會行為的亞斯伯格症小孩,但不同的是,小賓總先動手試,而羅傑卻拒絕嘗試,老是先說、或以抗拒的行為來表示:「我不願意做。」其實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憤怒和拒絕來掩飾他的無力感。4 ?) z) j3 z6 A7 T+ M
孩子看自己「是有能力,或無助的」,代表著對「自我」概念的認識。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受挫力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一個新的嘗試起點。自我概念較差的孩子,遇事容易放棄,會覺得自己沒能力,很容易一敗塗地。9 `' o- X  q8 ]8 l- K% t: s
而幼兒不會等到長大才開始發展自我概念,而是從一出生、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來奠定「我是誰」、「我會……」的自我概念。) Y' d* x0 Y0 |/ F+ X: E

' C3 s# G( N: I3 e8 v. I3 q( O6 ~  q) l5 \
完成「控制身體」的生理成就
6 m. _' z( i+ V: `
7 w8 r- D; n+ a% U0 ]! w. Y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管他是小艾或茱莉,先天氣質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觀望;也不管他有沒有先天上的學習挑戰,像小賓或羅傑,小小孩來到這世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成為「獨特、自主的自己」!- f5 H9 |" S: I; m

! l( t% Z- {- t小小孩都會有不可抗拒的趨力,想要「做」、渴望「完成」。別訝異,許多才一、兩歲的小孩,就很堅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飯,甚至過馬路。在生命的前三年裡,沒有比學會自立和自主更重要的事了!* r/ s" X+ J9 ~. P
) A) }  ?! `0 }5 p' n7 ~
孩子從出生,頭不能抬,到開始邁開大步行走,每一個讓自己自立、自主的行為,都會讓他著迷的一試再試。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幼兒執意要自己做那些事,並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好比他不斷想辦法,要把難以掌握的湯匙轉對方向,把晃來晃去的腳掌和襪口對得更準。他既不是為了讚賞,也非為了領獎,只是因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驅力罷了。
2 Y2 _3 y" N2 [  _' b7 m* y. i3 a8 N: |) ^
你一定聽過「Terrible Two (麻煩兩歲) 」的說法吧,許多成人對這個詞的解釋,只停留在「哦,他就是愛唱反調!就想讓我生氣。」但我們得學著從孩子想自主的角度,來解讀那處處唱反調的行為和驅力。6 ~9 S; l  c, _9 I. U3 s) G
3 b$ B5 m3 m6 R4 M) K! c

/ n% b$ q; k4 V完成「我是我」的心理成就- X% m( r* D- `4 S) o& G8 m* I  b
# e3 o4 B. Z+ p9 F9 r, u3 J+ _
孩子發現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去他想去的地方、拿他想拿的東西,他就開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構工程。他會發現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而每個個體都擁有不同的思維。有趣的是,某些他「自主」的動作,居然會引發他人做出「同樣」的反應 。比如說:「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姊姊的娃娃,她會尖叫。」+ t8 ]5 o; ~" K4 n# X- T
6 V4 N6 F- P8 Q
「如果我去摸那個洞洞(插座),媽媽會瞪大眼睛說:不可以!」/ I% b7 h+ I" i  d- [
0 ]* K, G8 G* Z+ [! X4 U. {
像這樣去推想自己和他人想法的異同,去證驗自己所想的是對的,所成就的,正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基礎點。所以他唱反調,絕非是想故意氣死大人,純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一個過程,他想證實的是「我是我」!
" L8 s2 g3 V9 Y( t$ x4 W2 |% U4 ^( |+ k! e3 g4 C
你可能會質疑:「那我就讓他摸插座、自己過馬路嗎?」不是!別忘了,孩子年紀小,還不能區分事情的危險性,所以成人要很清楚的幫助孩子釐清,哪些事他可以做主,哪些是沒有選擇的。比如說,你可以提早叫他起床,讓他再三試著自己穿鞋。但坐上車時,沒得選擇,一定要繫上安全帶。% ~* o" `8 o. C  `$ ~" r

" u7 c  D- U/ W; x2 K適度、清楚的畫出界線,並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主和自信,反而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也讓他們覺得安全、受到保護。相對的,不提供幼兒界線,反而會讓他覺得「超載」,似乎凡事都得靠自己,那會讓幼兒覺得無助、不安。4 V% a7 E, m6 M; F- n6 |
" V" z, Z. ?7 D# w; O
; \$ _$ N& K, |8 L
: O+ t, |) x% r+ B& r1 R& b5 o7 S
挫折是成長的「有機肥料」8 z: `; }- O8 V! ~& m
' ^5 ^$ @0 C. G  Z$ u: u5 ?
但是,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溫床來助長,它們並不會自己長出來。成人的「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能提供這樣的溫床,讓孩子學習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險、不怕跌倒的人。  s$ D' R$ f3 _. o6 h! v2 Y6 p

* c* a% r# r" w2 U「鼓勵嘗試」和「無條件接納」的第一種含意是:讓幼兒自己做。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從孩子很小開始,就給他機會和時間,學習自己吃飯、穿衣、拿畫筆、甚至參與做家事。讓他從日常生活中,具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別人也信賴他。第二種含意則是,我們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挫折正像我們的影子,會跟隨我們一輩子,要學會與它相處;也就是接納隨之而來的難過和憤怒,接納自己在嘗試後的失敗。所以當挫折發生時,成人可以:
( h% j8 b2 {7 e) h) }0 U! L1 w
  h; m  ^6 Y1 U0 c; j6 q(1)不帶批判的去指認孩子的情緒,讓他認識:覺得難受和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比如:「蓋子蓋不上,你好生氣,是嗎?」、「你跌倒了,好痛,所以哭得很傷心。」
2 o8 K# E+ D: S; `& W# p9 m; c! u% O0 t3 V( w3 i
(2)等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後,再就事論事,提供方法。比如:「你看,這是蓋子的把手,你可以這樣拿……,來,再試一次!」、「就是這樣,轉,再轉……。」: g( ~0 K; T( E  J/ k3 _
3 U+ ]/ r( F' W- r' D) c$ y2 h8 }7 K' n
有了這樣的鼓勵和接納,孩子其實就會放心,會願意換個方式再試,也就會有更多機會經歷自己努力而來的果實。於是,挫折成了孩子成長時的有機肥料。3 l& ?: R- b( j( w/ J4 t. @
4 z% ^8 [2 e2 l" W  Q

  ^; A& T! z' x/ b+ X1 A+ y' I習得的無助, J; k0 ~) ^9 E; A0 P
9 J6 w8 u$ X; ~8 A
相反的,我們也有可能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勞。比方說你很辛苦,常幫孩子打點大小事。但從幼兒的角度來看,他學到的卻是: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因為大人覺得他能力不足。所謂「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親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從很小開始,就養成了以放棄的習慣和態度來面對挫折,對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會降低。
2 i9 y6 {; x- N8 r0 |0 V5 v- w9 c; F3 p) T% `9 x  u
常聽成人說:「他長大就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減低了孩子手眼協調的精進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從經驗中鍛鍊接納挫折、再站起來的受挫力。成人儘量做、幫孩子事先過濾掉可能的困難,只會一次次讓孩子感受到:挫折正如天要塌下來了,而自己無法解決。於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傷。
( r# c* i2 u/ O, {/ ?/ h* D: t; x$ z7 E  A
所以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小茱莉的例子:東西灑了,她的無助信念讓她「習慣」了不去嘗試,因為她自認沒能力完成。而從小大人事必躬親,更讓她日漸養成凡事「理所當然」的要成人來做與「命令」他人的習慣。要如何讓大人去執行她想要的事呢?她習慣用哭鬧的方式,因為那很管用!
. [/ i8 M# p, {( A
4 |6 G9 b* h. i4 {6 x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若多撥一些時間給他,耐心引領、鼓勵他多嘗試、克服困難,這樣的孩子比較可能在不停尋找方法、不怕困難的信心中長大。而這樣的可能性,就從此刻他手中的那根湯匙、那雙襪子,以及那個瓶蓋開始……。
" O! ^6 T; p( Z0 t* Q/ B
) t5 H, s7 K2 l& {; e4 Y- ?3 n
作者: 貝蒂    時間: 2010-11-8 23:33
對我來說好受用的文章9 }, h' W9 J8 K- i$ O1 ]
我家的小小孩正處於此階段8 k8 M& A6 ]' \  C+ q* i4 V
事事唱反調  事事想自己來& J8 Z: M1 E$ q$ E9 e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更知道如何教育' R  n2 r5 w- }8 b% K& J7 C
他在想什麼????0 a$ {9 P# H( O
老師老師你真棒真用心1 [1 `$ {9 p" R2 t; M

作者: 慧秀    時間: 2010-11-8 23:57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若多撥一些時間給他,耐心引領、鼓勵他多嘗試、克服困難,這樣的孩子比較可能在不停尋找方法、不怕困難的信心中長大。

. _; E; K- a/ I2 E  s% F- {) I; `6 Z2 f
7 j* J+ L' s% B  G6 y0 B3 t  n: h2 {, g4 e) _/ D8 y! S

作者: Rachel    時間: 2010-11-9 07:54
謝謝分享
8 d' w5 T* z5 `- c6 ~受益良多
作者: 大頭    時間: 2010-11-9 08:24

: _) }1 G. v2 N- q$ n; t% C( @寫的好ㄚ
6 I! |6 g5 G. W讓我們更了解小孩的想法
作者: Chun    時間: 2010-11-9 09:32
自己曾經很缺乏 所以 我也正積極培養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能力...
作者: Todd    時間: 2010-11-9 10:03
確實也是如此,我們不應該依自我的判定完全限制小孩子的發展
; p! _1 l/ _; x畢竟我們也是在學習如何當個稱職的父母親,也是需要一同成長
作者: 小桔    時間: 2010-11-9 16:25
在家中如果只有一個大人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夠的+ m0 U% n% a4 L0 P+ z: z4 A8 z
因為孩子很聰明, 他知道找誰下手能達到目的) a5 K! q( p: m8 Q' W7 i

作者: 荔枝老師    時間: 2010-11-9 16:34
在插角附幼
" [( j# `% q0 w5 ~5 ~, w5 Z6 o' ?沒有所謂的老師幫+ E5 f' `! b7 _! z" S% h7 [" J
只有自己幫自己4 }" }/ k# W) `  {
所以很多時候
1 f8 ~2 Z, \4 ]% Z7 b9 C; j孩子們是知道老師是『指導』不幫忙4 ]# }9 V: y; S( ~$ q9 L& t
而『幫忙』的另一個代名詞叫『協助』
# ]! v% p/ S5 g協助是指導的ㄧ環
5 D1 b+ X$ f' Y' w4 f9 D而幫忙是要幫你完成未完成的事件$ F' J# f$ N0 e
SO~插角寶寶是個處處事事自己來的厲害小孩呢!
作者: hijolly    時間: 2010-11-10 18:12
謝謝分享~. ?/ [  {$ E4 d  Q/ @
我家妹妹就是從1歲開始,就很堅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飯的小孩) W; s$ j% d; E
跟姊姊渾然不同的氣質!!
, \! d4 u3 \, A這篇文章很受用!!
作者: 荔枝老師    時間: 2010-11-10 18:35
給予機會
+ d+ q) }$ _: e7 Q" R# q孩子就會學會如何過生活~這是很重要的ㄛ8 t- F' Y" ~; J0 x$ }

作者: 荔枝老師    時間: 2010-11-10 19:14
但至少您已經從過程中體悟到動手做的樂趣
& S  L7 Z! l' w! v4 h% {或甚至是不得已4 Y; y% z$ ]6 n- K
不過還是很恭喜您~董得過生活喔
作者: Ginger    時間: 2010-11-10 20:43
回覆 荔枝老師 的文章7 q: h2 Q6 a! z6 v, g4 U) M6 |

' D6 _+ v. r! F( P好棒的分享~  真的很想讓小寶貝念插角附幼ㄝ




歡迎光臨 iBeta 愛北大論壇 (https://forum.ibeta.tw/) Powered by Discuz! X2.5